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九黎、三苗、三危

  姜姓西羌族还有几个重要的部落,它们是蚩尤、三苗和三危。他们是西北甘青高原的三个部落,随着炎帝沿着黄河东迁至鲁中一带。
  1. 蚩尤
  蚩尤不仅是苗族的先祖(苗族已经确认),而且他与黄帝、炎帝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三大人文初祖。
  蚩尤部落原为风姓系统,《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作者唐兰认为蚩尤属少昊族,“少昊的英雄是蚩尤”。
  蚩尤是东夷人方阳夷、风夷中的黑蛇支。这一支本作儵(音速即黑蛇或玄蛇),也作修、攸,即帝修、帝尤、帝攸或帝儵。蚩尤同时又是女娲黑虎族的苗裔。因此是黑蛇黑虎部族。古代“阚”即虎,尤阚合文又作虎儵(音速或育),黑蛇黑虎部族又作虓(音哮),这就是九黎族的来历。九既是蛇(象形),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蚩尤是九黎族君长的称号。黎是青黑色的海河淤土,又是黑“狸”、“李”(虎)之名,又是黎(犂)地、种黍、稻等作物的黑牛。九黎族的牛是黑水牛,又名修狃,公牛名牯子牛,母牛名水沙,水牛可以犁田,又可作涉水之坐骑,又可以角抵御各种野兽,故被蚩尤氏尊崇为圣牛。
  传说蚩尤四目六手人身牛蹄,就是因为蚩尤兵把整张牛皮或羊皮覆在身上,头尾完好,把它的头作为头盔,牛羊头均有二角,远望如像人头上长了二角,牛羊各有二目,加上人的二目,故有四目,牛羊四脚,加上人的双手,故有六只手,蚩尤兵人身,皮垂牛足,所以说是人身牛蹄。又传蚩尤八肱、八趾、疏首,这是把三重皮披在身上的结果。疏首即歧首,是因为三张皮有三首不能全戴在头上只能保留一个加上自己头,看上去就成人身两首。歧首即分叉之首。
  一说蚩尤,是神农炎帝的臣子,原是三苗部落联盟的首领。宋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传”曰:“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钱谦益《初学记》引《归藏·启筮》说:“蚩尤出自羊水。”羊水即羌水,亦即姜水。从图腾上来说,炎帝的图腾为牛,蚩尤的图腾是牛首牛蹄并有尖利的牛角的也是牛,“蚩尤”的“尤”字,鱼鼎七铭的铭文写作[岑],分明是人戴牛角帽而帽中有利剑的象形。这说明蚩尤部落后来转入炎帝系统。
  后人又称蚩尤为阪泉氏。“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好兵而喜乱,逐帝而居于浊鹿,兴封禅,号炎帝” 《路史·后纪·蚩尤传》。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蚩尤是安邑“蚩尤村”人,因蚩尤村位于安邑盐池边上,距虞阪不远,故南宋罗密《路史·后纪·蚩尤传》又称他为阪泉氏。《周书·史记篇》说“阪泉氏徙居独鹿”,独鹿即涿鹿。《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转引《世本》,说涿鹿在彭城南,彭城是今江苏的铜山县,此说不对。皇甫谧、张晏谓在上谷,则因汉上谷郡有涿鹿县而云然,皆据后世的地名附会,不足信。一说应是山西运城县的解镇。服虔谓涿鹿为汉之涿郡,即今河北涿县。汉涿鹿县即今河北涿鹿县。梁玉绳《史记质疑》指出:“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
  蚩尤称帝号帝尤,蚩尤冠为童翎鸡翅长羽冠。名异,取义氏族不断分衍,异地本在山东河北,再向燕北发展、拓荒,异又作冀,天下号冀。建都在河北龙门涧、东暖泉、涿鹿、怀来、滦平、栾城等地。蚩尤下传六世。与黄帝战于涿鹿的蚩尤是三世蚩尤,而黄帝则是第十世卉(音汇),在此以前,蚩尤与炎帝、神农、夸父已经逐鹿了三百多年。其间蚩尤与黄帝争战最激烈的时期也有一百五十多年。至黄帝卉时才被擒杀,帝芒始在涿鹿称帝。
  传说黄帝、蚩尤、炎帝间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战争。第一次是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战争。神话中说,开始和蚩尤战争的是炎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共工氏。由于蚩尤向西发展,夺取了共工氏的土地,双方发生利益冲突,爆发了激烈战争。《逸周书》描写这场战争说:“蚩尤乃逐帝(指共工),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涿鹿在今天河北涿鹿东南,“阿”是山麓的意思,即今太行山东侧。“九隅”是九州、九土的意思。大意是说共工九个氏族的土地全被蚩尤部落占领了。炎帝部落觉得自己的嫡系部落受到欺负,助共工,蚩尤逐炎帝参卢而自立,自称炎帝。炎帝就向黄帝部落求救,黄、炎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蚩尤。于是发生了第二次更为激烈的大战。
