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我干过的所有工作都和“房子”有关!

01

楔子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参透”了些什么,还是感冒引起的“懒散”,我对写文章这件事情有点提不起兴趣来。虽然可以写的素材还挺多,但就是感觉“写了也掀不起什么浪花”,好像和没写也差不多。

但我心里知道,这不是一种“好的状态”,还会蔓延到其他的工作和生活中,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有点“滥竽充数”,写写近期的一些思绪和对过往的一些追忆。

02

能 VS 不能

刚开始工作的前几年,我发现自己好像是无所不能的,单位安排的什么活都能干,常常有点小得意。

但干了10年左右,把注册建筑师证书和高工的职称证拿下之后,又慢慢从设计岗位过渡到半管理半设计的状态时,我却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了。这里有自谦的成份,但是更多的是因为设计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负责人既要把技术钻研透,还要做好管理工作,似乎有点难度,而我恰恰兴趣广泛。

2015年,在我35岁来临之际,我遇到了最大的“职场滑铁卢”,从一家地产公司下属设计院院长的职位上下岗了。更糟糕的是,我居然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成了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居家男人。还好家人采取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不然,真不敢细想...。

那时,我发现自己会的所有技能都是和造房子相关的,除了设计我什么都不会;除了打工挣工资,我似乎没有其他收入。但这些技能没能让我找到一份新工作,所以这时,严格意义上来讲,我等于是什么都不会。

也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我尝试着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运营长租公寓,做装修设计,进而参与到城市更新的一些建设活动中。慢慢的,我又感觉自己变得无所不能了...

直到最近,我开始对写文章提不起兴趣、对做重复的项目没有了热情... 我感觉哪里可能又不对了,是该好好想想了。

03

万变不离其宗

截至目前,我在微信公众号写了300多篇原创文章,每一篇都是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写的,没有一篇“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良有方”这个名字,还是名副其实的;通过文章,我也认识了很多做设计和设计管理的朋友,非常荣幸;当然也有广告商找上门,希望对他们的项目进行“正面评价”,但因为实在不符合我的审美,拒绝了。

另外,有一个长租公寓,我也运营了快五年,个中滋味真是五味杂陈。从收房、设计、施工改造、出租、平时运营维护、退租、重新招租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有朋友听闻,惊为天人,其实就是“干最苦最累的活,还不挣钱”,而已。新闻里出现那么多“爆雷”的长租公寓运营商,你就知道这个行业没那么容易了。

我还主导过一个基于BIM技术的连锁零售商业管理云平台,最后也没成功。但这个过程让我从一个连“REVIT"是何物都不知道的小白,进阶到了可以和业主“侃侃而谈,画饼充饥的亢奋状态”。

室内装修是很多建筑师觉得比较容易“设计下沉”的领域,从我这几年装修房子的经验来看,也不尽然。室内设计更关注细节和工艺,建筑设计则关注空间。而室内设计和施工的关系更加紧密,需要设计师经常下工地,所以我又成了“包工头”

参与到城市更新的业务,我们是属于比较早的一批建筑师,所以大家从公众号上能看到我写了一系列关于老旧小区改造,三个“美丽”的文章。城市更新工作需要的综合能力,我都是从上面一系列的“历练”中得来;而城市更新工作,又需要我不断的“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静下心来想想,发现:兜兜转转,我干过的所有工作都和“房子”有关!

不管是造房子,还是修房子、亦或者装修房子、运营房子,无一例外都和房子沾边,也许这就是一个建筑师的宿命吧。

04

求变

当一个人在职场遇到挫折时,就会对自己产生自我否定。

要么是做鸵鸟

头埋地,我不听就不听。这种最可怕,心气没了。

要么做莽夫

盲目跨界,瞎折腾。成功的概率也不大,但求变的态度是积极的。

其实跨出去的“未知领域”同样不好干,这是我还没怎么跨出去之后体会到的。本职工作上“做得不理想”,首先还是分析下原因,是客观因素多一点,还是主观因素多一点。我们哪里不懂点哪里,勤能补拙嘛。

针对自己最近的状态,我也在思考:到底该怎么办?

是做加法呢?

既然我会的技能都和房子相关,那就态度再端正一点。不管脏活累活,只要能干的活,都给他包圆了 。

还是做减法呢?

对于性价比不高,又看不到前途的业务就不要开展了,集中精力做好“优势”业务,但什么才是优势业务呢?

变化才是一成不变的,是求变“找死”呢,还是慢慢的“等死”呢?

05

结束语

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据说有50多个,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我只是其中籍籍无名的之一罢了。

除了和房子相关的技能,我一无是处,那就服务态度端正一点,尽量让“您”印象深刻一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