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但根据其程度的轻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症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痰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三、证治分类

1、上消

肺热津伤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布。

治 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 消渴方加减。本方清热降火,生津止渴,适用于消渴肺热津伤之证。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黄连、黄芩、知母清热降火。

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肺热津亏,气阴两伤, 可选用玉泉丸二冬汤。玉泉丸中,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二冬汤中,重用人参益气生津,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二方同中有异,前者益气作用较强,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可根据临床需要选用。

2、中消

A、胃热炽盛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本方清胃滋阴,适用于消渴胃热阴虚,多食易饥,口渴等症。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玄参、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人参益气扶正,甘草、梗米益胃护津,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B、气阴亏虚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面干,脉弱。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冶 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本方益气健脾生津,适用于消渴之津气亏虚者,《医宗金鉴》等书将本方列为治消渴的常用方之一。并可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止渴。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怀山药、甘草益气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麦冬养阴生津。

肺有燥热加地骨皮、知母、黄芩清肺;口渴明显加天花粉、生地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

3、下消

A、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瘩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治 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 六味地黄丸加减。本方滋养肾阴,适用于消渴肾阴亏虚之证。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泽泻、丹皮清泄火热。

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尿;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益气。

若烦渴,头痛,唇红舌干,呼吸深快,阴伤阳浮者,用生脉散加天门冬、鳖甲、龟扳等育阴潜阳;如见神昏、肢厥、脉微细等阴竭阳亡危象者,可合参附龙牡汤益气敛阴,回阳救脱。

B、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 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主治阴阳两虚,尿频量多,腰酸腿软,形寒,面色黢黑等症。《医贯·消渴论》对本方在消渴病中的应用作了较好的阐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燥。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津,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谓饮一升溲一升,饮一斗溲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知矣。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肾益精;怀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茯苓健脾渗湿;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等益肾收摄;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阳痿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阳虚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 克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生化。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故对于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泽兰、鬼箭羽、山楂等,或配用降糖活血方(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木香行气导滞,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疽,疽的恢复阶段,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并发肺痨、水肿、中风者,用五味消毒饮。

(0)

相关推荐

  • 中医分享一个糖尿病方剂,临床上很多患者都用过它。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个方剂,可以算得上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方剂,想必很多人也并不陌生,它就是消渴方. 消渴方的组成为黄芪.太子参.生地黄.山药.麦冬.玄参.枸杞子.五味子,有益气养阴.清热润燥的 ...

  • 山药的配对应用

    中医学生王世杰2021-05-14 09:56:33 配伍黄芪 治疗消渴属气阴两虚,胃痛属脾胃气虚,山药入肺.脾.肾,且补脾阴之力显著,黄芪 补中益气,升中焦清气,偏补脾阳,合用滋胃阴兼温脾阳 , 使 ...

  • 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原文地址: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作者:台湾_黄成义    在<中西医合并治疗效果更好?>一篇里,已谈论过中西医对待糖尿病的看法不同,以及西医在处理上可能的副作用,很多人会想问,那中 ...

  • [转载]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原文地址: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作者:台湾_黄成义     在<中西医合并治疗效果更好?>一篇里,已谈论过中西医对待糖尿病的看法不同,以及西医在处理上可能的副作用,很多人会想问,那 ...

  • 糖尿病消渴症方

    气阴固本方 : 生黄芪20克,怀山药20克,生熟地各15克,炒苍术10克,麦门冬10克,五味子8克,五倍子8克,生牡蛎20克,云茯苓10克,天花粉10克,甘葛根10克,山萸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 ...

  • 【纪实连载】肝硬化合并消渴症的中医介入

    行医要有医德,但做人更要有仁德.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每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这些道德的体现完全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决定的.譬如,今天看到的一则诋毁拼多多的小饰品,很明显是故意诽谤,一个男人拉起裤腿 ...

  • 消渴症(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消渴症<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方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其病变多发痈疽&qu ...

  • 糖尿病跟中医上的“消渴症”相关,想要治疗它,益气补阴是关键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实在以前糖尿病并没有现在如此常见,这主要跟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导致的. 但即使在古代,也有不少人出现了类似的病症,中医称其为"消渴症". 消渴症的 ...

  • 【新提醒】消渴症口干口渴,中医对糖尿病如何调理?

    很多糖尿病患者好奇中医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有不少糖尿病在用简单食疗缓解不适时惊叹中医的神奇. 如何使用中医的方法缓解糖尿病口干口渴 对于改善糖尿病口干口渴症状,中医有很多办法,包括食疗.穴位等,患者可 ...

  • 糖尿病用中医怎么治?12个治疗消渴症的古方!

    小 编 导 读 糖尿病,中医归属于"消渴"的范畴.消渴指因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阴津亏损,燥热内生是消渴发生的基本病理,故滋 ...

  • 【分享】糖尿病在中医中定义为消渴症,分享8种糖尿病常见的中成药

    糖尿病在中医中定义为消渴症,因为糖尿病的症状是喝水多.尿多.吃的多却日益消瘦.在西医中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导致的糖尿病并且认定认定糖尿病不能痊愈只能控制,中医则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亏空,阴津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