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窑:定窑瓷器鉴赏

定窑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在《中国最古的瓷器》一文中曾谈到:世之言瓷者,以为宋世有瓷,且以定、汝、官、哥、均为宋代五大名窑,推而上之以柴、汝、官、哥、定为中国五大名窑。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是北方白瓷的杰出代表。经过叶麟趾先生提示、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踏访,再加上墓葬塔基定窑文物的出土,学者们孜孜不倦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年窑址考古工作的开展,逐渐揭开了定窑的神秘面纱。定窑的历史地位定窑是精细白瓷生产最具代表性的窑场,北宋时期取代了邢窑的白瓷地位,一跃成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这些精细白瓷迎合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品味,成为他们所关注和青睐的器物。许多定瓷精品被征入宫廷,供皇帝贵胄使用赏玩,因此,定窑也被各地瓷窑纷纷仿效,对南北方的诸多窑场,如周边的山西介休窑、平定窑、北京龙泉务窑等窑场,甚至江西的景德镇、四川的彭县窑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窑场仿造定窑的瓷器,通常被人们称为仿定器,由于定窑在精细白瓷生产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地位,因而这些不同地区采用定窑的工艺生产的精细白瓷被命名为“定窑系”(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229页)。

大英博物馆藏定窑刻划花纸槌瓶定窑瓷器流布范围很广,考古发现东到我国东北的辽宁,北到内蒙古,南到江浙、湖南,西至陕西等地都发现有定瓷出土。即使在宋金对峙时期,也未阻断定瓷的流通,近年来在杭州市开展的南宋都城临安城考古的许多重要发现,如南宋太庙遗址、临安府衙署遗址、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等,南宋地层中都出土了一些定窑瓷器,许多瓷器还带有宫廷使用的款识(马时雍主编《杭州的考古》,杭州出版社,2004年)。甚至在埃及福斯塔特遗址也出土过不少北宋时期的定窑瓷片(三上次男《中世中国とエジプト-ト遗迹出土の中国陶瓷を中心として》,载出光美术馆《陶瓷の东西交流》,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1990年,84-99页)非洲的东海岸以及东南亚等地也都发现有定窑的瓷片,1977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了我国沉船,发现有定瓷(冯先铭《南朝鲜新安沉船及瓷器问题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03期,第113页)。有的还有铭文,说明定窑的产品行销海内外,战争和大洋都没能阻当住定瓷的吸引力,可见在内外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定窑遗址的保护工作。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定窑遗址公布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1985年,曲阳县人民政府在定窑遗址设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修建了专门的重要遗迹保护展示棚。1988年,国务院公布定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对定窑遗址开展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工作。制作遗址保护规划、支持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和保护、大力扶持复仿制品产业的发展、成立了定瓷研究室,培养出了定瓷制作大师陈文增等制瓷名人,2006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投资拍摄了“定窑考工记”纪录片,提出了建设定窑考古遗址公园的计划等,正在稳步推进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发现定窑有关定窑的文献记载很丰富,时代最早的当属现藏于曲阳北岳庙的《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碑阴处铭文包括有:“冶将”“冶副将”“都知瓷窑”等与瓷窑管理有关的官职名称(王丽敏等《曲阳发现<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文物春秋》2009年6期);另一条被定瓷研究者们广泛引用的材料是《王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内容中出现了“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瓷窑税务官职衔,龙泉镇即今定窑窑址所在地(董涛撰、周斯亿等修《光绪曲阳县志》,光绪三十年曲阳小学堂本)。由此可知在唐代中期,曲阳已存在制瓷业并受官府的监管。五代还出现了税务使收取课税,不仅证明确有瓷窑,而且规模可观,管理有序。古代瓷窑址一般以州命窑,曲阳古属定州管辖,也是其主要的集散地,因此称为定窑。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有人做过专门的统计,宋至清时期文献和方志中有关定窑的记载三十余条,元朝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刘祁《归潜志》,卷八“联句亦诗中难事”条,中华书局,1983年)。刘氏所言的“花瓷瓯”是指定窑白瓷上那种以模印、刻画为主的装饰而言,其工巧富丽的程度,与花釉瓷器相比毫不逊色,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宋代大文豪苏轼赞誉定瓷:“定州花瓷琢红玉”(苏轼著《苏东坡集》(上),卷三“试院煎茶”,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43页)。苏东坡北宋元佑年间曾知定州,对辖区内的定瓷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懂得饮茶器具在茶道中的重要性,道出了定瓷与好茶的相得益彰。南宋太平老人所著《袖中锦》给定瓷以极高的评价,把定瓷与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认为皆为“天下第一”的名牌产品。《邵氏闻见录》中记有宋仁宗一日去张贵妃处,见宫内陈设有一件“定州红瓷器”,仁宗问怎么来的,贵妃回应说是某大臣所献,皇帝听后震怒,训斥其不守戒禁,私自接受大臣的馈赠。说明定窑不仅白瓷天下知名,也产红瓷器,且在当时也属珍贵物品,并为达官贵人所喜爱(邵伯温撰《邵氏闻见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定窑虽因其在中国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而屡见于文献记载,但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人们依据文献资料在河北中部寻找定窑窑址,根据“窑以州名”的认知,认为窑址在定州,结果考察定州本地并没有发现窑址,窑址遗迹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上田恭辅《关于定窑的考察会》,陶雅会,1925年。尾崎洵盛《支那陶瓷小考》,宝云舍,1934年)。1934年,时任北平大学工学院教授的叶麟趾先生,这位背负实业报国留洋归来的学者,决心揭开这个历史之迷,他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首次报道定窑遗址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剪子村(即涧磁村)和仰泉村(也就是燕川村)(叶麟趾《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北平文奎堂书庄,1934年,第10页)。