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家风世代传承

——忆我的太公胡传泰

  ■ 奚燕儿

  我的太公胡传泰,生于光绪三年。8岁时,父亲亡故,此后由母亲独自培养长大,并从小鼓励他要以先祖为榜样,为地方谋公益、尽义务。先祖流传的家风“内方外圆”,对内严格要求,规规矩矩做人,对外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澹园公(圣铨)是胡传泰的曾祖父,在昌化、诸暨任教谕。在诸暨时,曾修学宫,道光七年,应桐庐知县徐起渭的倡导,鼎力出资修复朝阳书院。仕归创办“平粜”,丰年的时候籴进粮食,荒年歉收的时候,平价卖给老百姓。适逢年岁歉收,政府振济灾粮,老百姓无不称颂圣铨公的功德。

  玉岫公(缵高)是他的祖父,杨洪之乱时,官府多方求军饷,整个县才凑了三千大洋,严重不足,玉岫公一人出七千补足,故自同治以来,准桐庐学额每科增取进士一名,皆缵高之惠也。咸丰年间,粤军(太平军)南侵,百姓要求办民团,于是缵高任饷械,皇甫汉仕任训练。为桐庐政府召集乡勇二百名,昼夜逡巡,地方恃以无恐。咸丰庚申年九月在桐庐亲率兵上阵与乱军作战,平定战乱保卫家乡。一个乡邻,因为感恩于胡家,把自己的儿子留在胡家乞养,此儿名叫兆熊,年仅八岁就培养他读书,后官至九品。缵高还立下遗嘱,如果兆熊要分家,就分给他一所房屋,三百亩军田。后来兆熊的儿子胡福基做了云骑尉的官。

  翰仙公(文照)是他的父亲,升为五品官,传泰的母亲江氏夫人,素来行善积德,曾为琢成二等小学堂,慈惠女校捐资,供岁费。民国八年江夫人(时年七十八岁了)出资二百六十金,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紫霄观小学)前浚筑一口方井,长四米,宽三米,高八十公分,井沿外面刻着“胡母井”三个大字,以作纪念。大方井旁边西侧,又开一个圆口井,供吊水使用,饮水思源,桐庐中学老一辈学生的回忆录中都提到过胡母井,并写道:离开紫霄观,告别胡母井,把胡母井和紫霄观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民国十年,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夏敬观为此题写了“富训永年”的匾额。1934年全县大旱,气温高达42.2摄氏度,江水骤降,溪河干涸,居民纷纷到“胡母井”挑水喝,渡过了难关。

  对公益事业无不倡捐,力办世行。祖先的言行,潜移默化了子孙后代,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太公胡传泰在宣统元年就创办了琢成私立学校,二个班,六十多学子,县成立劝学所时,他被任命为劝学所总董。民国元年,继任教育会会长。民国二年,创办慈惠私立女子学校,从杭州学校里聘请来七位优秀老师,分二个班,教授女孩子文化课,成人班的女孩子兼学缝纫,刺绣,编织,为了扩大女孩子上学的机会,又筹建县立女子高等学校,呈请县公署同意,规划地基,出资出力,自己任校外经理,总揽建设事务,国民七年,政府因为办学成就奖给他八等嘉禾章。

  从乾隆二十一年以来,时历一百四十八年桐庐未修续志,光绪三十年知县叶元芳要求修志,太公应命,设总理务局,出资出力,积极组织贤达人士外出采访测绘、募捐、校勘、纂修、监修、摄影,几换人员,历尽千辛万苦,长达二十二年,终于在民国十五年修稿成功。共十六册,分十八卷(加卷首)距上一部乾隆《桐庐县志》有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光后期修志在册人员的名单,就有四十位。太公为修志主任,在修志人员名单中任监修。民国《桐庐县志》序里,浙江教育厅厅长计宗型写道:修志的功德将与富春江上的钓台并垂不朽。

  难怪教育家臧承宣在“奏平胡君墓”碑志里写道:衮衮胡氏桐江柱,代有达人懋建树……千古我无愧色表君墓……桑曷胜数大者如是细……

  太公离世距今已88年了,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太公的故居堂名为积庆堂。历史的车轮不断转动,无论尘封多少年,关于他积德行善的真实故事,将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

曾外孙女奚燕儿奉上

2022年3月15日修改

(0)

相关推荐

  • 章麒 | 宁海花山葛寻亲

    花山葛宗谱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章麒 我太婆是我的至亲.我相信所有人生命初期,童年少年甚至到青年都有那么一到两位老人,一直疼爱着你.保护着你.关心着你.牵挂着你,大多数人都是 ...

  • 县志里的桐庐九里洲与陆氏

    县志里的桐庐九里洲与陆氏

  • 新罗第一泉,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登徒子 上井 老红军周仁原名黄祥墟,龙岩县(今新罗区)江山乡铜钵村人,贫农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经郭滴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前夕为北京市东城区区委书记. 离乡千里之外,最甜是家 ...

