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宠行草《夜燕石湖草堂等诗卷》

王宠《夜燕石湖草堂等诗卷》卷 纸本 行草书 31.5 × 760 cm 天津博物馆藏

【释文】夜燕石湖草堂。

风竹泠泠虚草堂。春星歷歷净琴张。

冥栖自许专丘壑。痛饮寧辞典鷫鸘。 歌曲玲瓏花鸟恨。舞衣颯沓薜萝长。 十年献赋头蓬葆。明发天台度石梁。

春半

南山吐气朝氤氲,万树桃花和白云。

萦空蛱蝶已无数,穿叶流莺凡几群。

独客琴中哀鹤操,野人衣上采霞文。

天涯兄弟劳相忆,春半音书伫未闻。

爱汝南墙竹千挺,碧岩高下风琤琤。

群飞好鸟似人语,一片春湖如掌平。

苍苔浊酒已忘世,落花游丝空搅情。

猖狂颇慕苏门啸,踞石时为鸾凤鸣。

山堂

过雨山堂蒸翠云,四簷藤竹鸟声闻。

青天不动峯文坼。锦石相鲜涧道分。

流水桃花真隔世,草衣木食自为羣。

笼鹅写帖关幽兴。却忆风流晋右军。

紫微村边暮雨急。茶磨岭上春雷行。

湖中风浪忽黤惨。天畔花柳独分明。

当门银杏总舒叶。隔竹斑鷄时鴝鸣。

却忆王孙遥万里。山中萝薜解含情。

黄竹白云悽悽秋,中天大火欲西流。

著书自信山林拙,耽酒却忘日月遒。

鵰鶚翻腾荆楚阔,鱼龙瀺灂洞湖浮。

清风似减文园渴,荷策将期庐霍游。

西山木落秋已分,千峰万峰新霁文。

望中澹澹入无色,空外泠泠如有闻。

白羽低翻碧湖水,苍松静度青天云。

茹芝采蕨有高士,击节长跃鸾鹤群。

谿上

百鸟清谿芦苇林,日光云气昼阴阴。

……

全卷气息平和,干净利落,行笔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草法严谨,笔画之间很少有牵丝引带,字字独立,互不相连。整体呈现出典雅平淡,落落大方的格调,为王宠行草书的代表作。

(0)

相关推荐

  • 探寻湖湘文化 传承船山精神

    一勇成阵 10-13 阅读 1298 关注 来自话题 #湖湘文化 1039篇 为探索湖湘文化,传承船山精神,2021年10月13日,由衡阳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和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指导组织,衡阳市教育培训 ...

  • 梁诗正—书宝亲王题王原祁草堂烟树

    梁诗正—书宝亲王题王原祁草堂烟树

  • 明|王宠《夜燕石湖草堂等诗卷》卷

    明|王宠《夜燕石湖草堂等诗卷》卷

  • 王宠《晚晓诗册》行草欣赏

    作品赏析         王宠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 ...

  • 王宠《晚晓诗册》,空灵优雅

    此册三开,王宠为文嘉书<晚>.<晓>二诗.诗已有奇趣,书则意态古穆,逸容生姿.虽拙而秀.而巧,一种俊美婉转之势,若清溪流水,活泛在动静之间,故能沁人心脾,韵味悠远.本幅有文嘉藏 ...

  • 明代书法家王宠,行草书法创作《晚晓诗册》,空灵优雅,笔砚静好

    前言: 声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王宠行草书法创作<晚晓诗册>欣赏: 晚.翠竹红霞霁景口,周天日月见双 悬.解衣盘礴龙鳞石,露顶 ...

  • 王宠行草《晚晓诗册》,俊美极了!

    王宠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 ...

  • 王宠行草《晚晓诗册》

    此册三开,王宠为文嘉书<晚>.<晓>二诗.诗已有奇趣,书则意态古穆,逸容生姿.虽拙而秀.而巧,一种俊美婉转之势,若清溪流水,活泛在动静之间,故能沁人心脾,韵味悠远.本幅有文嘉藏 ...

  • 意态古穆,逸容生姿:明代王宠行书《晚晓诗册》书法欣赏

    意态古穆,逸容生姿:明代王宠行书<晚晓诗册>书法欣赏

  • 王宠行草书《晚晓诗册》

           王宠诗文书画皆精.书法初学蔡羽,后归返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小楷尤清,简远空灵.其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 ...

  • 明 陆深 行草白雁诗册 大图

    陆深(1477-1544) 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此号取之于所居后乐园'土岗数里,宛转有情,俨然如山'之景),南直隶松江府(今上海)人.弘治十八年进士 ,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 ...

  • 【】明代张瑞图--行草《杜甫诗册》

    [释文]: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渼波西南台>出门复入门,两脚但(仍)旧.所向泥(滑滑),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 ...

  • 王宠《辛巳书事诗册》

    王宠<辛巳书事诗册>,又名<辛巳书事七首>,纸本,前副纵26厘米,横34.5厘米,后副纵25.8厘米,横35.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刊于<石渠宝笈三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