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之我见
中国茶道之我见
车一奇
中国茶道的本质是中庸在茶事活动中的体现。以下分别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国茶道本质的认识。
一. 我对中庸的认识;
二. 中庸在《茶经》中的体现。
一. 我对中庸的认识:
通过对《中庸》一书的学习,我觉得中庸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总结的,有关人与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古人通过对人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并延展到对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从而建立对自然界整体的认识。不断实践及总结,并将这一客观规律定名为中庸。
《中庸》首章即表明了这一主题思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业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上天赋予人的特质禀赋叫做性,遵循特质禀赋的发展去作为就是道。人的所作所为时刻不能离开这个道。以人为例,当人的行为动作还没有发生时的状态就叫“中”(喜怒哀乐之未发),当人的行为动作的发生与人的特质(即人性)的发展相吻合,就叫做“和”(发而皆中节)。那么时刻让自身的行为动作与人性的发展相符合,就是世间最高明的道了,这个道就叫做中庸。如果把中庸延展到万事万物中,就是致中和,那么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繁衍不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美好状态。因此“率性”即是“中”,也即事物本事特质的发展变化的途径就是“中”;个体的行为动作时刻与个性发展途径相适合,就是中庸。
对此,《中庸》在第二十五章及二十六章中举天地的例子予以说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继续写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以天为例,天的特质是高和明,从一丝丝的光亮开始,不断地向着高明的方向发展扩充,终成为承载日月星辰的载体,覆盖万物的“天”;以地为例,地的特质是博和厚,从一小撮土开始,始终向着博厚的方向去发展,终成为承载万物山河的载体,成为大地。清楚地讲明了“率性之谓道”的道理,即事物只有沿着其自身特质的发展道路,去作为,才是成就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做人按照人性的发展规律去作为,成为真正的人;事物按照事物特质(物性)的发展规律去作为,成就事物本身。做茶也是如此,现代制茶学理论就是最好的证明。按照茶叶内哈物质的变化途径施以相应的技术措施,而技术措施的实施始终不离制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茶这一核心。制茶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动作,选用相应的机械设备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同样,饮用茶时,所采取的技术动作,选用相应的器具,也是围绕着这一核心。
因此,中国茶道的本质是中庸在茶事当中的体现。而《茶经》则详细的阐述了茶道的这一本质。
二. 中庸在《茶经》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茶圣陆羽是我国茶道的创始人,其所著茶书被尊称为《茶经》。因而,了解中国茶道,《茶经》即是最好的研究资料。
《茶经》一书共分十章内容,分别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这里先提个问题:从全书内容上看,一之源似乎不是在讲茶叶的起源?茶圣在这一章想告诉世人的到底是什么?
一之源从对茶树这种植物生物学特征的描写开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整段文字描写的完全是茶树的植物学特征,并未提及茶叶的起源,反而是在七之事中,讲到,茶事起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的相关事迹。那么一之源,想表达的是什么哪?茶圣笔锋一转,“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自此,《茶经》后续内容均围绕“茶为饮”展开,而全篇的逻辑顺序也就清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第二章继之以制造之器具,然后是采制方法;后面写饮用方面,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写唐以前与茶为饮相关的文字史料,八之出写茶叶的产区分布;九之略,实际是茶事活动中“权变”思想的体现;十之图,留在后面再讲。因而,我认为一之源,是讲《茶经》一书的源起,而“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是全书的纲领。即全书内容围绕“茶为饮”展开叙述。
那么,为什么“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难道除此之外的人都不宜饮茶吗?答案不言而喻。《茶经》后文中讲茶事时,有上至王公,下至黎民,外及蛮夷,都在饮茶的事实,而且是“比屋之饮”。那为什么,茶圣特别指出“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呢?《中庸》给出了答案。
在《中庸》里,孔圣说“人莫不知饮食,而鲜能知味也”。孔圣举饮食的例子,不是讲人不知道饮食的滋味,而是以此来说明“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的现象。“子曰:中庸其至矣乎!而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不是说人们不知道饮食的滋味,而是不知道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践运用中庸的道理。因而,茶圣之所以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正是“人莫不饮食,而鲜能知味矣”在茶事活动中的体现。“茶为饮”所包涵的道理,只有精行俭德的人才了解,因而最宜。这个道理即中庸。
在前文,简述了中庸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制茶以及饮用茶,实质是按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做出相应的行为动作。《茶经》第二至第六章节正是按着这一规律展开叙述。其中第二、第三章从制茶的角度讲述了工具的选材制作,茶叶的采摘时间,天气状况,加工方法等等细节要求,均是围绕“茶为饮”的特征,所总结的技术措施,其目的就是制出有真香、真色和真味的适合饮用的茶;第四至第六章则从饮用的角度详细叙述了当时,饮用所需器具,及煮饮技术要求,也是为了实现茶的真香真色和真味。也就是说,真色真香真味的变化即是茶事活动应遵守的“中”,围绕这个“中”采取相应的技术动作,技术动作与这个“中”相符合就是“和”,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通过这五章内容所规定的技术措施,最终得到就是《茶经》中所说的“其色缃,其馨si也,其味甘也”的茶。而不符合茶性的技术动作所得到的茶,就像沟渠里的污水一样,“……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这不就是不知味的表现吗?
在六之饮中,茶圣进一步指出了,要将茶性发挥到极致所应避免的八种行为和一种态度,即“茶有九难”。“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采制不得法,器具不洁等都与发展茶性不相宜,是不符合“发而皆中节”的行为,是必须要戒除的行为,因为不能得到有真香真色真味的茶。就像做人做事一样,采用不正当的行为做事,即是违背人性的,最终造成恶果。九难中最后一难“夏兴冬废非饮也”,似乎与十之图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坚持不懈,这就是精行的意思吧。
最后,试对“精行俭德”做一解释。
精行,即专心一志,坚持不懈。俭德,我理解是,重点在俭。《左转》中对俭的解释是,俭是一切德行的共同点,“俭,德之共也”;《说文》中讲俭的本意是自我约束。精行俭德合起来的意思即使说,始终将自我行为约束在完善人性的道路上。那么精行俭德之人即是能“率性”而为的人,是明白中庸之道的人,因而与茶相宜。亚圣卢仝在其诗作中讲“从此克己应尤及,颜与梅花俱自新”,或许也是对精行俭德的注释吧。
以上所述,即是我对中国茶道本质的认识:茶道是中庸在茶事活动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