1941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根据《古今中外陶瓷汇编》的记载,跟着日军扫荡的队伍进入了曲阳,对定窑遗址进行了一次调查,获取了一定数量的瓷片,同年他以《关于定窑遗址的发现》为题报告了窑址的情况(〔日本〕小山富士夫《关于定窑窑址的发现》)这批材料后来由东京根津美术馆结集出版(根津美术馆《定窑白瓷》,东京,小学馆,1983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实地复查,从刻花、划花、印花、泪痕以及细腻洁白的瓷胎等方面,基本确认了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即史载的定窑遗址所在地(陈万里《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代窑址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2年第1期。陈万里《邢越二窑及定窑》,《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9期)。采集到近两千瓷片标本,并初步判明了始烧的年代,认为唐代开始烧白瓷,五代时期有较大发展,宋代为极盛时期(冯先铭《瓷器浅说(续)》,《文物》1959年第7期)。定窑特点定窑有南、北之分。最初的定窑设在今天的河北定县,所以用地名命名瓷窑。到了金人南侵的时候,定窑也被摧毁了。宋朝南渡以后,又在景德镇开设瓷窑,完全用定窑的方法烧制瓷器,便将河北定县窑称为 “北定” ,景德镇窑称为 “南定” 。定瓷质地很薄,并且有光泽。定窑瓷器中以色白而滋润的为正宗,白色胎骨上,加以湖水而有泪痕的是最好的。定窑瓷器上的釉为白玻璃质,质地好的雪白似粉,所以又名 “粉定” ,也叫“白定” ,质地粗糙而且色泽稍黄的定窑瓷器为下品,俗称 “土定” 。北宋文学家和书法家苏轼在其诗作《定州花瓷》 中写道:“定州花瓷琢红玉”“ 又有元代文人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赞道: “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花瓷瓯” 就是对定窖白瓷的称呼,由此可见定窖白瓷影响。定窑瓷器烧制时倒着放置,所以上边口没有釉,并都罩上铜圈作装饰以掩遮。器身上的花纹大多模仿古铜镜上的花纹,以牡丹、萱草、飞凤、双鱼之类为主。装饰花纹的方法,有划花、堆花、印花、绣花等,其中以划花最好,绣花最差。此外还有紫色、黑色、红色等瓷器,都是白色瓷器的窑变,是火候不适而造成的,不能看成是正宗的定瓷颜色。定窑继唐代名窑邢窑而起并模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定窑兴盛而邢窑衰落,以至于到宋代时人们已经只知有定窑而不知有邢窑了。定窑在宋代发展成了一个主要生产白瓷的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瓷工艺技术和风格。在瓷器的产量、质量和制作工艺上,比唐代及五代时都有相当大的提高。属于定窑系的瓷窑包括: 曲阳润磁村定窑、山西的平定窑、阳城窑和介休窑等,另外,四川的彭县窑也制作定窑风格的白瓷。定窑瓷器品种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都是白色胎体,所用胎体完全一样,只是釉的颜色不同,这是定窑瓷器与其他窑口瓷器的重要区别。而且,瓷器胎骨都比较薄,制作精细,表面干净,瓷化程度很高。早在北宋早期和中期定窑就使用匣钵仰烧瓷坯,所以瓷器底部可以看到支钉痕迹或砂粒。又因为采用覆烧法,烧成的瓷器盘和碗口无釉,被称为“芒口”。为弥补这个缺陷,匠人通常在口部镶上金、银或铜,现在我们仍可以看到这种镶有金属的定窑传世瓷器,称为 “金铃口” “银铃口” 和 “铜铃口”瓷器。定窑釉质特征定窑瓷器釉面光滑,釉质坚密。所施的白釉多见闪黄,所以定窖白瓷又有 “粉定”的称号。又由于白釉原料含有较高的铝铝和钛,因而釉面又似象牙之白色,好像古代施了粉黛的少女之肌肤,给人以柔润洁雅的美感。此外,定窑白釉还有一个独特的特征,那就是有名的“汨痕”现象。“泪痕” 就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而下,有的地方因釉厚而下垂,形似汨珠,名字由此而来。 “汨痕” 隐现着黄绿之色,最厚处呈现明显的偏黄色。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应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定窑常见器型定瓷器型种类繁多,包括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碟、杯、壶、瓶、钵、枕头等,文具如水盂、砚台等,宗教用具有敬神的瓷瓶、六管瓶。各类瓷器造型大都规整而纤巧,摒弃唐代雍容博大、丰满圆浑的追求,形成温柔恬静、素雅舒展的时代风格。其中,常见的是碗、盘、瓶、罐、炉、枕、壶,尤以盘和碗的产量最大。有的碗口径近30厘米,在当时极为少见。在各式各样的瓷枕中, “孩儿枕” 最为著名。定窑瓷器纹饰定窖白瓷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装饰手法,此外还有金彩描花、捏塑等技法。早期定窖瓷器的刻花、划花、装饰借鉴了越窑的浮雕技法,纹样以莲瓣纹、缠枝菊纹为主,线条挺拔,画面简介、遒劲有力、工艺精良。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到北宋晚期定瓷装饰以印花为主。纹样有云龙腾跃纹、水波游鱼纹、风穿牡丹绞、花卉锦团纹等,布局严谨,层次清晰,生动活泼,富有神韵。纹饰线条清晰、明朗,体现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模与脱模技术。因为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所以无论刻花还是印花,线条都非常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定窑瓷器款识宋定窑瓷器款识很多,有十数种之多。刻 “官” 、 “新官” 字款的,大多是碗、盘类,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罐等。还有在盘底刻“尚食局” 、 “尚药局” 款的,以 “尚食局” 款识为多。有的刻在外部,如收藏在国外的一件平底碗外壁上,横向刻有“尚药局”三字。在宋代,尚食局是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尚药局则是掌管宫廷医疗的机构。宋代定窑瓷器中,还有刻有 “奉华” 、“聚秀” 、 “德寿” 、 “慈福” 、 “禁苑”等款识的,与当时的宫殿有关,也是宫廷用物。此外,定窑瓷器中还有刻有 “五王府” 、 “易定”、“长寿酒” 等款识的。定瓷之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被宋定窑镶银口刻花碗定窑白瓷唐代时就堪与邢窑媲美,宋到金是定窑的鼎盛时期,定窑的白瓷工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定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oC以上,高于一般成瓷的1250oC,所以定瓷比其他窑烧出的瓷胎更坚致。定瓷的胎料经过精心加工,因此产品烧成后胎质细腻温润。定窑烧制白瓷为主,由于釉料中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成,故釉色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白瓷乃彩瓷之母,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定窑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等。此外,定窑模制器物,剔花、黑剔花也有少量生产,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定窑纹样有花卉纹、莲瓣纹、海水纹、云龙纹、禽鸟、游鱼、走兽等,丰富多样。其装饰构图简练,线条明快,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图案布局富于变化,独具一格。定窑装饰技法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所见传世的印花花鸟图盘,内壁上的两孔雀之间以一枝牡丹相隔,盘心配以鸳鸯牡丹,图案优美宛如一幅布局严谨的织锦画。印花龙纹标本窑址多见,造型多数为盘,盘内满印云纹,盘心印一条姿态矫健的三爪蟠龙,龙身盘曲,首尾相接,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北宋 定窑白瓷婴儿枕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这其中,定窑是烧造时间最早的,主要烧白瓷。马未都曾说,定窑是当时全世界最高科技的代表。这个时期欧洲没有这么好的天然器皿,而北宋的皇帝和百姓就能用上这样洁白的瓷器。