  第二次战争以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为主战的双方,地点仍在涿鹿。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为涿鹿大战,大概这是我国上古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了。
  据古代神话传说,这场恶战十分激烈。蚩尤是东南方著名的勇猛善战的首领,《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说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就是上面所说的披着兽皮或是身上画着野兽的图纹,用铜作兵器或护身盔甲,反正是有非凡的作战能力,这是传说“蚩尤铜头铁额、吃砂石、兽身人语,齿长二寸(佩饰之兽牙)不碎战则以角抵人、人不能敌”的由来。《述异记》还说蚩尤有“兄弟七十二人”(《龙鱼河图》说是八十一人)。《竹书纪年》沈注:“属于蚩尤各族,有熊氏、罴氏、虎氏、豹氏。”,大约这是蚩尤部落的七十二个(应该是八十一个)氏族,各有不同的动物图腾,个个强悍能战。蚩尤时已知冶铜,用铜作兵器,兼并二十一位诸侯。《世本·作篇》说:“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用金属做武器,在远古时期,可算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中华古今注》说蚩尤“造立刀戟兵杖大驽”,大驽(弩)即弓箭,说明他们的武器众多而精良。《太白阳金》也说:“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甚至可能已有机器人之类的先进武器。这种“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食沙石子”等形象是非常怪异的,于是有人破解为:它的骨骼和外壳都是金属制造的,并非血肉之躯,头上有角,是不是天线、探针?四只炯炯发光的眼睛,是不是各种光学测管?“八肱”是不是从事不同性能的机械臂?牛蹄而且8趾,当然是进退自如的运行装置了。它们起飞或着陆的时候,尾部喷口曳出红焰,有如一条赤链,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蚩尤旗”,它常常采集矿石标本,或者装进矿石就地化验、熔炼,人们没法理解,就认为是食沙吞石。显然,这是一具智慧生物制造的智能机器人,至于呼风唤雨、作雾,对于一台智能机器人来说,也就不足为奇了。蚩尤是战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发明乃泊自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
  这些都是黄帝部落所不及的。正因为如此,黄帝和炎帝的联盟开始一连打了几次败仗,《黄帝玄女战法》云:“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
  有一次,双方正在原野上酣战时,忽然天上起了大雾,黄帝和他的部落被围困在雾中心,手持铜兵器的蚩尤部落却大显身手,左砍右杀,黄帝部众损失很大。后来亏黄帝部落里的大臣风后造出了指南车,辨别了方向,黄帝部落才逃出重围(《太平御览》引《志林》)。
  黄帝和蚩尤部落的最后一次决定性战役打得最为激烈。黄帝蚩尤之战的古战场,位于涿鹿矾山镇龙王塘(古称蚩尤城)村西50米处的黄土塬上,史称蚩尤寨。双方动员了全部兵力,蚩尤还请来了北方有名的巨人夸父(即“夸父追日”的夸父,也是姜姓)部族来帮忙。战役开始,黄帝敌不过善战能跑的夸父族和蚩尤的联盟,因此败退了五十里。后来,黄帝运用了巧妙的兵法,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式,才转败为胜。轩辕派风后与少昊,天吴谈判,意在分化炎夷联军,条件是只要少昊中立,双方便不再以干戈相见,于是少昊、天吴应允。这样轩辕便集中兵力追剿风伯、夸父,风伯、夸父听说少昊反水,回师北上在南阳盆地与神农轩辕联军相遇,夸父屯军邓县,桃林,风伯屯军桑庄,共工屯新野黑龙镇,双方激战,夸父北辙,以后在潼关战死在应龙(以长有双翼的龙为图腾)氏军前,时为公元前四五一四年十月。榆罔占领桃都桃村。夸父被杀死,蚩尤逃跑,黄帝紧追不舍,终于在山西地区捉住了蚩尤。黄帝斩下了蚩尤的头,肢解了他的尸体。所以至今山西还有个解县,据说是肢解蚩尤的地方,而解县附近的盐池,则据说是蚩尤的血聚成的(《路史后记》、《梦溪笔谈》)。上述当然都是无稽的神话,但反映了这次战争的残酷。
  蚩尤被擒杀后,刑天带人冲入刑场,抡走蚩尤尸骨运至邢台,转给奢龙氏(阚姓蚩尤民),返身与轩辕神农氏再战。奢龙氏把蚩尤尸又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当年为公元前四五一四年。一九八七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了蚩尤真身墓,证明史载为实。这个奢龙氏氏族表面归顺黄帝,实为蚩尤守陵,永世住在这一带。奢龙族住在东平湖梁山北的黑虎庙和台前村阚乡城,在那里还建立了一个高七丈的蚩尤冢(《皇览·冢墓记》说蚩尤冢高七丈,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因蚩尤姓阚,故其后代亦姓阚,他们每年十月都祭祀蚩尤,有赤气出亘天,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又《续夷坚志》:“华州界有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故又谓之阚蚩尤城,城旁阚氏尚多。”