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路50号(原徐汇公学)
虹桥路50号徐汇中学(原徐汇公学)创办于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开办最早的新式教会学校。1850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吸收中国贫家子弟入学。民国以后,按中国新学制分为中学和小学,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2年改名徐汇公学,亦称徐汇中学。校址在漕溪北路徐镇路。今已改建大厦。
例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
199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被徐汇区政府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的崇思楼成为国家4A级景区徐家汇源的一个重要景点,双休日和节假日接受团体预约参观。
崇思楼修缮保护工程始于2009年,修缮工程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指导下,通过详细的现场勘查、测绘和大量的历史考证,将崇思楼的外貌修复到其建成时的状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尊重它的历史真实性,修缮严格按照原有的建筑特性、材料质地、施工工艺进行。既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使无形的历史文化信息与实物之间能够互相依存。
崇思楼南面的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决定建三层大厦一所,后加高一层,即今之老校舍,于1991年改建为尚学楼。尚学楼南面还有境外部砺行楼。
简介
姓名 职位 任期
南格禄 1849年创办,1850年定名徐汇公学
晁德莅 理学 1852-1866
马相伯 理学 1871-1874
蒋若虚 理学 1880-1899,1901,1904,1905
雅 理学 1900
潘谷声 理学 1902-1903
张若瑟 理学 1906-1907
郎 理学 1909
山宗泰 理学,院长 1910-1911,1913-1914 ,1932-1934
姚缵唐 理学,院长 1912 ,1925-1928,1934-1937
翟彬甫 理学 1915-1924
松 理学 1925-1927
万尔典 院长 1928-1932
张家树 理学,院长 1928-1937 ,1937-1943
沈百顺 理学 1937-1942
张伯达 理学,院长 1942-1943 ,1943-1949.5
王 方 理学 1943-1944
朱树德 理学 1944-1947
朱洪声 理学 1947-1949.5
解放后:1949.5以后
校长
姓名 任期
张伯达 1949.5-1951.5
杨士达 1951.5-1963.4
徐 寅 1978-1981.3 ,1960.7-1978 主持工作副校长 ,1979-1981.3 支部副书记
李立农 1984.12-1989.9
汪劲松 1993.5-2006.4 ,1991.7-1993.5 主持工作副校长
庄小凤 2006.4-2011.2
刘晓艳 2011.2-至今
历史专题片《历史上的徐家汇》http://tsw.xuhui.gov.cn/infoArticle.aspx?aid=714
徐家汇位于徐汇区北部。今泛指宛平路、宛平南路以西,宜山路、宜山北路以东,中山南二路、中山西路以北,广元路、广元西路(原虹桥路)以南,漕溪北路、华山路、衡山路、肇嘉浜路、天钥桥路、虹桥路(原徐镇路)交汇的地区。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
万历三十六年,天主教神父郭居静到沪开教,并在徐家亲友和佃户中传教。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法国巴黎省耶稣会驻华耶稣会会长南格禄在今蒲西路附近建造上海耶稣会最早的会院。咸丰元年(1851年),又建造可容纳200人的希腊式天主堂,有教徒约40人。
咸丰年间,外地教徒避战难到徐家汇,仅江苏省青浦县诸巷迁入的就有61户、302人。宣统二年(1910年),再建造可容纳2500人的哥特式新教堂(今徐家汇大堂)。咸丰六年以后,教会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今东从天钥桥路、西至文定路、南起斜土路、北抵徐镇路的1.5平方公里区域的土地,建造大批房屋,相继设耶稣会总院、大修院、小修院、圣母院、圣衣院,兴办土山湾孤儿院、育婴堂、善牧院(今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址)等慈善事业和教育、文化、科技事业等21个机构,培养一批神职人员和教内外知识分子,还在五埭头、沈马家宅、堂街西等地建房(称堂里的)供教徒居住。
至解放前夕,全地区有教徒1万余人。被外国传教士称为“徐家汇教堂区”,有“远东梵蒂冈”之称,成为上海天主教的教务中心。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今肇嘉浜路以北、华山路以西的4.5平方公里地区列为法租界,并把徐家汇教堂区列入法租界公董局行政管辖范围,悬挂法国国旗,派兵驻守徐家汇天文台。徐家汇大堂附近筑有蒲东路、蒲西路2条道路,在土山湾桥头和徐家汇大堂桥头设有路牌,车辆通过须有天主堂“照会”。以保护教堂名义成立保卫团。1937年八一三事变,法军驻守徐家汇镇口和天钥桥一线。
