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 | “何懼風雨來,我輩請長纓!”這段視頻令人淚目,每個人都該看看

編者按:

     “烽火照危旌,年少從軍行。”

     “何懼風雨來,我輩請長纓!”

3月份,一支取名《我輩請長纓》的上海市徵兵視頻刷屏網路。一邊是古代將士笑傲沙場策馬出征,一邊是現代士兵英姿颯爽整裝待發。視頻畫面古今交織,加上古風歌詞和悠揚戲腔,網友直呼:“熱血沸騰,淚流滿面!”

奔赴一線的抗疫天使,閱兵典禮上的抗戰老兵,雪山之上的紅旗飄揚…每一幀畫面都令人心潮澎湃。

這些平凡的英雄兒女,或在危難之中逆行,或在困境之中堅守。丹心映山河的家國精神,古今一脈相承,始終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南懷瑾先生曾特別強調:“'君道與國共存亡,臣節盡忠死國事’…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精神之所長,關係一個民族國家,立國立基的根本精神所在,不能不加注意,應該大書而特書的。”今日我輩,當胸襟常存浩然之氣,心中長懷家國天下。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的殷切勉勵。

視頻:《我輩請長纓》

01

一個民族國家

立國立基的根本精神所在

在中國文化政治哲學的傳統道德中,過去的歷史上,“君道與國共存亡,臣節盡忠死國事”,這是不易的原則。自三代以後,春秋以下,無論君主政體與否,這個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始終不變的。

這種根基深厚的民族精神,當然,最具體而得力的,便是孔子著《春秋》以後的孔孟一脈的儒家學術思想。而在宋、元以後,再根深蒂固地往下層紮下根基的,則歸功於幾部有關歷史故事的小說,如《三國演義》、《精忠岳傳》等等,把固有文化道德仁義的精神,如重然諾、守信義的義氣風範,融會在國民生活的每一環節,打入每一個人心,打入每一代子孫心坎深處。加上宋明以來理學家們在臣道、臣節上的深厚修養與發揮,因此在宋、元、明、清之間,士大夫們死難於臣節、盡忠報國的典型,比之以往的歷史,更加激烈而具體,更加莊嚴而可敬。

     其實這種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精神,由來久遠,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眾所周知的漢初田橫五百壯士,義不投漢,集體自殺以全節義;項羽的八千子弟,統統戰死烏江;這些都是犖犖大者,盡人皆知的歷史故事。其他有關歷代在成敗、存亡續絕之際,忠臣義士可歌可泣的事蹟,還有很多。

     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精神之所長,關係一個民族國家,立國立基的根本精神所在,不能不加注意,應該大書而特書的。

例如元朝與清朝的入關,在戰役中遇到戰死不屈的忠義之臣,或是後來被俘而不投降的忠貞志士,不但不加淩辱,反而恭敬禮遇,雖依法執刑,死後仍善為安葬,示以生榮死祭以表忠貞。而對那些輕易投降,賣主求榮的,便為他們另外立了“二臣傳”,以表示有虧節操。

     這些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豈可以盡把它列入“愚忠”兩字而輕輕抹煞。而且這種節操的養成,與帝王民主的政體關係不大,並不是說在帝王養士的體制之下,才有忠臣義士的作風,在民主體制的時代,就不需要對國家民族有此忠義的節操,那便是大錯特錯,是自己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愚昧無知了。

——《孟子旁通》

“保始之征,不懼之實”,這兩句話很重要,要想求好的結果,就要注意有好的開始,這就是保始之征。一個人確定了道德的途徑,要不懼一切,不怕,無恐怖,這就是不懼之實;不管受什麼挫折,都還是直正地走這一條路。下麵他用勇士做比喻。

     “勇士一人,雄入於九軍”,在戰場上作戰的時候,一個大勇士,發奮前沖,千軍萬馬在所不顧,一人一馬就沖進去,所謂“雄入於九軍”,這在中外軍事歷史上非常之多。那麼這些人為了什麼?“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為了成功,為了勝利,當時一股勇氣,生死都不顧。最後呢?如兵法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成功了,成名了,這是慷慨、專心、視死如歸的一股勇氣。

