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春秋

石上春秋

张效雄

有一年的夏天是在桃源洞度过的。

桃源洞是一片处女地般的原始森林,在井冈山麓的西侧。莽莽苍苍的群山将森林与外界隔绝开来,宛如一片仙境,多少年来不为山外的芸芸众生所知晓,因此她便拥有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名字。

桃源洞并不是什么山洞。这"洞"字是否从"峒"字演变而来?没有谁去考证。或许这名字就是文人们杜撰出来的,有意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

桃源洞最具诗意的是清澈的山溪和溪边奇奇怪怪的石头。

下午时分,几位朋友相约到溪里去洗澡。这溪那时还没有名字,是无名溪。溪畔美极了。这美不仅仅在溪水的清澈和树木的翠绿,而在于溪与石相映而显现出的一番难以述说的情调。古人诗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境界太雅了。桃源洞的溪畔有静静的石和轻轻流过的水,却远远不仅仅是静静的石和轻轻流过的水这么简单的画面。古人又有诗云:"一川碎石大如斗"。这境界对桃源洞来说,又嫌粗犷了一些。桃源洞的溪畔确有大如斗大如屋顶的石头,这些石头却充满山野村姑般秀美的韵味。大西北雄壮的沟沟川川怎么能和这玲珑剔透的青山绿水相提并论呢。

桃源洞的溪就有桃源洞的味儿。江南的秀丽,塞外的雄奇,在这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恬淡宁静和豪情奔放在这一方天地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同伴们在溪水里泡了许久以后,爬将出来,毫不选择地登上一块石头,懒洋洋仰面躺了下去,任太阳光从树梢间流了出来,泻在我们的肌肤上。刚刚在水中还有些凉丝丝的意味,此刻从石板里透出的丝丝热气,在我的肌肤处悄悄地升腾着。渐渐地,我似乎感到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了。

猛然间,我醒悟到自己躺着的这一块石头只是溪畔数以百计的"群石"中的一分子。周围的石头不可思议地横七竖八无规则地排列着,有排球场那么大小的平面,也有桌面大小的圆的方的多棱形的和说不出属于何种形状的。我试图仰望苍穹,树梢密密麻麻一片,完全没有了天的概念,只有星星点点的光亮和一道道织网似的光柱。于是,我的思想缰绳被放纵了,冲破密密麻麻的树梢向苍穹远处冲去。

试想,这石头应该与一望无际的大青山、太行山、吕梁山的石头们一样,从遥远的世纪走了过来,经历了多少地质年代。只不过有的被历史掀开了多少多少页,才裸露得一览无余,有的却深藏不露。这石头可与莽莽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外兴安岭的石头们一样,只不过后者还深藏深埋在黑土地大森林和冰雪的底层,没有见到天日的机会。

溪水静静地流。他们是从遥远的天边飞来的游子,他们是可以分析可以鉴别的天才。但溪水与我们之间是无法沟通的。这溪流这石头或许就是掀过了多少多少页的历史。

我们从湘东南炎陵县的桃源洞回来,洗去了一身暑热,也阅读了一番历史。

桃源洞该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吧。

作者简介

张效雄,湖南湘阴人,写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出身的小说作家,高级编辑,湖南日报社(集团)原副总经理,以开放的视野、独特的视角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创作竞赛报告文学一等奖,著有各类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万字。代表作有畅销长篇小说《风起》(东方出版社2015年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