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三”

       “三九三,冻破砖。”今天依旧是如前些日子的超低温天气,零下8-10℃之间。
      午后时分,天上的太阳亮晃晃的,可也只是像挂着一个十五瓦的老式灯泡💡,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发光,可惜没一丝儿热乎气儿。
      新华书店门口台阶上,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右手攥着一捧气球🎈,左手在划拉着手机。她就一直那么低着头入神地看着,估计是在刷抖音。
       她把自己包得像一幅西方油画里的那个叫什么大妈的一样,羽绒服里面估计还加着一件棉衣,鼓鼓囊囊的把她变成了一个超级臃肿的一堆。鞋是哪里搞来的老式部队上的大头窝窝,笨重不美观,但暖和。头上捂着一顶浅灰色毛线帽子,连带耳朵也裹了在里边。只有眼睛和手露在外面,手上带着一双露指头的绒手套。
       右手里的气球是重色调的彩色,都是纯色的,要么纯蓝,要么纯紫红。气充得很足,那些气球挤挤挨挨地搂抱在一起,好像在交头接耳地嘀咕着,似乎是在商量是不是应该挣脱开来飞到空中自由一下。可是下面拽着的那只手显然很守责,牢牢地牵着绳子,它们只好那么无奈地哀叹着,在寒风里摇摇摆摆。——过往的行人,可以看到半空中红的蓝的银色的黄色的气球,漂浮在那里。
       新华书店朝北到画展街的南北大街上,密集地散步着一些乡村里来的五十多岁的乡村妇女。她们穿着肥厚的棉衣棉裤,胳膊底下夹着花花绿绿的宣传页,手里拿一根广告牌,红底黄字:“黄金地段商铺,大酬宾销售。”
       她们在街上来来回回地溜达,三五成群,见着等车的或者路过的,马上凑过来,“商铺,要不要?”“商铺,进来看一看。”如果是进城来的乡下朴实汉子,她们会连拉带拽地鼓弄到前面围挡里面的销售处,交给接待人员。——她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遇到急急忙忙的上班族,她们也要试探性地打问:“黄金商铺,低价出售。”人家要赶路,她们就那么直直地堵在人家前面,还要把手里的宣传页伸到人家眼皮子底下,几乎要触到人家的鼻子或者下巴颏了,也不打算罢休。直到人家不耐烦地摆摆头,打口罩里吐出干巴脆的俩字儿:“不要!”她们才转移目标,继续寻找。
      大家都说,2020年最四大没眼色的事情之一就是在街上给人推销商铺。没看临街的门面都冷清成啥样子了,常常是服务员比顾客还多,老板急得恨不得把过路的人拉住胳膊拽进去转俩圈儿了。你还叫人投资商铺,视力再差的人也没有这个胆量啊。——这其实跟胆量没关系,主要是跟人民币有直接关系啊。
      人民路广场上,响着震天的音乐。一帮人穿着棉大衣裹着色彩鲜艳的围巾,在那里跳广场舞。周围几个中老年汉子,不太会跳,但伸手甩胳膊地蹬搭,硬胳膊硬腿机械地扭扭摆摆。难看归难看,着重在锻炼。他们比真跳舞的人还认真,还用心。看得到头顶上冒出了丝丝热气儿。远远看上去,就像是《天龙八部》里在雪窖发功的乔峰,头顶氤氲缭绕。
      那个被做成了像芭蕉叶的石榴花大雕塑东边,一个老人正在旁若无人的打拳。
     听旁人说老人今年八十多岁了。可看他闪转腾挪,跳跃转身的动作,力量足,动作干脆利落。有时候,还来几个连续转身,皮鞋在广场地板上发出“唰唰唰”的声音,底盘却稳稳当当的,不偏不斜。
      老人方块儿身型,结实得像块儿生铁。穿了一件棉衣,戴着手套;但没戴帽子,头发发白。方型脸盘,花白的头发被修剪得齐乍乍的,是标准的老干部发型。
       喧嚣的广场上,只有他在那里一招一式认真的打着拳。就像一个写书法的人,每一个动作都意到笔到。一串动作演练结束,来了一个标准的收势,大气儿不喘,安详地走开了。
      这样的三九寒天里,只有那些为了生活,和热爱生活的人,才出来在外面跟寒冷较量。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乒乓球初级爱好者,写作初级爱好者。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