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碳到零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652篇原创内容,2021年第49篇。
本篇的主题关于碳减排。
今天读完了一位对近十年对世界影响实际上很大的学者的著作《零碳社会》,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思考和行动。
杰里米·里夫金,思想家与经济学家,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为欧盟和世界多国提供政策建议与咨询。目前共有三本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零碳社会》。
影响力最大的,要数《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影响了我们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宏观政策走向。证明有三:
第一,这本书中文版问世后,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高度重视,要求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
第二,时任副总理汪洋会见了杰里米里夫金。
第三,半年多之后,中央提出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可以说主要的思想来源,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杰里米·里夫金曾经多次参加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中科院、工信部的政策讨论。
这本书的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可再生能源+互联网。
我们国家近期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明确要求。
而《零碳社会》也是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再度延深。
由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而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使人类和其他生物面临地球上第六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但大多数人一些国家对此毫无所觉。
联合国科研机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18年10月发出严重警告:温室气体排放量正在加速上升,一系列更严重的气候事件一触即发,地球上的生命正在遭受威胁。人类活动已经导致气温较工业化时代之前上升1℃。如果超过1.5℃的临界值,反馈循环将失控,进而引发一连串的气候变化事件,严重破坏地球生态系统。
目前全球行动最积极的国际组织和国家就是欧盟和中国。美国在这件事上,严重落后。书中作者作为一个美国人,对美国的现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在欧盟,第三次工业革命被称为“智能欧洲”,在中国被称为“互联网+”。
欧盟和中国都无比清楚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责任: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书中称赞中国在2012年将“生态文明”写进宪法;在2019年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层论坛上,由总书记亲自将“一带一路”升级为“绿色一带一路”。作者认为中国已经从地缘政治世界观升级为生物圈世界观。
2018年,欧盟明确表示,要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学习,帮助欧亚大陆的社区和国家,重点建设网络通信、可再生能源、运输脱碳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
书中振聋发聩提出一个观点:如果美国、中国、欧盟这三巨头不能抛开地缘政治,开始逐步走向生物圈式合作,认识到我们是濒危地球上的濒危物种,那么人类注定会走向灭亡。
这不是一个深居书斋之人狂妄自大的判断,而是一个对世界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者的呼吁。
书中提出了碳泡沫、搁浅资产的概念。
碳泡沫,指的是现有化石能源工业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繁荣,随着可再生能源零碳技术的普及,将化为泡影。这个奔溃的时间,可能发生在2023年至2030年。碳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泡沫。
搁浅资产,就是产生碳泡沫的资产,也就是与化石燃料紧密结合的管道、海洋平台、储存设备、发电厂、石化加工厂被废弃后,留在地下的所有化石燃料。
书中总结了一个历史规律: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种牺牲意愿的减弱预示着一个国家走向衰落。
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可以为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国家做点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做点什么。
对于我来说,过去长期在传统能源企业工作,我深入研究过能源互联网这一课题,为过去工作的企业做了我所能做的。某种程度上说,(也许这么说会伤害到过去的领导和同事,对此表示抱歉)既然认识到碳减排的趋势,既然企业暂时不能接纳这样的方向,那我能做的也许只有离开了。
所以我为低碳到零碳做的第一件事是最大的事,离开了高碳的企业。
第二件事,是成为最早一批的电动汽车用户,告别燃油。
电动汽车是低碳到零碳很重要的方面,在能源互联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希望看到本篇的朋友,下一辆汽车一定不能再购买燃油车了。
同时作为蔚来汽车用户,已经率先参与到碳减排交易的蓝点计划中。
第三件事,尽可能节俭的生活。过去公众号分享过两篇:节俭才是真正的、也是最大的环保无穷无尽的消费黑洞正在吞噬未来的美好。包括买吉他都只买二手琴,而不是新琴。
除此之外,很多方面都可以实现低碳,比如遵守垃圾分类标准、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购买和消费高污染产品等等。
本篇最后想说的是,从低碳到零碳,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可能,一定要为这个目标的早日实现做点什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