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文:可可爸

当一个个美好的生命呱呱落地,嗷嗷待哺,每个孩子基本都是相同的,饿了要吃奶,困了便呼呼大睡.

随着父母们的养育,有的孩子变的活泼可爱,而有的孩子变的调皮捣蛋.

看到别的孩子乖巧懂事,有上进心.一看自家孩子,许多父母,总会说一句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你看看你.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父母总是喜欢提别人家的孩子?

其中点赞最多的是:“因为和逼自己比,逼孩子显得容易多了“.

1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儿童可以通过观察、阅读、听他人讲述来学习模仿人类的行为.

班杜拉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他找来72个3到6岁的孩子,把他们分成2组.分别让成人带着.一组成人扮演的角色是攻击性的,而另一个是温和的.

首先攻击性角色的成人带孩子来到一个实验室,实验室中有波波玩偶,还是许多玩具.成人让孩子站在一边.然后他开始用拳头打玩偶的鼻子,脚踢,拿锤子敲打它的头部等.

同时口中不断侮辱玩偶,说“踢死它”,“怂包软蛋”.同时成人也会说玩偶很强势,倒了就回来了.

另一个成人带着一组孩子,来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同样是玩偶和玩具.而成人只是在一旁摆弄玩具,并未去攻击玩偶.

10分钟后,两组孩子都会被带到了别的房间,房间里只是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但同时告诉这些孩子,这些玩具不可以玩.让她们产生挫折感.

过了一会,孩子们被带到了最后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出现了攻击性的玩具,如锤子,标枪等.除了这些还有玩偶和许多好玩的玩具.每个孩子允许在这里玩20分钟.成人需要离开这个实验室.只留下这些孩子.

班杜拉在外面通过镜子观察发现:

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们,倾向于模仿他们看到的暴力行为.而未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们,攻击性比较弱.

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孩子的暴力行为.

可能实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也证明了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

这个实验室的成人只是临时的演员,和孩子的信任感并不强.

而与我们孩子朝日相处的父母则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自然是深刻相信的,自然会去模仿.

记得曾看过一篇文章中讲到,有一个妈妈无理取闹在骂人,而女儿看到后,不问缘由地也跟着破口大骂.女儿为什么也这么泼辣,从妈妈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子.

2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

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而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

如果说把这两个家庭的刚出生的孩子,对换一下.那这两个孩子的命运还会和现在一样么?

3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经常聚集人员打牌,我耳濡目染地上小学就会打牌了.经常和别的小伙伴打.而我爷爷却对此很有意见.经常说我.可我从来没有改过.

同样,作为父母,我们会经常对孩子发脾气,但内心却不想我们的孩子以后也像我们这样,可事实上,父母起到了模范作用,并且一直在负面强化孩子.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幼小时,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身上诸多特性.若复印件出错,要从原件上找原因.

4

贾容韬老师在《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这本书中讲到自己的儿子原本是一个深度网瘾少年,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在学校数次参与打群架,两次被学校劝退.

对于此,贾容韬对儿子又打又骂,甚至去学校闹,找学校的麻烦,甚至在学校的操场上发生了追打儿子的场景,而观众是全校的师生.

可儿子呢,依然我行我素.甚至为了报复,在网吧彻夜不归.

贾容韬是一个企业家,看到孩子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痛彻心扉.遂义无反顾地关掉企业.全心陪孩子读书.

他意识到:没有比家庭、比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事情。孩子出现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是因为自己做父亲不合格、家庭不和睦才导致了孩子的逆反.

陪孩子读书,留下了大量的空余时间.他开始恶补各种教育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和自己的言行对应起来,分析哪些是由于自己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导致孩子出现问题,并真诚地和孩子沟通、道歉.再次,用正确的言行去感染和影响孩子.

孩子不爱学习,就先从自己大量阅读开始,营造学习的氛围.孩子犯错,不再打骂,而是耐心去沟通.

看到父亲脱胎换骨地改变,孩子慢慢被折服,开始减少去网吧的次数,学习成绩也慢慢稳步上升.

最后成功戒掉网瘾,考上重点大学.

由于改变自己让儿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贾容韬体会最深。他说:“由于自己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所以要改变;由于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影响孩子,所以要改变;由于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孩子成长之需要,所以要改变.

5

宋庆龄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而家庭的构成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孩子小,主要依附的是爸爸妈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孩子的眼里,看到的父母是她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