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智者都不是纯「乐观主义者」?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产生悲观的情绪,只是每个人程度有所不同。通常我们会认为乐观即「正能量」,是积极向上的,有益的;而悲观就是「负能量」,丧失动力的,悲伤的,有害的,应该被抛弃的。

二者真的是对立的关系吗?

有好坏之分吗?

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

乐观和悲观的情绪呢?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单纯从客观现实来说,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事情都有,未来的结果好坏,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存,似乎没有办法让人心安理得绝对地乐观或者悲观。但是对一些人来说,的确存在非常真实的悲观体验,这种悲观或许就更多地是一种情绪体验了。

悲观的情绪一方面可能是对当下事情的反应,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过去的一些经历和体验被触发。当人沉浸在悲观里时,认知和行为都会被不自觉地影响。这就好比有的人很容易愤怒,和人产生冲突,并且由此体验更多的矛盾冲突,从而自己的情绪持续地被自我强化。

当悲观来临,我们可以站在旁观者角度看见自己的悲观,带着非批判的态度接纳它的存在,但同时并不因为它的出现就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果试着看见悲观,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它的存在并不单纯是一种世界观。一刀切式的悲观背后可能是求助,可能是自我保护,也可能是说服自己放弃需求和渴望。

了解悲观的来源,你才能够决定要不要允许它继续影响你。

实际上,很多情绪问题都是这样的解决思路。

当我们困在某种情绪里时,往往是不自知的,我们接受了外界的刺激,然后给出一个自动的反应,但是这过程中没有我们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内观,就是让我们在外界刺激和自动反应之间创造一个空间,允许我们有思考选择的机会。这样的话,即使当下的情况令人悲观,你也可以在看见自己悲观情绪的同时,有意识地选择在言行上不受悲观的影响。

当然这种能力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但是「内观」——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最终带来的好处就是,让你不论乐观还是悲观,都能平常对待,心如止水。

启迪多元思维

1.所有的悲观,都是有害的吗?

在日常的语境中,大多数人普遍认为乐观是有益的,悲观是有害的。但2011年发表在《社会认知》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研究者认为,悲观和乐观只是我们在面对人生的不可预测性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动机取向,他们没有好坏之分。

乐观者的动机是「进步」取向,他们更善于应对积极的反馈,因此总是能看到好的可能。这会让他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加敢于冒险,他们不畏惧即将到来的风险,并积极应对。但是,过于乐观会使他们忽视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事情可能并不会朝自己所预期的乐观情况那样发展,这样的结果会让他们产生更大的落差感。

悲观者的动机则是「安全」取向,他们在面对未知时,更想要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因此总是会去考虑到那些最坏的事情。因此他们总能发现那些乐观者所没有意识到的某些坏的结果。即便是悲观者最后无法达成最好的结果,相对乐观者,他们所产生的落差感也比较小。

悲观的人采用乐观的策略,和乐观的人采用悲观的策略,都不会有好结果。

2.乐观与悲观各有好处

有其他研究者认为,人们往往高估了乐观的好处,低估了乐观的坏处。

「长期以来,人们在'必须表现得乐观’这一点上,承受的压力太大了,这是比悲观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

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和人生经历出发,以多元化的思维表达了自己对于乐观和悲观的看法:

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黑格尔

基本上我是一个乐观主义的悲观者和一个悲观主义的乐观者,我是双重的、两面墙的,有着拉伯雷式的笑和赫拉克利特的哭。赫拉巴尔

悲观主义并不是一种颓废,而是一种深沉的勇气。乐观主义者讴歌生命,悲观主义者调侃人生。

对前途要看得乐观些,对人心要看得悲观些。

悲观主义者大都宁静而深邃。而乐观主义者的喧哗,与小孩子们的嬉闹无异。

因为乐观,所以不去反省,因为悲观,所以不会沉溺。

欲望通常是乐观的,智慧则偏向于悲观。一个人倾向于乐观还是倾向于悲观,主要取决于是欲望还是智慧在他的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

悲观的人之所以悲观,是因为时时刻刻都活在清醒的现实里,没有谁可以不去面对烦恼,没有谁可以事事都如意。那些乐观的人之所以心态好,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逃避残酷的现实,学会掩饰自己的内心。

真正的幽默往往出自于那些天性悲观和带着忧郁气质的人,而乐观开朗的人反而很难产生出深刻的幽默,这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恰恰相反。少数人之所以悲观是因为他们已经洞察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但他有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悲惨荒唐的世界中也有非常滑稽可笑的一面,于是幽默就从他里面迸发出来。这种深刻的幽默,首先是源自于一个人内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洞察力。

正心正举

如何平衡乐观与悲观?

部分乐观主义者只看局部,然后将其放大成整体。他们只看表面,不去看冰山下隐形的部分,但那些东西迟早也会浮上水面。所以,乐观主义者到最后通常都是哭丧着脸的。

有些悲观主义看到的是整体,而且他们已经探到了那个底部,所以,悲观主义者最后反而变得坦然。

正如尼采所说:惟有悲观净化而成的乐观,才是真正的乐观。

真正的乐观主义者是从悲观主义走出来的乐观主义,没有经历过深度悲观的乐观主义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

出太阳的时候,也可能下雨, 是悲观者的境界;

下雨的时候,也可能出太阳, 是乐观者的境界;

可是,还有一种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好美的太阳雨。

当我们超越了悲观与乐观的藩篱,无论晴雨,在你眼中, 都是人生的风景,此乃一种更深邃的人生境界——达观。

人如果缺乏比外界的一切影响更高更坚强的东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面人生的苦难且坦然接受。那么他只要害一场重伤风,就足以使他失去常态,使他一看见鸟就认为是猫头鹰,一听见声音就认为是狗叫。在这样的时候,他所有的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以及因而产生的伟大和渺小的思想,就纯粹成了病态,不是别的了。(契诃夫)

拨迷见智

乐极生悲

悲极生乐

不悲不喜

顺乎自然

开启自在之门

对生命,对人类,过分的悲观,过分的乐观,都是不诚实的。看轻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木心

当一个人已经明白了生活的真相,了悟事物及生命的发展规律。那么,他就能安时而处顺,平和地活在当下,既无悲观,亦无乐观,而只是静观的自在。

Q:为什么很多智者都不是纯「乐观主义者」?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正心正举已经入驻以下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