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建 | 故乡的秋
相关推荐
-
浓情小米粥传递故乡情
每晚10:10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在这里等你 又一次收到了如盛弟送来的沁州黄小米,傍晚时分,厨房里便热气蒸腾,香气四溢,熬了半小时的小米粥已经熟了. 浓香黏稠的米汤,黄亮饱满的米粒,一碗碗端上餐桌,今 ...
-
散文||故 乡
故 乡 申红兰||山西 我的故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七八岁时,我就随父母举家迁往外地.所以,故乡于我而言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记忆. 小时候,妈妈在村里当教书匠,我常在同村的小伙伴家中玩耍,直玩到太阳 ...
-
任越 |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 文/任越 前几日,我和父亲回了一趟老家.奶奶一早蒸好了饸饹等着我们.我扒拉了半碗饸饹,才想起就菜.奶奶端了一盘炒好的鸡蛋给我碗里拨了几筷子.我看着奶奶堆满笑容的面庞,小时候的事情在 ...
-
【第二十五期:散文专刊《观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有感》赵迎华】
作者简介: 赵迎华,笔名:澄水碧云.2016年进入碎玉诗词学院学习诗词. 兼任中华传奇诗词学校词院副班长.古文评阅师.用笔墨书写生命的诗篇,用文字铸就精神的家园.愿为传承中华国粹尽一份微薄之力. 有散 ...
-
(长篇报告文学连载)我们走在大路上(第十六章 5 ) ||张学武(河北)
第十六章 ( 5 ) 苏斌.赵玉当下就跟这村里人乡村西头走去.这时,天已经有些晴了,空中的乌云正像扯棉絮一样,往四下里散去,露出了一些眨着眼的星星,估计时间已经十点多了. 苏斌问村里人:"我 ...
-
孙粒粒:回不去的故乡(外一首)
回不去的故乡 (外一首) 孙粒粒 这,曾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屋脊连着屋脊 墙靠着墙 左邻挨着右舍 一扇门就是一户人家 院子的空地 是孩子们的游戏场 丢田螺 躲猫猫 跳皮筋 玩游戏 院子的弄堂 是纳 ...
-
落魄书生隐居山林,白狐偷鱼结情缘,成亲不久遭人陷害
清朝顺治时期,湖北清阳县有一书生叫赵名,他曾是县里神童. 可年长后,赵名屡次科举落第,家道中落后更是倍感凄凉,赵名有一同窗书生叫王振,此人自小读书一般,常嫉妒赵名,经常对其冷嘲热讽. 后来王振见赵名这 ...
-
赵银莲:故乡的冬天
顾问 钟石山 主编 唐志平 [作者简介]赵银莲:网名笔名银莲,湖南邵东团山镇一个乡村盲女诗人,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会员.多家签约诗人,多家媒体报导过.现有诗.散文.童话故事.微小 ...
-
赵玉建 | 童年夏夜—— 故乡的记忆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童年夏夜 --故乡的记忆 文|赵玉建 酒场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了. 和友人分别后,一个人走在这个灯火璀璨的都市大街上.夜晚的街道少了一些白天的繁华和川流不息的车 ...
-
赵玉建 | 煤油灯
记忆中的妈妈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手里拿着针线,用力地纳着鞋底,旁边放着活筐,微弱的灯光在每个夜晚一闪一闪地亮到很晚 .儿时的我们总是穿着母亲辛苦纳的千层底的布鞋,总是感觉很舒畅,很快乐. 可是如今煤油灯 ...
-
赵玉建 | 老井
村子庙旁的老井 ,不知是何年何月修建,少时的我们就是喝着这些井水长大的. 老井在村子的南头, 紧挨着我家的自留地 .庙旁的大白杨因为紧挨着老井 ,所以长的枝繁叶茂,很多村子里的人都甚是羡慕 ,这也成了 ...
-
赵玉建 | 偷瓜历险记
偷 瓜 历 险 记 文|赵玉建 夜色淡了下来,月亮爬上了树梢,知了在树干上叫个不停,山墙后面的小池塘里蛙声阵阵,为这个闷热的夏夜打起了架子鼓.那时的空气总是很新鲜,躺在草坪上看着星光璀 ...
-
赵玉建 | 校园的梧桐树
校园的梧桐树 文|赵玉建 记忆中总是有一些甜蜜 ,总是有一些怀念. 坐在教室里, 疲倦的时候 ,透过窗户就能看到校园里那两棵粗大的梧桐树,在青松雪柏万年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高大伟岸.高高的树杈上面悬挂 ...
-
赵玉新||【散文】在秋的哀曲里
在秋的哀曲里 文/赵玉新 秋总是把最欢愉的部分打碎,像短刀,划开疼痛的美味.即使在暖夜,她也喜欢让杜鹃悲情的啼叫,那 ...
-
张建先,荷塘月色,赵玉明三位老师作品欣赏
感谢您关注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 投稿微信:CZJ690430 投稿必须是首发稿件 温馨提示 二十三期思归客诗刊已经全部快递完毕,望朋友们注意查收.欢迎文友踊跃投稿,同时开始征订第二十四期封面,封底人物. ...
-
【香港国际名联】知名诗人母亲节主题诗词合集(本期作者:赵银莲、易秋良、叶虻)
知名诗人母亲节主题诗词合集 本期作者(排名不分先后):赵银莲.易秋良.叶虻 (图片来自网络) 赵银莲(修弦) 有关母亲的诗词四首 一.卜算子.母亲 词/赵银莲 风来一身新,云起三思早. 一路风云不 ...
-
674期 || 赵玉霞作品:北京知青萧大姐/静华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我曾接触过很多的知青,在领袖一声号召之下,许多北京的中学生来到了农村.后来他们又都陆续回城了,但也有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