上海沦陷后,日军分别驻扎徐家汇花园(今徐镇路203~231号)、谨记路(今宛平南路)马家宅、斜土路五洲固本皂药厂等处,并在碉堡附近设置铁丝网,建立关卡。徐家汇一带是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溶汇点。天主教耶稣会从道光二十七年起,始建徐家汇藏书楼,开办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崇德女校和启明女中(解放后两校合并为第四中学),以及类思小学等一批中小学。创办徐家汇博物院、徐家汇天文台和《汇报》《圣教杂志》等刊物。土山湾孤儿院以其精湛的工艺品和印书馆的活体铅字印刷而享有盛名,绘画馆被誉为“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清光绪变法维新运动期间,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在今华山路以西、广元西路以北创办。1916年,张石川等创办幻仙影片公司,继后有21家影片公司和摄制场地聚集在徐家汇。茶馆评弹、说唱和民间艺人演出频繁,延续到解放初期。集中在徐镇老街的茶馆兴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至1949年尚有10余家。规模较大的彩云楼、龙泉楼、绿云轩等茶馆,多以卖茶兼卖熟水(老虎灶),附带演唱评弹、申曲、浦东说书等地方戏文,一乐天戏院和长乐戏院演出沪剧、越剧等地方戏曲。抗日战争爆发前,聚集于肇嘉浜岸边和土山湾一带的民间艺人露天扯篷搭台演出,形成江北大世界,至50年代末自然消失。
徐家汇地区形成3种类型社区。
(1)徐家汇教堂区。为天主教徒集聚的居住区,范围为漕溪北路街道的汇南、沈马家宅和紫阳3个居民委员会。抗日战争爆发前,居民几乎都是天主教徒,且多世传。按照教会规定,婴儿出生三朝付洗,5~6岁先进若瑟院读《圣经》2年,初领圣体。以后男女分开入教会学校读书,男孩进类思小学,女孩进圣母院。家境较好的教徒送子女进徐汇公学和崇德女校读中学,不到教外学校就读。贫困教徒,男的进土山湾工场做工,女的进圣母院绷子间、花边间、洗衣间做工,每月工资5~6元银元。不准私自到教外做工。婚姻由神父婚配,不与非教徒通婚。教会廉价租房给教徒,教徒在此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教徒之间因世传的亲上加亲关系,或教友、同学、同事、邻居关系,形成鲜明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类聚特征。教徒贫富悬殊。有的在1957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每月可取定息7000元;绝大多数教徒贫困,有“做煞徐家汇人”、“穷在徐家汇”说法。教徒婚丧喜庆到汇南街五埭头叙伦堂(又称叙伦厅,今漕北书场)办一二桌酒席。平时省吃俭用,每逢“圣母升天”,家家包馄饨吃,有的到附近河浜捉乌龟吃。耶稣复活节户户吃腌笃鲜,渐成习俗。
(2)棚户区。范围包括徐镇路街道南平民村、北平民村、市民村、辛民村和小花园“四村一园”,上海最大的棚户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前,是一片荒地。1937年上海沦陷后,南市、闸北等地区数以百计的居民逃难到此,大多搭棚,少数建简屋定居,形成最初的居民点。后有苏北、安徽、山东难民迁入,尤多苏北人。居民多以拉黄包车、踏三轮车、拖榻车、扫垃圾、倒马桶、干重活、做摊贩,拾荒求乞为生。有160多条纵横交错的水浜。解放后,建立居民自治组织,填没纵贯南北的柳泾浜段,安装自来水,环境改观。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授予北平民村爱国卫生运动模范锦旗。1976~1988年,大规模拆迁改造,涉及4823户、12804人,建造11幢高层住宅、36幢多层住宅,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名乐山新村。到1992年,有3600余户回迁。
(3)法租界孝友里。今属徐家汇街道衡山居委会。鸦片战争前为荒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富商张士希在今衡山路华山路口建孝友里石库门房百余幢,程谨轩、顾象新各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数十间。居民历来以工厂商店职工、教职员、小工商业者为主。1990年1月后,因上海地铁一号线和太平洋百货商厦等建设项目,全部拆迁。据1988年户口资料统计,有居民397户、2063人,其中男性1049人,女性1014人。抽样调查100户、524人,其中男性275人,女性249人。户主籍贯,浙江36户,上海26户,江苏22户,江西5户,安徽4户,广东、湖北、河北各2户,台湾1户。户主职业,工人51人,技职员14人,干部11人,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6人,店员6人,教员3人,家务3人,革命军人1人,其他1人,无正当职业者2人,不详2人。文化程度以524人统计,大学19人,中学179人,小学203人,文盲73人,学前儿童50人。信仰天主教6户、基督教1户,少数民族1户。三代同堂15户,四代同堂1户。
-
(2013-11-29 17:15:41)
-
(2013-11-28 17:15:35)
-
(2013-11-25 16:34:51)
-
(2013-11-24 18:07:09)
-
(2013-11-23 17:53:54)
-
(2013-11-22 17:19:56)
-
(2013-11-21 18:25:25)
-
(2013-11-20 17:10:06)
-
(2013-11-19 16:07:43)
-
(2013-11-18 18: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