  • 白峰岭上的战事,真吗?

    白峰岭上的战事 谁是白鹤仙师 为什么叫白峰岭 据相关文献记载唐时浙西驿道:自杭州西行,入桐庐经睦州(梅城),过仙霞关,去福建境内.这条古驿道唐宋后被称为"浙西古驿道",是浙西地区连 ...

  • 梅林里一点猜测

    梅林里一点猜测 文/陆生作 桐庐自东吴黄武四年(225)置县,其名千年未改. 县下设乡,明弘治(1488-1505)<严州府志>载有孝泉.金牛.孝仁.水滨.安定.桐庐.质素.常乐.安乐.至 ...

  • 明朝按察使罗观初考

    文/陆生作 罗观,明朝初年桐庐人,官至按察使.严子陵钓台有"一丝风"摩崖,为吕公亮.罗观.金智在1394年所记,至今已有600余年.   罗观的字,是用宾还是周宾? <(光绪 ...

  • 许振东 ‖ 明清文安王氏家族的衍变与家风

    文安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以来曾出现过许多英雄豪杰.忠臣义士.词人墨客等.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当地的名门显族,文安城内仍有"纪.井.陈.王.东关里的郭,曹.牛.马.樊.西关外的葛&q ...

  • 铜井“泉水四出”

    沂南铜井的泉水和铜井的采金是相互依存的.据史料记载,铜井这一带有组织的矿冶及采金活动始于隋唐. 据<元和郡县志>载:隋代牟州刺史辛公义开沂州矿.这是历史上在铜井开采金矿的最早记载.正是旺盛 ...

  • 周公太 | 瓦砾斋笔记(403—420)

    作者简介 周公太,研究员,常熟博物馆原馆长,江苏省馆藏文物鉴定定级专家库专家,上海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兼职教授,上海金城文物艺术专修学院客座教授. 瓦砾斋笔记(403-420) 周公太 403.邑人宫廷 ...

  • 良善仁爱家风,家族世代传承:河北威县潘固村王氏家族故事(一)

    作者:王伟凯 作为一个家庭的主旋律,家风是给子孙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因为家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发展路径,甚至左右着人的一生.从天祖至今,我的家族已传承了七代,七代传承并实现"青 ...

  • 赣北农村“还年福”年俗,很多江西人世代传承的习俗,你知道吗?

    不知不觉,我们很多人都在感叹: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年味淡了. 尤其是那些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从小就在农村年俗的包围中长大,年味年俗早已成了他们骨子里的一部分,突然长大,突然淡了,总会觉得生活少了 ...

  • 理中汤:承载了医家仁术的世代传承

    三代人用理中汤的故事 导读:一剂理中汤,承载了医家仁术的世代传承,彰显了岐黄道业的经久不息.历经三世,方对桂附理中汤在剂量和煎服法上有了些许感悟,传承不易,且学且珍惜!(编辑/唐义超) "理 ...

  • 【理中汤:承载了医家仁术的世代传承】

    【理中汤:承载了医家仁术的世代传承】

  • 冯巩与兄姐同框,基因强大,家风的传承深远

    好久不见的冯巩又上热搜了,4月17号,冯巩罕见晒出自己亲哥哥,兄弟俩同框出现,好似共用一张脸. 基因对相貌的影响有多大? 可以说冯家三代人仿佛共用一张脸. 不信?请看照片,冯巩的父亲冯海岗早在1993 ...

  • 【非遗时光】中医世家“石膏孔” 大医精诚世代传承

    孔伯华 中医世家医术 市 级 非 遗 孔伯华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以善治温病闻名 用药偏寒凉 且注重养阴与化湿 更因善用石膏被尊为"石膏孔"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 是在孔伯华中医 诊疗 ...

  • 老农家中发现朱元璋画像,世代传承了几百年,专家:应主动上交

    我国有着两年多年的封建历史时期,所谓封建皇朝,则是指有皇帝统治一个国家以及所有臣民的朝代.两千多年间,我国有过几十个朝代,有过几百个皇帝,这些皇帝中有的有经韬纬略,而有的却只是因为运气好,生来就是皇室 ...

  • 每一位父亲都是家风的传承者,今天是父亲节,谈谈这些年我做父亲的体会​

    我们一起做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人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原创,本号的网络教育课程辅导广告,都经由胡老师认真审查,高质靠谱,您可先 ...

  • 弘扬优良家风,传承中华美德

    中国人最看重家风.优良的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瓜瓞绵延的精神基因. 家风又称门风,是家族先贤给后代树立的道德准则.行为作风和价值观念.家风世代传承,体现家庭.家族成员独具风韵.特质的精神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