按:华州在今山东费县,东北六十里是古九黎部族活动之地。据考证,寿张,战国时为齐地寿邑,西汉置寿良县,东汉改名为寿张。唐曾置州,后一直为县,1946年撤县为乡,曾先后划归梁山县和东平县,现归阳谷县管辖。蚩尤墓准确位置应在寿张镇西南3华里的后三里河村。头葬在寿张,身葬在巨野。所以又有肩髀冢在山东钜野,由娵(邹)訾氏守护。钜野,指山阳钜野县(今济宁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经史答问》) 
  刑天为掩护蚩尤尸骨转移,于邢台,迎战轩辕人马,寡不敌众,被轩辕斩首,尸首不倒,血柱冲天,遂以乳为目,脐为口,舞干戚,又战,志不可夺。故传刑天舞干戚,猛志常在。刑天死后葬于常羊山,相伴炎帝。
  蚩尤、刑天死后,炎夷联军军无统帅、兵败如山倒。于是举族南逃。南逃途中,又被力牧、应龙南北夹击,族民只好沿黄河北岸逃难。大部涉黄逃入山东本土,一部过黄河到东坝头,于是东坝头就成了榆芒与南逃炎夷联军背水一战之地,结果联军大败,一分为三各自逃生。
     第三次战争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略,见前)
       “故老言蚩尤阚姓。”见《续夷坚志》。今天北方的阚姓、邹姓、屠姓等居民都是其后裔。
  黄帝打败蚩尢后,迁蚩尢族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所谓善者既懦弱者,恶者既强悍者。居邹屠的以地命族,为邹屠氏,后分为邹氏和屠氏。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份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被轩辕流放到东北的蚩尤一支以后到达了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蚩尤在涿鹿大战中被黄炎联盟击败后,他的子民一部份留居当地,归属黄炎联盟,汉代古籍《越绝书》曰:“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这是说归属黄帝的蚩尤部仕于黄帝,辅佐少昊,为主管金属冶炼官,主持金属兵器的制造工作。少昊之地,在今山东曲阜之带,与九黎活动地区一致。
  蚩尢在涿鹿之野与炎黄联军决战中失败被杀,他的遗族在商代时分为蚩和尢双胞族。(两个方国,尢地当在山东,蚩在河南。河南鲁阳有滍水。)尢,即犹,犬子,尢人以牧羊为生,故以牧羊犬为图腾。因此蚩尢的后裔分为蚩氏和尢氏。
  2. 九黎与三苗
  九黎部落(简称黎,为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接界处的一个部族)就是蚩尤的八十一兄弟。九黎原属东夷集团,相传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古沁州有一座绵延不绝的大山,叫九黎山,现在叫九连山。远古时候,沁州还没有人类的踪迹时,南方强大的九黎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大概是沁州的第一批居民。传说这些九黎族人兽身人面,铜头铁额。能吃沙石,这大概是以猛兽为图腾带假面具的勇悍部落(见前)。他们过着原始人的生活,不仅善于狩猎,而且英勇善战,是东方一支庞大势力。蚩尤为其首领。蚩,蚁卵,是以蚩为图腾的民族,后来东迁到海滨,便演化为海兽图腾。蚩尤是一个有非常作战经验,勇猛无比的人。传说他耳上生毛如铁,头上有角能触人。在东迁途中蚩尤、九黎与驩兜等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三苗,由蚩尤统率。
  向西北方向流窜的九黎,后来在今山西壶关县一带(今山西省长治县西南)建立起黎国,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国(冀国)是三苗九夷的统一联盟国,当时与黄帝族炎帝族同为方国,直至商末才被周并吞。还有一个黎国,在山东郓城县西。《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灭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这是说周朝以帝尧族的黎国和子姓黎国取代了这两个姜姓的黎国。《风俗通义》说这两个黎国都是九黎之后。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
  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两支:一支自兖州地区南下,落脚于扬州地区,以大茅山为灵山与南方太湖地区居民隔江而居成为扬州苗民。另一支自兖州豫州南下,进入荆州地区,炎帝祝融和三苗九黎就在这一带住下来,各民族各据一山或各据一水分为:夸父铜柏支巫支祁;大别山西南稀水为封稀氏;巴水为蚩尤修氏;举水为举父氏;其西鸡公山南聂水为聂耳国(儋耳国);其西环水为来自泾河支流环江迁来的共工氏;其西桐柏山南涡水上游为天吴虞氏;中游为厉山氏;下游为祁姓神农氏;其西大洪山区为共工氏;汉水襄阳为朱襄氏;宜城为常宜氏;钟祥为钟山氏;其西南漳、朝阳、漳水为自太行山漳河迁来的太昊句芒重氏;其西沮水为自太行沮水迁来的女娲虘(女虘)虎支;浊漳河为重(句芒) 虘合居之地;又其西黄柏河为由太行山丹河、柏山柏乡迁来的柏皇氏后裔;其南长江西陵峡为西陵氏常宜;以宜昌为都,又迁宜都,是蚩尤和少昊的联姻族娵訾氏常仪或常羲(昌意)。