一個人在千軍萬馬的戰場上,忘掉了生死去拼命,博得成功而成名,那還算容易。但是,在人生的途程上,零割細刮地慢慢走,有時真受不了,會有恐懼之感。在這個時候能夠不恐懼、不憂愁、不煩惱,有始有終,就是了不起的人。

這一節說明怎麼樣修止,怎麼樣得天地之正,就是《大學》講的,所謂正心、誠意。怎麼樣得正?必須要有勇氣,有決心,面對人生,面對自己確定的目的,一直地向前去,這樣的人,沒有不成功的。

——《莊子諵譁》

02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浩然之氣”是至大至剛的,發揮作用出來,就是配合不動心的大勇、大智、大仁。對於仁、義、禮、智、信的真理認清和確定之後,絕不動搖,甚至犧牲生命也絕不改變…

     我常說,對於孔孟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用,尤其對於孟子的“浩然之氣”瞭解得最為深刻、在行為上表現得最徹底的,南宋末代的文天祥要算是第一人。他那首名垂千古的《正氣歌》對浩然之氣有很精彩的發揮,不但說出了孔孟的心法,更把佛家道家的精神也表現出來了...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氣,對天地萬物而言,總名為正氣,對人而言,便叫它是浩然之氣,宇宙萬有乃至人類,都是它所變的。這又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在中國文化裡,人占著很重要的分量,因此有所謂“天、地、人”三才的說法。人和天、地是處於平等地位的,是同樣偉大的。天地也常有缺陷,並不一定圓滿,而生在天地間的人,卻能運用智慧來彌補天地的缺陷,輔相天地,參贊化育。往往天所賦有的特點,不是地所具備的功能;而地所賦有的特點,又不是天所具備的功能。但是人卻能運用智慧就當時需要來截長補短,使天地二者溝通而調和。所以說人可以輔相天地。

那麼文天祥就說了“於人曰浩然”,這股正氣在人的身體生命中,和在宇宙中一樣,遵循二元一體的原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物理的、生理的,一部分是精神的、心理的。這股正氣到了人的生命中,才叫“浩然之氣”。我們如果好好修煉,培養這股與生俱來的浩然之氣,就可以發揮生命的功能,和宇宙溝通,所以說“沛乎塞蒼冥”。

那麼我們要問:“文先生!既然你有浩然之氣,應該不會被元朝敵人俘虜坐牢才對呀!”

其實他被關起來、被殺害,也正是浩然之氣的發揮。他的《正氣歌》接著列舉許多歷史上的忠臣烈士,這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以直養而無害”,義所當為,赴湯蹈火在所不惜,該如何便如何,生死早就置之度外。

所以文天祥的《正氣歌》最後便說: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這說明“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其中隱含的最高道理使人深思,同時也描繪出一個智者踽踽獨行的心境,何其蒼涼悲壯、崇高偉大!

重點還是上面的幾句話,尤其是“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大家要注意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活著,就有這股浩然正氣,這是生命本有的,只要肯下工夫,每個人都能夠由博地凡夫,修養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文天祥在剛被俘的途中,曾經服毒、投水,以圖自殺,都沒有成功。後來遇到一位異人,傳給他大光明法,他當下頓悟,已了生死,所以三年坐牢,蚊叮蟲咬,但他在那裡打坐,一切不在乎。

所以他說只要持心正氣,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傳染病都不會上身了,當然做元朝的宰相更算不了什麼。

有些學佛學道的朋友常常問念什麼經、什麼咒可以消災免難、驅邪避鬼,我說最好是念文天祥的《正氣歌》。可惜大家聽了都不大相信,我也無可奈何!至於後世道家的咒語,便有一個根本的咒語《金光咒》,起首就是“天地玄宗,萬氣本根”,也可以說是從《正氣歌》中套出來的。

——《孟子與公孫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