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隶书这么写,就是不懂“隶法”
敬告:学习书法,隶书是必修科目。我们收集整理这个系列《汉隶入门》,并经过重新编辑排版,以飨书友。本文为《汉隶入门》系列之九。楷书在魏晋成形,后来学习书法者大多从楷书入手,这一做法延续至今。经历过楷书训练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带着楷法理解隶书。譬如唐代人写隶书,总见有明显的楷书笔法痕迹。因为从小识字课从楷书起步,所以今天学习隶书者,也难以避免地以楷法去“套”隶法。其实,许多楷书的笔画是无法与隶书对应的。如楷书中的钩,与隶书中的钩大不相同,因为钩这个笔画在汉代隶书中尚未完全演变成熟。两汉隶书中,还没有出现后来楷书形态的钩画。也就是说,楷书的钩画如横钩、竖钩、斜钩、弯钩等笔画在汉代隶书中只是略具雏形,或者干脆就不钩。我们将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中的一些字与秀逸一路隶书作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钩”画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在汉代秀逸一路碑刻隶书中,如果有“钩”画的意思存在,一般写成撇画, 如“穹”字下部的“弓”的最后一笔与“事”字的最后一笔:而像“定”字与“令”字这样的横钩画,在形态上较为接近后来的楷书中的横钩,但是笔法却并不相近。“定”字是两笔完成,“令”字则不像楷书有顿折笔的折角。正是因为隶书的钩画较少,也不太明显,所以我们不可以楷书的形态去臆测隶书,以为楷书有钩之处,隶书亦有,否则隶书的味道就不够纯正、不够古雅。或者说得更严重一点,其实就是不懂 “隶法”。(待续)1、本公众号刊发的诸多系列课程,有很多书法公众号进行了转载。知识分享,这是好事,我们也很乐见于此。但是,一些公众号编辑在转载之时,为了抹去本号的水印,进行了例字图片的局部截取,这样损害了范例的完整性,其实是对书法爱好者不利的做法。建议:重新寻找例字范本,辛苦一点,以保证例字的完整性,又便于大家学习。2、本系列教程作者是方建勋老师,也请转载者附带上原作者,尊重知识,感恩他人的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