  这样他们在淮河,长江中、下游、中游以北地区重建了炎帝文化,三苗九黎文化。把东夷的大汶口文化,炎姜的仰韶文化传统带到了淮河流域和湖北地区创造了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以后桐柏山和大别山系的蚩尤氏族繁衍生息,又迁入鄱阳湖(古彭蠡湖)地区。原在大洪山、荆山水寨各氏族由于同样原因,迁入洞庭湖地区分布在湘、资、沅、沣、酉水,以三苗九黎部族为众,蚩尤王族则居位在安乡县,重建三苗国。
  三苗是国名也是国君名和部落名。三苗又叫有苗,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三苗为蚩尤氏先祖三苗(柯约、柯挪、柯乌)。蚩尤时代三苗从大地湾进到张家口一带与黄帝族为邻。据《战国策》吴起说:“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今鄱阳湖,洞庭即今洞庭湖。文山已不知今为何山。衡山是今湖南之衡山,或是今安徽之霍山。据此,三苗主要分布于西起三峡、南至衡山的广大地区,主要活动地域在今湖南、江西鄱陽湖一带、湖北以及安徽、河南南部等地。
  蚩尤部大部分迁江淮流域(江汉、彭蠡、洞庭),组成的“三苗”部落联盟,后来又被尧、舜、禹击败。兵败后有的被迁至三危,有的南逃云贵湘黔为今三苗。即湘西、黔东北东部苗支、黔西北中部苗支、云南西部苗支。
  研究者对三苗来历争议很大。有的认为属于华夏集团,有的认为是苗蛮集团,有的说应该归属东夷集团,
  三苗这支中国南方强大的部族,直接承袭九黎,三苗族以猫为图腾,“苗”的读音古代是读作“毛”音的,今天的西部方言苗族自称“蒙”,因此三苗国就是 “三毛国”(《大荒南经》:“赤水出昆仑山。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郭濮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一曰三毛国。”)。三苗为姜姓之国,而非种族之名(非今日的苗族)。《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三苗者:马融王肃云:“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书·尧典》释文)《史记集解·五帝本纪》引贾逵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高诱云:“帝鸿氏(共工部落)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淮南子·修务训》注)韦昭云:“炎帝之后,诸侯共工也。”(《书·吕刑正义》)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炎帝的后代)。三苗指的是三支苗族,即炎帝神农氏的姜姓苗和蚩尤,包括三危,后来又加入了黄帝系的厘姓驩兜(丹朱),还有黄帝系的祝融氏黎与九黎部落。
  这三个部落留在中原的成员在商周时建立苗、邓(湖北襄樊市西北部,周初北狄族的姜姓土方取代了子姓的邓,周昭王前,又被曼姓取代)、曼、蛮子、尢、丹、黎、酄等小国。
  《五帝本纪》汉代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苗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合,禹又诛之。”《韩诗外传》卷三:“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说苑·君道》有类似记录。)可见经过颛顼、尧、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赶到西南蛮荒之地。三苗的一部分融入尧舜禹部落中,而“三苗”西北部一部分则发展为荆蛮,后建立了楚国;后来楚国的大部分人都融入华夏族群之中。三苗的大部分分别向西、向南、向东南迁入山区,形成苗族、瑶族、畲族。苗族公认祖先为蚩尤。后来又从荆楚地区西迁南进,分散在西南边疆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区甚至南迁到海南岛和东南亚的不少国家之中。西到前藏、伊朗和阿富汗。他们中还有一部分融入了北方诸如北狄、匈奴、鲜卑等民族中,最后又融入华夏民族中。所以说,华夏民族,更准确地说中华民族就是以黄炎联盟为核心,先后融入了“九黎”、“东夷”、“北狄”、“鲜卑”等众多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数民族群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大家庭。谁也分不清你是那位始祖的后裔。我们既然承认黄帝、炎帝是我们的祖先,当然要承认蚩尤也是我们的祖先。
