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拖、拉”三字决,帮你完美应对此类状况!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六 · 汉纪八》

【原文】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帝让曰:“始,南皮、章武,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生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

【译文】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景帝表示谦让说:“当初,您的侄子南皮侯和您的弟弟章武侯,先帝都不封他们为侯;等到我即位后才封他们为侯;现在王信也不得封侯。”窦太后说:“人生在世,只各自根据当时的情况办事罢了。当年我弟弟窦长君在世时,竟然不得封侯,死后,他的儿子窦彭祖反而得以封为南皮侯,我十分遗憾!皇帝赶快封王信为侯吧。”景帝说:“请允许我和丞相商议此事。”

分析大孝子汉景帝,在面对其生母窦太后的不合理提议时,是直接拒绝还是间接驳回?还是以其他方式回应?当时,就是这么一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汉景帝的面前,汉景帝独创“推、拖、拉”三字决,完美地解决了问题。“推、拖、拉”三字诀,值得研究借鉴,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窦太后在听完景帝的推辞理由后,其是如何进行有效反击的?

(1)另起炉灶

案例中,景帝面对窦太后的提议,其所起的“炉灶”是:以先帝在位前后是否给南皮侯和章武侯封侯。然后,窦太后在听完了景帝的陈述后,不仅不接景帝的“炉灶”,反而自起“炉灶”,即其所说的“人生在世,只需分别根据当时的情况处理而已”,这就很好地避免了跟景帝在同一个问题上争执下去。窦太后就这么一句简短地话语,不仅把景帝“炉灶”里的“火”给浇灭了,也传递出了自己的“炉灶”里的“火”烧得比景帝的“火”来得旺。

一言蔽之,即窦太后所起的“炉灶”是架在更高、更灵活度的层次上来说事,以此来否定景帝的“炉灶”。

(2)情感勒索

窦太后在一开始便委婉地否定景帝的意见后,紧接着便以自身情感经历来说事:通过言及其弟弟窦长君和窦长君的儿子窦彭祖二人封侯与否、何时封侯,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窦长君深深的遗憾和悔恨。窦太后的言外之意是,其弟弟窦长君活着的时候本是应当被封侯的,直至死后自己才追悔莫及,借此来警示景帝不仅要给王信封侯,而且还当宜早不宜迟!

一言蔽之,即窦太后以刻意表露出自己内心对窦长君遗憾和悔恨的情感,借此来勒索景帝应当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

(3)亲情枷锁

窦太后在对景帝一番情感勒索后,紧接着便用亲情枷锁。这类似于用情感勒索把景帝推入一间封闭的空间,然后再用亲情的手法把景帝逼向了角落。“亲情枷锁”在案例中所体现的是:皇帝还是尽快为王信封侯吧。这句话看似简短,实则威力不小:由于窦太后前期的情感勒索,让景帝内心已产生了愧疚的心理,毕竟作为孝子,窦太后的遗憾和悔恨已让其内心很忧愁了;后期再强调让景帝尽快为王信封侯,这已让景帝不忍拒绝了,所以说这就无形地给景帝戴了个枷锁。

第二,景帝在应对窦太后的整个过程中,其所运用的权谋策略是什么?

(1)推

凡是遇到不便直接拒绝或者明说的事情,当首先考虑用“推”的手法。案例中,窦太后向景帝提议让其为皇后的哥哥封侯,景帝听到这么敏感、不合理的话题而且是从窦太后口中说出来的,所以景帝不便直接拒绝。因此,景帝采取了“推”(即委婉推辞)的手法:景帝推辞地说:“从前......如今王信也不可以封侯。”

(2)拖

拖,即拖延,有意拉长时间轴线。前期如果“推”的手法不奏效,那么当考虑用“拖”的手法。案例中,景帝的一番推辞言论被窦太后给否决掉后,其在接下来便采用了“拖”的手法:景帝说:“请允许我与丞相讨论这件事。”窦太后在否决了景帝一番推辞的言论后,其立马建议景帝尽快为王信封侯,意思是要让景帝当场表个态,作出决定。然而,景帝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便道出了此事需与丞相讨论,所以这就人为地拉长了时间,不用立马作出决定。毕竟景帝的这个“拖延”理由合情合理,窦太后也不便再说什么了。

(3)拉

拉,即拉入第三方。“拖”的手法跟“拉”的手法二者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拉”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拖”;不存在“拖”,那么“拉”本身便失去了意义。“拉”是手段,“拖”是目的。案例中,景帝为了实现“拖”的目的,其“拉”的第三方是谁?丞相周亚夫。没错,就是丞相。毕竟丞相够分量、够资格,把他拉入当然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能更好地配合景帝的“拖”的目的。毕竟封侯这种重大的事情跟丞相讨论也是理所应当的,这就很好地堵住了窦太后的嘴,避免了景帝要当场作出是否给王信封侯的决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