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简史:宋元书法(五)
宋初书坛寂寞,直到宋太宗即位以后,书法才得到重视。淳化三年,王著受命将帝王秘阁所收藏的历代名家墨迹刻成丛帖十卷,这就是有名的《淳化阁帖》。这部大型法帖,虽然为后人学书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编刻者的鉴别能力差,其中有不少是赝品,加上后来反复翻刻,有失真迹本意。又由于这部法帖其中多半是二王的,使得帖学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对宋代书法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更由此在当时还掀起趋时附贵的歪风,据马宗霍《书林藻鉴》说:“高宗初学黄庭坚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芾字,天下翕然学米字:最后作孙过庭字,而孙字又盛。”致使宋代书法一度不振。
宋代印刷技术发达,不需要像唐人那样大量用正楷抄写,因而楷书不及唐楷法度森严,然宋人“尚意”,“精神外拓”,却取得了行书的大丰收。深受颜真卿影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相继崛起于北宋书坛。可以说只有到了苏、黄、米、蔡,才算正式形成宋代书法的新局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多才多艺,能文、工画、善书,艺术修养全面,具有独创精神。他的书法,可以用黄庭坚的话来说明“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山谷题跋》)其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诗帖》《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帖。他的书法、书论及其革新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天际乌云帖》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墨迹《松风阁寺》《诸上座帖》等用笔瘦劲,沉着痛快;结体中宫紧缩、四面展开;显得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很有个性。他善于从生活与自然现象中获取启示或灵感,而不把学习的范围局限于古典作品中。据他自己说:“元祐年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其著《山谷题跋》,颇多创见。

黄庭坚《诸上座帖》
米芾,字元章,太原人,后迁居湖北襄阳,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书法作品有《苕溪帖》《蜀素帖》、《虹县帖》、《多景楼诗》及《向太后挽词》等。米字行笔中侧并用,体势倾左,却使人感到倾而不倒,反得风流倜傥之妙。米芾精于赏鉴,有关书学著作甚丰,如《书史》《海岳名言》等,很有影响。

米芾《虹县诗》
蔡襄,字君谟,兴化游仙(今福建省)人,官玉端明殿学士。他的书法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写得浑厚端庄、丰润遒丽,他工行、楷、草、隶书,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飞草”。存世作品有《谢赐御书诗帖》,《万安桥记》,《林禽帖》等。

蔡襄尺牍
宋代书家甚多,如宋初书法家李建中,其《同年帖》、《土母帖有唐人风韵,对后世影响颇大;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体”,独树一帜薛绍彭,工正行草,可与米芾齐名,人称“米薛”;姜夔著《续书谱》也很有价值,其他能书者还有岳飞、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

赵佶瘦金体
总之,宋人“尚意”,这是宋代书法艺术的突出特点。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迥异,宋人强调在书法艺术中自由表现个性和情感这是宋代书法的一大成就,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发展。
元代书法仍沿宋习,盛行帖学;“初则宗唐,后则宗晋”,然不出晋唐矩矮;自赵孟頫、鲜于枢诸家出,元代书法才显得有了光彩。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也称“赵文敏”,湖州(今属浙江省)人。他一生勤于临池,尝临《兰亭序》万余本。他诗文书画兼通.书法各体均善。其成就主要在于行书和楷书,尤其是小楷。他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齐名,合称“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赵字用笔精熟,法度严谨,点画遒美,结体妍丽,具有独特风格。他的书法另一大特色是大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将书法艺术与实用价值溶为一体,雅俗共赏。其作品甚多,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胆巴碑》《阡表》《洛神赋》《妙严寺记》等,及大量的书札。

赵孟頫《妙严寺记》
鲜于枢,字伯机,北京人。他与赵孟顺齐名,而比赵氏更有独创性。存世书迹有《老子道德经》《苏轼海棠经》等二十余种。他好用秃笔,善悬腕作书,书风坚实而又奇态横发,气魄雄浑而又不失一笔法度。

鲜于枢行书
“终元之世,出入此两家”。除此之外,蒙古族的书法大家康里崾崾也值得称道。
康里嵝嵝,字子山,康里(今新疆)人。他学书刻苦,据说他一日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其书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名重一时,与赵孟頫有“南赵北巙”之称。书迹有《颜真卿传张旭十二意笔法》《秋夜感怀诗》等。
其他尚有邓文原、柯九思、杨维桢等书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