  西部方言苗族经过四百年前“土人存十之一、二”的平播战争,以及长达六年的“安奢之乱”,相当一部份被迫迁徒去了云南,并在随后两百年内流入了东南亚半岛。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印度支那局势的变化,十多万老挝苗民沦为难民,最后散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多个国家。中国苗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民族。
  三苗与尧舜禹的斗争:
     尧舜禹与三苗之战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尧与三苗战
  三苗在尧时早已立国。尧时,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与尧同为羌人,反对把权力让给东夷族的舜,“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尧发兵征讨,战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曰:“尧战于丹水之浦。”)尧曾封子丹朱于丹水,“有丹山,此山出丹朱也。”是丹朱为封地,以封地而名“丹朱”。这一带后来的姬姓国有隋、唐、曾、巴以及熊姓的罗国(后迁岳阳)。丹水流域,即河南西南部和河南浙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三苗被打败后,首领驩兜被流放到崇山(“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驩兜”是三苗一支的名称和该支首领的名称,据说就是尧的太子丹,此说恐怕不当。丹朱可能是驩兜失败后由尧封在此的。后来尧禅让给舜,太子丹才与驩兜部联合起来,于是太子丹成为与禹大战时驩兜部落联盟的新领袖。《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有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 《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浑沌。贾逵注:帝鸿黄帝,其苗裔驩兜也。”看来驩兜是黄帝的后裔,厘姓。
  三苗部分人众被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窜三苗于三危” 《史记·五帝本纪》)。一般认为三危是地名,即现在的甘肃敦煌一带。
  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万历《慈利县志》卷十二:“驩兜墓在崇山,舜放驩兜于此,后遂葬于山下。”即放逐于湘西的山区。驩兜(丹朱)族远达越南中部和广西南部。
  第二阶段:舜伐三苗与分北三苗。
  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所谓尧禅让,根据史书及考古发现,实际是舜软禁了尧,《汲冢竹书》说:“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竹书纪年》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骆史·发挥》引《纪年》:“尧末德衰,为舜所囚。” 舜夺取尧的职位后。三苗与华夏集团的冲突进入了第二阶段。
  据史书记载,舜为了使三苗臣服,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采取了文教感化和武力征服相结合的政策,一面进一步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即“分北三苗”。《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史记·五帝本纪》同。王肃云:“三苗之民有赦宥者,复不从化,不令相从,分北流之。” 郑玄曰:“流四凶者卿为伯子,大夫为男,降其位耳。犹为国君,故为三苗为西裔诸侯。犹为恶,乃复分北流之,谓分北之西裔三苗也。” 分北三苗的“北”字,可作“甄别”解,又作“背,留善恶去。”意思是舜命官员对三苗进行考绩,针对其君臣表现实行所谓“五流三居”的分散瓦解政策。被“五流者”为“暗”:愚昧、糊涂、凶顽、复不从化。于是,三苗之中的大部又面临舜的军事挤压而被迫离开三危,向东南,渡西汉水,翻过终年积雪叠山以东的西秦岭(今徽(县)、成(县)盆地),再渡过嘉陵江上游而进入汉水流域。
  而那些未随大部迁徙的“三居”者,则与当地羌人融合,演化成了中国古代的“羌”。古史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帝王世纪》:“有苗氏负固不服,舜乃修文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
  《韩非子·五蠹》:“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其实,“执干戚而舞之”,是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三苗乃服” 。
