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路专栏 | 5 太卿坊到底在哪里?

太卿坊到底在哪里?一些历史专业工作者与爱好者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其实,争论这个议题已无多大意义。因为,原建筑早已被毁,对一个荡然无存的建筑再去争论不休,既无必要,更不会去重建。但是,我还是愿意撰文作一分析,留给广大史学者去进行研究。

我的祖辈一直喊俞家弄187弄为“太卿坊”。按照“讲依据,讲比对,讲价值、讲逻辑推断”的史实考证4原则,我也认为:“太卿坊”就是现在的俞家弄187弄(即原顾家弄23弄),那里才是太卿坊正门的原址。根据有三:

一、缩小探考区域范围,划定太卿坊的大致方位在哪里,这是最关键的

从清代的各种地图中可以看到,现在的“光启南路”以乔家浜(路)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从复兴东路到乔家浜(路)称作“太卿坊大街”;南段,从乔家浜(路)到现中华路大南门,叫“南门大街”。

我们注意到《上海徐氏宗谱》中记载:徐光启出生在“太卿坊祖宅”。“宅邸东靠太卿坊,北临乔家浜。”

我们又注意到《同治上海县志》记载:“太卿坊,为沈瑜立。坊在大南门内,今尚沿其名。坊废。”

《上海徐氏宗谱》中所述的“北临”,以及《同治上海县志》记载的“坊在大南门内”这两段文字,对于考证太卿坊究竟在哪个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互证依据。

这两段文字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太卿坊的位置应在乔家浜(路)的南面、中华路大南门以北、光启南路以西的区域范围里。这个认定无论如何推敲,是站得住脚的,而不是在乔家浜(路)北面的“太卿坊大街”。

因为,“太卿坊大街”与“太卿坊”不是一个概念,如同乔家路上的“乔家坊”“勤慎坊”以及泰康路上的田子坊、四川北路上的永乐坊、雁荡路上的金雁坊一样,太卿坊应是弄堂名而不是一条路名。外界将其混淆在一起,就会搞错方向位置。

现在的“光启南路”前身为“阜民路”,因与上海的富民路谐音重迭,有关部门在1980年将其改名为现在的光启南路,决不是1932年将太卿坊大街改称为光启南路的。

有人认为,乔家浜(路)以北的太卿坊大街就是太卿坊,显然是错误的,应予以否定。

二、进行依据比对是很重要的

史实考证,各界对于俞家弄193号、197号的陆家宅院是徐光启祖居的一部分;这幢宅院是1723年陆氏后人陆兰亭从徐氏家族手中买下来的,均无异议。而紧贴这幢宅院的一条弄堂,即俞家弄187弄(1949年前为顾家弄23号),是不是“太卿坊”,就成了众探寻者关注的焦点。

上海的弄堂是有等级之分、精劣之分的。各个阶层混居在一起、数量最多的弄堂,一般都叫作“里”。比如永安里、益诚里。比“里”稍许高档一点的弄堂叫作“坊”。比如淮海坊、尚贤坊、万宜坊等。新式里弄或公寓式里弄一般会冠以“村”或“邨”,比如愚谷邨、陕南邨。住宅设施在各方面都更胜一筹且地方比较偏远的,一般称作“庐”或“别墅”。比“里”更简陋的弄堂,一般叫作“弄”,狭窄的弄堂弯弯曲曲,无穷无尽,那里基本上都是普通劳动者居住的地方。

目前在乔家浜(路)的南面、中华路大南门以北、光启南路以西的区域里,即“南门大街”里,除了187弄,再也寻不出第二条像“坊”一样的弄堂。

按照《上海徐氏宗谱》中所述,徐光启出生在“太卿坊祖宅”“宅邸东靠太卿坊,北临乔家浜”的说法,紧贴193号、197号陆氏宅院东墙的俞家弄187弄这条弄堂,完全具备了太卿坊的特征:该弄在“北临乔家浜”的南面,长约30米,宽有五六米,六七十年前我们小时候看到的路面是石板路,是用花岗岩长条石铺成。而且,该弄底深处的2号、3号都有通道,可直通北面的“九间楼”。

据考,太卿坊原为纪念明代太常寺少卿沈瑜立的牌坊,后有附近街巷以此命名。从“上海县城内外街巷图”还可看出,太卿坊在今光启南路一带。徐光启的祖父曾经商,得以购地在太卿坊建宅院,共三进,后天井北面楼阁外便是乔家浜,沿岸筑篱笆墙,并在水面造廊桥。徐光启生前藏书万卷,均置于太卿坊祖宅“尊训楼”。清初,太卿坊在动荡中遭焚,徐家也未能幸免,房屋仅剩最后一进。它面阔九间(后又被毁两间),俗称“九间楼”“九间头”。这已经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太卿坊的方位。

三、进行逻辑推断予以确认

俞家弄193号、197号,是陆氏家族“敬德堂”的宅院。对此,各界都一致予以确认。187弄里的1号是在“敬德堂”的东院墙上破墙建屋,这也是一个事实。至于187弄3号,原本就是属于陆氏家族的宅院,更无须再多说。这样一来,一个概念就出来了,即:俞家弄187弄的1号、3号与193号、197号的这一片区域,都是属于陆氏家族“敬德堂”的房屋建筑,同时也是徐光启祖居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187弄里的2号,就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建筑,独独存在于187弄里,与徐光启祖居无关。这样的推断不是没有一定道理。

