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我国境内体积最大的鳖类之一

谈到国宝级野生动物,人们可能很自然就想起了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和中华鲟等明星动物。然而,在我国的土地上,还生活着一种十分珍稀的动物,可以和大熊猫相提并论却鲜为人知的水生动物。不仅在网络上,或者动物园里,都难于目睹它的尊容,可能连它的名字很多人都认不出来,这种非常稀少而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水中熊猫”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鼋(音“元”);

鼋是龟鳖类动物里面比较特殊的一种动物,它们的祖先最早出现在晚三叠纪,至今已有2.5亿多年的历史。俗名也称绿团鱼,兰团鱼等。在我国古代分布极广,属常见动物。鼋在我国的历史古代的典籍中都有记载,周穆王出师东征曾大量捕捉鼋、扬子鳄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典故,可见当时的鼋数量之多。也有人认为,《西游记》中载着唐僧师徒过河的巨龟就是鼋。

鼋的体型巨大,幼体外形和中华鳖类似,最大的体长可达一米,重达50公斤。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据史料记载,鼋曾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云南、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岛。但由于种种原因,鼋的种群数量日趋锐减。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境内的鼋分布主要在云南澜沧江的下游、福建三明尤溪河上游文江溪一带、广东绥江和浙江瓯江地区尚有少量野生鼋种群存在,预估数量不超过200只。而其他地方的野生鼋已经宣告灭绝,就连曾经有鼋存在的海南岛,有专家在十几年前找遍全岛,也没有发现鼋的踪迹。我国在1989年将鼋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后相继在有野生鼋出现的地区建立一些保护区来保护当地的鼋资源。国外的鼋主要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提到鼋,就不得不说我国境内的另一种大型鳖类动物,斑鳖。这两种生物都是体型巨大,身体构造除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其他都很相似,历史上我国的动物学者都把斑鳖认为是鼋,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确立了斑鳖的独立物种,区别开来,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境内的斑鳖只剩下一只,基本宣告野外灭绝。

目前国内对于鼋的保护现状更多的是保护区模式,在曾经出现鼋的地区建立了保护区,不允许开发利用,目前野外的确切种群数量并不明确,已多年未见有野生活体的报道出现。国内人工驯养方面有5处,其中有2处已成功进行了鼋的人工繁育。广宁渔政 2006 年救助的驯养物种资源保护基地的 2 只(1 雌 1 雄),2014 年开始产卵,室温孵化已经获得了幼鼋。另一家为高明一驯养基地从 2012 年开始驯养的 4 只鼋(2 雌 2 雄),从 2012 年开始产卵,直到 2015年,在控温条件下才孵化成功获得后代个体。其它 3 家均没有产卵,浙江省青田县鼋自然保护区雄鼋可能未达到成熟年龄;广东肇庆市四会市绥江鼋自然保护区 2 只鼋雌雄不确定,也不具备产卵条件;云南省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鼋、双孔鱼保护区仅有 1 只鼋,为雌性。

国外对鼋保护较为成功的是柬埔寨境内湄公河流域发现有一段区域,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野生种群。于是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野生动物,据此成立了“湄公河龟类保育中心”,旨在保护和繁育这个物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