老家的亲情
本文作者:郑书喜
2018年7月14号,我和老伴儿乘坐K395次列车,在呼和浩特站下车 。在二哥郑书恩、二嫂腊梅的盛情邀请下,我俩回到郑家“作客”,我们既是主人,又是客人。
进门没有太多的寒暄,我们和二哥二嫂互致问候之后,落座喝水,一边谈论家庭琐事,一边吃水果喝茶。工夫不长,二嫂问我:“书喜,咱们吃手扒肉,还是炖羊肉?”一声问吃,让我欣喜而温暖,是家人,是老同学,是老乡亲,我们感情深厚。亲情、友情、同学情、老乡亲,里面渗透夹杂着多种情感。一声问吃,充分显示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普通人家向小康家庭的迈进。午餐特邀我二哥的连襟赵五毛,我们老乡在一起吃饭拉家常,老乡的到来给饭局增添了更热烈的气氛和热闹的话题。记的年青时,我和五毛在他家,用铁勺头炒一颗鸡蛋,一碟老咸菜,权当下酒菜,两人喝得热火朝天,天南海北,一拉呱就是大半夜。七八十年代那会儿哪有肉供我们就酒吃?我们只能临时打急锤,想办法,就地取材,苦中作乐。

作者夫妇和二哥二嫂合影
今天饭桌前,我们谈笑风生。大魚大肉,美酒羔羊肉,美味佳肴,一应俱全。七大盘八小碟,丰盛的饭菜就愁你肚子小吃不了。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在不断提高,我们有幸赶上末班车,也不枉此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用酒互祝对方,频频举杯,畅所欲言。酒让我们热情高涨,话语中充满了情谊。在首府呼和浩特,我们吃到了四子王旗乌兰花的草原肥羊,喝到了上好的极品美酒。我们的生活无比幸福,我们的兄弟老乡情义无比真挚。
第二天,从印度尼西亚回国休假的侄儿郑永峰一家三口,也赶来呼和浩特老家,探望父母。我们和侄儿一家也见了面。亲情、友情只有互相见面走动,才会越来越深,否则只会行同路人,从此变得疏远陌生。侄儿一家三口身体非常棒,敦实强健。侄儿非常健谈,天南海北,成长历史,奋斗过程,印尼的工作情况等等,和我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我们还一起设想了郑家大家庭的聚会,甚至详细到地点时间,参加人数范围等,侄儿告诉得眉飞色舞。不知不觉一瓶子酒下肚,兴致还老高!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作者侄儿一家三口合影
一顿正宗的呼市烧麦,馅皮俱佳,油香四溢,香味扑鼻,吃一口回味悠长,吃一顿永生难忘!饭还是老家的香,情还是老家的浓!
而后,应妹子郑文秀和妹夫赵录邀请,我们来到新城区秀女家作客。一大早秀女就和她四嫂发微信,安顿坐车线路,哪路公交车,中间换哪路公交车,都一一详细地告知。妹夫打早就去十里外的大超市买了新鲜的猪排骨、蔬菜和各种下酒小菜。没等我们进门,她们的各种小菜就已摆放在饭桌上啦。秀女和她四嫂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拉不完的家常。她们一边手里包饺子,一边说着话,家长里短,大人娃娃,媳妇孙子,冷天热天,无所不谈,很是开心!我和妹夫爱好一致,一瓶白酒,两个盅,倒满酒,你一盅我一盅,谈谈政治,聊聊家事,论论国事。说你经过的,听我走过的,你认识的,我熟悉的,相谈甚欢,酣畅淋漓。猪肉大葱水饺香味可口,咸淡适中!丰盛的菜肴、香醇的酒水让我和妹夫喝得飘飘然,吃得心满意足。

作者的妹妹和妹夫
第二天上午下雨,妹子妹夫天一亮就起来把菜炒好了,还炖了猪排骨。我和妹夫继续着我们的爱好。美酒助兴,我们说得高兴,喝得开心!白酒总能把亲戚朋友见面的热情场面哄抬到极致,场面热烈到顶点,你争我说,你倒我喝,推杯换盏,气氛十分热闹!妹夫借着酒劲,来了一段山东快书,武松景阳岗打虎,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愧是铁中的语文老师,叙事完整,语言精美。佩服!
回顾那几天的回乡经历,没少与亲人们坐在一起享受美酒佳肴,我发自心底的感受就是:情,还是老家的浓!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55年12月出生于察右中旗巴音乡,现居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新龙城。
【本期幕后】
策划:敏敏
编辑:敏敏
校对: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