俞家弄187弄(原顾家弄23号)里分别有3个门牌号,分别住着我的小学同班同学。1号里住着董娥娣一家;2号住着全彩玖与邬适融一家。邬适融的母亲在世100岁。

听居住在2号这幢石库门里的93岁全玉英老太说,七八十年前的187弄,是一条铺着花岗岩长条石的弄堂,十分幽静。2号里的房屋式样和隔壁陆家房屋的建筑外观一模一样。上下两层楼,内有厢房。走进大门有天井,然后是客厅,旁边有一排厢房,经过长长的走廊后,北面的围墙上有一扇通往“九间楼”的门,以前他们一直从这扇门进出乔家路“九间楼”。2号里,原来还有一块纪念徐光启的石碑。全玉英老太称:与“九间楼”主人朱家的后人相当熟悉,关系也很好。

根据这些依据链可以推定:除了俞家弄193号、197号这些房屋建筑都是徐光启的祖居,187弄内的1号、2号、3号的房屋也是徐光启祖居的组成部分,在俞家弄形成了一个徐氏家族的房屋建筑群。

许多人惊呼,这样的推测,似乎在理论上或实际生活中,是立得住脚的!有可能,当时徐氏家人平时进出,都是走187弄这条石板路的弄堂,即“太卿坊”,在2号门口下轿下马后,穿堂而过,抵达“九间楼”。

走笔至此,若把上述的话再梳理归纳一遍,就是:依傍陆敬德堂的187弄极有可能就是“太卿坊”的原址与正门。这一大片房屋形成了徐氏家族房屋的一个建筑群。

187弄原本宽敞的弄堂,现在搭建了倒粪站与违法建筑小屋,变得很狭窄。弄底的2号、3号均能通达“九间楼”
187弄2号内景
187弄2号正门
(0)

相关推荐

  • 【宁海话】你见过宛若游龙的墙吗?

    龙灯墙  Long deng qianng 薛家柱 敬请聆听 龙灯墙由来 宁海城的地形北高南低,南门外有大溪,古时是个幽谷,南门里则是大片山丘.因此自北向南的路都是斜坡:桃源桥下.墈头.龙灯墙--其中 ...

  • 即将消失的乔家路

    根深林茂 器材:HUAWEI EVR-AL00 光圈:f/1.8 快门:1/999963365 焦距:5mm ISO:50  记载:"清朝时,今乔家路原是一条河浜,该浜东引薛家浜水进小南门( ...

  • 乔家路的故事 | 4 “太卿坊”到底在哪里

    一些史学工作者与历史爱好者经常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其实,争论这个议题已无多大意义.一是原建筑早已被毁,二是不可能再重建,根本没必要对一个荡然无存的建筑争得面红耳赤.但是,我还是愿意撰文,把我知道的一些 ...

  • 乔家路专栏 | 8 梅溪小学: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新式小学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栋楼里,与梅溪小学创始人张焕纶的曾孙女张济顺老师见面.我俩坐定下来后,开始聊起了她的曾祖父.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者.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创者.著名教育家张焕纶先 ...

  • 乔家路专栏 | 7 与关炯之的孙女聊关炯之

    要问关炯之是何人,乃赫赫有名的清末大闹公堂,与外国领事据理抗争,力挽主权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谳员. 六七十年前在念小学时,因搞校外辅导小组,我三天两头出入乔家路俞家弄193号,与同学坐在一起温课做作 ...

  • 乔家路专栏 | 6 梓园的前身“立德堂”

    乔家路113号为梓园遗址.我们小时候都叫它"王家花园".王一亭的曾孙王孝方告诉我,外界都不知道梓园的前身叫"立德堂",他拿出了几张照片给我看. 我小时候听里弄干 ...

  • 乔家路专栏 | 4 关于乔一琦故居的廓清

    讲保护传承,首先要弄清楚乔家路的路名由来. 外界称:乔家路之所以得名,是因乔家后人乔一琦的缘故,这种说法显然是缺乏史实依据的,我们只要将乔一琦的年谱排一排,就一清二楚了. 首先,乔氏家族的乔镗与其子乔 ...

  • 乔家路专栏 | 3 谁来为乔家路喝彩

    前言 18年前,当我路过乔家路西端头.河南南路先棉祠弄口时,见到上海市区内仅有的一座黄道婆祠堂的遗址上造起了一幢高楼,便觉得不可思议.于是,请了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与<新民晚报>的记者一同 ...

  • 乔家路专栏 | 2 徐光启故居背后的故事

    关于徐光启的故居,报载的文章较多.但是,不少文章存在着你抄我.我抄你,以讹传讹,失实的情况.对此,作为朱氏的后人,我特撰文作一廓清. 我外公姓朱,是上海本地人,清末,住在老城厢里.他是老城厢里的乔家栅 ...

  • 乔家路专栏 | 1 乔家路的路名由来

    乔家路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区之一.乔家路1平方公里的区域,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云集,不仅是明清时代与民国时期的"高档住宅区",而且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基点.起点与发 ...

  • 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勤慎坊

    勤慎坊位于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建于1937年,新式里弄式样,砖木二层结构,共23幢,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西式假三层,机红砖清水墙,洋松花式门窗,全套大卫生,大门仍保持石库门式样. 乔家路133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