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简单的教师

王维审

一位朋友,做教师已经做到了令人仰视的地步。他所拥有的,除了各种荣誉称号,更多的是各种“兼职”:某某理事,某某秘书长,某某代表,某某委员……刚开始的时候,每增加一个“兼职”,他都会兴奋上一阵子,周围的人也就多一分对他的羡慕。但他很快发现,参加各种活动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时间被瓜分得支离破碎。身心疲惫的同时,专业也几近荒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成了这些身外之物的“奴隶”。

这是一个特例,教师中能够有他那样“成就”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最消耗精力的往往是一些小事。这些小事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自己与别人对比中的“不平衡”,诸如评上优秀的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外出学习的怎么又是他?为什么他比我早评上职称……这些都会刺激人们越来越奔波在“努力”的路上;二是守护自己好不容易拼抢来的、“已得”的东西。这样一来,有些人的内心就不再平静:别人有的,自己必须有,并且是越多越好;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争取,并且要全力以赴。一个人,若是内心被这些东西所纠缠,累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曾写过一本书,名为《断舍离》。在书中,她提出了“断舍离”的人生整理观念。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教师也需要这样一种思考:以自己而不是利益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重新审视自己与利益的关系,去思考什么东西是自己最需要的。有了这样的思考,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清爽,也才能改善自我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变得彻底轻松。

其实,“断舍离”就是在教我们进行适时、适当的取舍。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多余的东西;离,就是脱离过度的执着。有时候,我们渴望得到的很多东西未必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想得到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别人有”;我们紧紧攥在手里的很多东西,未必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不肯舍弃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舍不得放手;我们苦苦追求的很多东西,未必是值得我们穷其一生去努力争取的,心不甘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自己“没得到”。对每一个教师来说,若是能够学会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得放弃没有用的东西,找到值得自己追寻的东西,那么教育生活就一定会变得轻松自如,清爽透彻。

现在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内心积攒下来的东西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不懂得取舍,不会彻底清理自己的内心,不懂得从加法生活到减法生活的转变,就只会让自己感觉越来越累,越来越没有前行的动力。说到底,不管是朋友那样的“大家”,还是普普通通的老师,学会断、舍、离,给自己一个愉悦的生活空间,做一个简单的教师,这样才会更好。

(来源:中国教师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