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写下755字作文,阅卷组长有30字不认识,却被评为满分作文
相关推荐
-
中国江苏省如皋中学学生王云飞2010年6月高考时用骈体古文写下题为《绿色生活》的755字作文,阅卷组长吴新江是著名古典文献学家,通过4页注释才看懂,评为满分,被东南大学录取
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考卷,不仅老师们对这类考生非常欣赏,媒体们也大肆报道这些考生的"旷古奇作".其实有才能的人不少,而在高考这一场全国性的考试中,出现一些特殊才能的人就不奇怪 ...
-
755字高考满分作文,30字老师不认识,阅卷组长写下近2000字注释
说起高考满分作文,有这样一位江苏小伙的作文,仅仅写了755字,其中有30字连阅卷老师都不认识,没办法只好提交给阅卷组长. 阅卷组长对照着资料,写下近2000字的注释,最后一致决定给这篇作文满分. 高考 ...
-
755字高考作文,被阅卷老师当成怀疑卷,组长写下4页注释后给满分
寒窗苦读十几载,只为一朝赢露锋芒,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高考,同时也侧面反应出高考的艰辛,尤其是能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在全国才子中脱颖而出更是极为不易. 高考作文几乎是大众一直很关心的热点,虽然对于中国学 ...
-
高考作文755字获满分,30字老师不认识,阅卷组长写下2000字注释
2020-10-18 09:57 <生僻字>这首歌谣曾一度在网上迅速走红,引来众多人传唱的同时也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再次推向高潮.网上有人批评这首歌不过是生搬硬套地把生僻字凑在一起而已,读 ...
-
他高考作文只写755字,30字阅卷老师都不认识,被评满分走红网络
2021 05/22 14:04 你和我的小时候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高考时间推迟,瞬间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还是那句老话,"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有时候准备 ...
-
高考生写出755字作文,其中30字连老师都不认识,最后却给了满分
文/馨儿 汉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文化的传承,也是足以令国人骄傲的象征. 汉语是母语,从我们出生起便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之路.上了小学,语文就变成了课堂里必备的科目,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持续 ...
-
755字高考满分作文,其中30字连老师也不认识,阅卷组长写4页注释
高考中,语文成绩中,作文分数占的比重很大,因为不仅可以考验学生的文笔,更可以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想法,不少学生会把提分的注意力放在作文上,而写好作文也需要不断的磨练. 正常作文字数要求800字,字数不够可 ...
-
考生写下755字作文,阅卷组长通过4页注释才看懂,被评为了满分
凌丝生活2021-06-02 17:02每年高考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考卷,不仅老师们对这类考生非常欣赏,媒体们也大肆报道这些考生的"旷古奇作".其实有才能的人不少,而在高考这一场全国 ...
-
真牛!755字高考作文,老师只认识30字,阅卷组长打满分!
我们今天说的这名考生,写的作文比<赤兔之死>还要"文言文","赤兔之死"是"三国体"文言,对比古文,属于通俗性质的,而这位同学, ...
-
优秀!755字高考作文,老师只认识30字,阅卷组长打满分!
获取更多教育经验.方法.学习资料等,每天中午12点与您相约! ▼ 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真的很多 江苏有两位考生 都因为高考时用文言文写作引起关注 2001年的蒋昕捷 一篇<赤兔之死> 阅卷老 ...
-
考生写下一对联,把皇帝祖宗六代夸一遍,皇帝大喜:状元就是你了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支柱也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常有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并非是一时就能起效的,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对于个人的素质和学识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有两所高等学府家喻户晓 ...
-
唐朝最无耻的诗人,写下经典思乡诗,无一“愁”字却句句写愁
提到唐朝"有才无德"的文人,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初唐的大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是唐高宗时期的进士,也是律诗的奠定人之一,他还和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并称"仙宗十友". ...
-
北宋词人醉后睡醒,写下一首伤春词,其中七字惊艳世人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大图模式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张 ...
-
北宋传奇诗人回乡途中写下一首五律,无一高级字,却美得令人心醉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宋·潘阆<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 久居他乡的诗人乘着一叶扁舟,从桐庐返回钱塘 ...
-
李贺16岁写下一首诗,开篇7个字气吞山河,最后两句让人落泪
李贺,字长吉,中唐赫赫有名的诗人,有人称他是继屈原和李白之后,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这一点无法反驳.但是,他的浪漫与李白不太一样,李贺常用些险韵奇字,以鬼仙为题材,想象力极其丰富,给人一种诡异华丽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