北宋 定窑白磁刻莲花纹盌五大名窑里,也只有定窑不以釉色取胜,而以纹饰作为装饰特点,刻花、划花、印花……多种多样的装饰手段,将定窑瓷器装点得极其美妙。

定窑白釉刻划花卉纹罐定窑的前世今生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

定窑白釉刻划花石榴纹碗北宋定窑装饰技法丰富多彩,有堆塑、刻花、划花、剔花、印花等,其剔花、刻花、印花技法对同时期其他窑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代定窑白釉“官”字划花莲瓣纹盖罐北宋苏东坡曾咏叹“定州花瓷琢红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记载“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足见有花纹的定窑白瓷,风靡当时代。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如今,故宫博物院的收藏里,定窑类型的瓷器近800件,多数具有花纹,无论划花流畅如画、印花繁丽如织绣,均能见到宋人纹样设计的多样趣味。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定窑鉴定方法1、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北宋定窑镶银口刻花碗2、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定窑瓷片3、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定窑历年拍卖成交价定窑在历年的拍卖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最贵的北宋定窑曾拍出1.46亿元。

十世纪 定窑盘口梅瓶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盌

清乾隆 仿定窑河池夏景图瓶

宋 定窑印花双鱼花卉大盘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北宋 定窑刻花执壶

北宋 定窑刻牡丹花纹盌

北宋 定窑划花莲纹洗

北宋 定窑刻莲纹盘

11世纪 定窑白釉十二瓣形洗

12世纪 定窑刻莲塘双凫大钵式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