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波澜》第一部(一)

锡城北乡与江阴毗邻隔着一条宽宽的界河。界河西段始于锡澄运河白汤圩,到了中段拐弯向北,就在这中段拐弯处有一片名为“白荡”的湖泊。片片风吹摇曳的芦苇荡,一条堤岸(当地人叫炝埂)横跨其中,颇有点西湖苏堤的味道。

白荡南岸与堤岸,跨有一座小小的青石桥名曰“青龙桥”,连接着南来北往的锡澄乡民。青龙桥,想是因那条堤岸曲曲弯弯,酷似条卧伏在滔滔白荡湖泊水中的大青龙而得名,最南端那桥即是青龙头。桥上铺着一条条厚厚的木板,年久失修,木板条的缝隙足有一手掌宽,直直能看到深深的水流,小时走过从不敢低头向下张望。该桥是连接北乡锡澄两地的重要通途, 那时桥梁稀少,往西要到戴岐过马镇桥才能去江阴。西边大队后村里邵巷上,后面西白荡(荡南白荡)里有条无人看管的系着坠在河中绳子的摆渡小船,来往行人靠拉着绳子过河上岸,河面微波阵阵,两岸芳草碧碧,四周杳无人烟,独有一绳一舟,一幅唐代诗人韦应物笔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美境画图,小学时曾拉着绳子过河玩了一个来回。

白荡北岸为江阴地界,有村名荡南村,其实应叫荡北村,或许为荡在南之意。北去四、五里有小镇西旸桥。那时交通不便,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无公路,去无锡城要坐二个半小时的轮船。江阴那边上学、邮递均在长安这边,高中同班就有两个荡南村的同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后在上海铁道学院求学,一次与信号教研室王老师攀谈称老乡,以前他常带电信系信号毕业班学生来单位实习,早就熟识,细问才知是原藉西旸桥的,那时邮寄地址为锡北西旸桥,现在想来真是旷若隔世。

白荡南五里许,是锡北闻名的古镇长安桥。依稀记得一条东西向窄窄的石板老街,西街头进去,两边临街的住户和零星一、二家生面铺。西街过一段向南有一岔道,直通跨河大桥到长安南乡。街路往前折角向南,临北是一过街廊,有老式的红色“水龙”救熄会。东折就是行政区,街北依次是公社所在地、邮局,街南是大会堂影剧场。再往前就是热闹商业区,百货店,中西药店,农具店、日杂店、竹器店、服装店、鞋店、理发店等等,依次栉比,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繁华区段紧要处,一条南北向直直的河流兀插中间,把老街一分为二,一座仅二、三个台阶的平坦的石板桥就名为“长安桥”。往前再至近东街头,还有一小石板桥,桥中央有一烟杂店。小石板桥往南,就是母校长安中学。

小时常听人诉说长安街来历,说是在清圣祖康熙年间,长安季氏开凿河浜,并在河浜建三座桥为万安桥、保安桥和长安桥,留下“一宅跨两县”、“一浜三环洞”、“进浜十码头”、“三间一石沿”、“九间一屋脊”等史迹,并在街两畔建造成片宅院,中学时去一住临街北的同学家,那大门走进去一进一进深不可测,着实惊讶。长安地区在宋朝以前称漩溪,清雍正二年(1724)下诏,雍正四年(1726)正式划界,无锡分为无锡、金匮两县,长安地区就以此河桥为界,桥东归金匮县称长治镇,桥西归无锡县称久安镇,一街两县当属治理奇观,传说乾隆年间还为此桥梁、码头、宅第等闹出一场轩然大波。至辛亥革命民国元年,锡、金两县合并为无锡县,至此两镇合并称为长安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