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书 眼里有你 心中有术

周三到美丽的的夏庄学校去调研,期间听了两位年轻教师的课,两个小姑娘年轻、有活力,素质不错,算是有潜力可挖的那种。姑且不论两位老师的授课水平之高低,单从调研、课例分析的角度去解读这两节课,记录自己粗浅的认识及深入的思考。

一、“教什么”——心中有“树”

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很自然的想起,三年前自己在送教下乡时做过的那个《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的讲座。白老师执教的《用估算解决问题》一课,把用乘法估算的方法作为重难点的内容,从新知的探究到反馈练习都围绕这个点进行。

然而本节课的核心素养在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推理能力。学生要学的主要内容是“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体会估算的价值”, “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灵活选择估算策略”是本节课的难点。即便是每节课的重难点还会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但是整节课下来这些点除了“掌握估算的方法外”几乎是无一体现。

记得那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教什么”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则“怎么教”是到达这个地方所采用的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开汽车等。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要去的地方都没搞清,那么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我们能到达这个地方吗?那岂不是南辕北辙?就本节课而言,南辕北辙或许算不上,但说是低效毫不为过。

一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在课前必须定好位,把握好方向,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树。

二、“怎样教”——心中有“术”

教材吃透了,目标定准了,学情了解了,才能有后边的有效教学设计。这也就是所谓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术”吧。要想高效,就得做到有的放矢,统筹好自己的战略战术。

在复习导入环节,应找准知识连接点。可删掉与本课无关的关于本单元前边知识点的复习回顾,可加入本册关于估算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的知识,在此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为本课估算的应用及价值体现做铺垫。

在探究新知环节,一是解决问题的“三步骤”的有序进行,阅读与理解,思考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步步不可少,每一步都有它的使命。二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思考力。出示情境图(8元/人,29人带250元买门票,够吗?),在提炼数学信息后,应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绝大部分同学会选择用“准确计算”来解决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快速且准确的作出判断吗?”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把学生引向深入学习,把学生导向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估算意识及应用意识。三是不可忽视的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环节,不仅仅是进行“解答正确吗”的思考和验证,更重要的是把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对比,思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在具体情境中用乘法估算来解决问题的优势,进而感知体验估算的价值所在。四是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此能力点的突现应放在最终结论的得出,“带250元够吗?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锻炼让学生条理清晰的去表达,实现思维可视化,可感化。期间可以能清楚的了解学生思维障碍点在哪儿?进而对症下药,进行引导。

课堂小结及随堂练习环节,可围绕“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不同的估算策略,估算意识的培养,估算价值的体现”来进行,而本节课重心显然是有失偏颇的。课堂容量大,却是“浮而不实”。课堂成效单从在课即将结束时,给出一道需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情境题,绝大部分同学的解决方案仍是用“准确计算”来解决,就可以一目了然。

三、“研教材”——手中有书

本节课在处理教材中的变式题“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教师在处理完这一问题后,直接进入课堂练习环节。翻书看教材,教材是这样呈现的“想一想,如果92人参观,带700元买门票,够吗?800元呢”“800元呢?”这4个字在教材中呈现,我们在课堂上可以忽略不计吗?

其实不然,在这700元够吗?是需要我们用“小估”策略来解决问题,即把“92”估成“90”,小估计算下来(700元),还不够,那700元肯定不够。而800元够吗?是需要我们用“大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即把“92”估成“100”,大估计算下来(800元)还够,那么800元肯定够。此编者意图,就在于通过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在不同情境中需灵活选择估算策略,进而解决问题。

所以,解读教材,依据课标,理解编者意图尤为重要,不能想当然的去处理教材,丢掉教材,去直奔大量的课外的东西,有点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本末倒置。心中有数,精准把握数字背后的用意何在。手中有书,教材和教学用书需要我们钻进去,吃透悟懂,才能精准把握每节课的“课眼”,才能找到学生“学”和教师“导”的突破口。

     四、“转角色”——眼里有你

新课程理念已经倡导好多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把学生放在舞台的正中央”,“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重学生的感知体验”。教师要重在“导”,陪伴、聆听、引导、点拨、提升。教师要善于勇敢的“退”,退到学生的身后,退到舞台的一角。教师还要学会“装傻”,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知,去体验,去质疑、去解决,去验证。这些不仅是说说而已,需要我们一点点的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们,要始终做到,眼里学生,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生本、愉悦、高效”的课堂。努力做到“我的眼里只有你”的爱与责任并存的美好境界。

每一个奋力拼搏,追求上进的孩子都值得肯定与表扬,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我爱故我在。在我们不断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不妨沉下心,静静地去研读教材,去让课标落地,去先保证我们的课堂“有效”。老师们在紧盯着学生试卷上的“分”的同时,更需要站得高,看得远,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心,以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好少年为己任。相信学生的素养提升了,思维品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至于教学质量自然会水涨船高,更上一层楼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