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药艾条艾灸补胃阳生胃气,养病更养命,一定要看

重疾猛药最伤胃气,胃气一败,人难回天!中医认为,胃气衰败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帝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这话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我们得了解“胃气”究竟指的是什么?
胃气,也就是中气,是指胃中运化水谷之精气。
胃与脾互为表里,脾升胃降,协同完成饮食运化、精气血津液生成和转化、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等功能。
胃气至少有两种含义:一指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为人体生气赖以充养的源泉。
所以说,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为生命之本,不管是何种疾病,在调理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保护胃气。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有人认为,胃气就是饥!饿!感!这个说法从某些方面来说是有道理的。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
从临床来观察,不管是轻病还是重病,一定要打开病人的胃气,让病人产生饥饿感。有吃饭的欲望,这是恢复胃气的关键,也是避免死亡的关键。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主要指胃气的存亡盛衰。前贤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反之,亦可说:顾护胃气,则人不死。
以现在疫情下的肺炎为例,病情发展到晚期,病人正气很弱,邪气炽盛。此时与其致力于缓解症状,滥用重剂,不如谨慎用药,多顾护胃气。胃气一败,如何回天?
《中国医学大辞典》说胃气:
“无论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护,而虚证尤甚。故益阴而远苦寒,益阳宜防泄气。其他内外诸病应投药物之中,凡与胃气相违者,概宜慎用。”这话说的非常清楚。
还是以现在疫情下的肺炎为例,在肺炎病情危重时,即属正虚,此时当汲汲保持胃气,当忌用苦寒、泄气、燥散、通下、消导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皆有伤胃之弊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专家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在接受健康报记者采访时说:
该病病邪为“寒湿”,所以应该慎用苦寒药,患者饮食要避免寒凉,食用温热饮食。除了服用中药,还可以试用艾灸,艾灸神阙、关元、气海、胃脘、足三里等,可以温阳散寒除湿,调理脾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十个胃病九个寒”,“胃喜暖恶寒”,胃对温度十分敏感,最怕寒邪。
而艾属辛热,灸之可补益胃阳,生发胃经经气,特别适合“老胃寒”以及各种胃病患者。
通过调治,让脾胃达到器质和功能平衡,脾胃强大了,就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调理脾胃的取穴:中脘穴
肚脐
足三里
这3个穴位是主穴
年老体弱者可以加上大椎穴
肾俞穴
胃气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气,胃气强,则气血冲旺,五脏和调,精力充沛,病邪难侵,可祛病延年。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调养胃气。
意念调理
意念养生,意念调理
关注

非常道家

道家养生,道家传承

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