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耳门
《针灸穴名解》: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片截取自|3Dbody

图来源于经络穴位查询小助手小程序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所属经络
手少阳三焦经
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
标准定位
《针灸大成》
坐位或侧伏坐位。手指置于耳屏上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轻轻按压有一浅凹处,张口时浅凹更明显即为此穴。

图来源于大家中医app
《腧穴学》杨甲三等主编
耳门
【位置】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甲乙》)
【取法】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张口取穴。
【局部解剖】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
【配伍举例】《大成》重听无所闻: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聤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顷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文献选摘】《甲乙》耳中有脓,禁不可灸。
《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耳门
【所属经脉】手少阳三焦经。
【体表定位】在面部,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直刺0.5~1寸。
【临床主治】耳聋,耳鸣,耳痛,齿痛。
【进针层次】
1.皮肤:由耳颞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耳颞神经的分支、颞浅动脉的分支和颎浅静脉的属支。
3.腮腺上缘:腮腺位于耳郭前下方,为最大的唾液腺,由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内纵行的血管神经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及面神经分支。
腮腺深面的结构有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即腮腺床)。
【针刺意外与预防】该穴皮下有颞浅动、静脉,在耳屏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搏动。针刺操作时,为了更有效地避开颞浅动脉,以免刺中血管,其具体方法是:先沿耳屏向前斜刺0.2寸进入皮下组织,使针尖位于浅动脉下方;然后令患者张开口,再直刺0.3~0.6寸。若针刺过深,针尖可刺中颈内动、静脉而引起出血,后果严重。出针时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以免出血。

图来源于《腧穴解剖学》邵金水等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