  《吕氏春秋·上德》:“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苟子·赋篇》:“干戈不用三苗服。”
  《说宛·君道》:“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日:谕教犹未竭也。乃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参见侯哲安:《三苗考》,载《贵州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左传·昭公元年》:“虞有三苗……诸侯遂进,狎主齐盟。”
  可见,在虞舜时代,舜采取感化和分化两手,分北三苗,这一阶段三苗与华夏联盟虽曾一度妥协,但三苗仍较强大,始终是华夏集团强有力的竞争者。
  第三阶段:禹伐三苗,给三苗以摧毁性打击。
  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
  禹继位后,三苗仍为心腹之患,禹对三苗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这是双方战争的第三阶段。禹征讨的主要理由是:
  《竹书纪年》:“有苗负固不服。”《尚书·益稷》:“苗顽弗即工。”按:工与贡古通,即三苗之民反抗剥削,不给舜禹进贡。
  禹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墨子·兼爱篇》载有禹出师伐三苗的誓言,其词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贡,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这里列举了三苗的“罪状”,作为对其征伐的理由。这些罪状内容空洞,不过是借口而已。
  概括起来大约是不恭(不尊王),不贡(不进贡),败德(不用君子用小人)。
  禹同三苗的战争进行得相当激烈残酷,是消灭种族的战争,其结果是三苗国被灭,社会生产力遭到重大摧残。
  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墨子·非攻下》云:“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有冰,地圻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镱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这段话前面说的是天变(天崩地坼的大地震),后面是说射中了苗师首领,苗师大败,从此三苗一蹶不振。
     《古本竹书纪年》云:“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圻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 《随巢子》云:“昔三苗之乱,龙生于庙,犬哭于市。” 《论衡》云:“三苗之亡,五谷变种,鬼哭于郊。” 西汉竹简<<六韬>>:"有苗日蚀月断,三日不解","有苗三日不见日".三苗大乱,天灾降临.战前已充满了可怖的气氛,自然怪异,灾变频繁,百姓惊恐。这种灾害很可能是真的发生了.夜里出太阳,当然不会是太阳,而是发生了外来天体撞击地球的大爆炸.爆炸之时,亮光照如白昼.而后灰尘遮天蔽日,三天不见日是可能发生的.
  以上都是形容三苗地区的天灾人祸以及战事的残酷,杀戮惨极,血流满地,几无人烟,故龙(蛇)出于旷野,犬哭于市郊。(参见侯哲安:《三苗考》,载《贵州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5000年前有过辉煌的印度河文明,那种高度的文明程度足使今人大吃一惊.后来.这个文明毁灭了.考古发掘证实,当地曾发生过多次猛烈爆炸.时间正与三苗大乱同时。看来天灾的中心在印度,三苗地区受到严重影响,天灾很不利于三苗对禹的战争,因此三苗以惨败告终。
  战争结束以后,三苗作为国家的刍型已不复存在了,但作为民族的刍型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今本竹书纪年》云:“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墨子·非攻下》云:“后乃遂几。”几是衰亡的意思。由此可见江汉地区的三苗被禹打败以后,只有一部分留在江汉地区,逐渐融化在后来的蛮人之内。而大部分向西南逃避的,仍保持“三苗”作为民族刍型的一些特征,发展成为后来的苗、瑶、畲等民族。还有一部分变为奴隶,这部分后来则发生异化,逐渐融合于华夏族,成为汉族来源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地图》上,朝着南方迁徙的有苗氏出现在公元前11-前8世纪的西周王国的地图上,以“矛”的部落形式被标定在岷江及嘉陵江之间的长江以南广大区域,即今川南、黔北一带,已有两千八百年的历史。
  留居在河南济源的一支苗人,建立苗国,即《左传》襄公26年的苗(河南黄河以北,济源以西,后来成为春秋晋国芈姓苗贲皇的采邑)。后裔有以族为氏的,遂为三苗氏,《路史》中三苗作三鱙(miáo)。
   3. 三危
  危,原是一种动物,《山海经·中山经》说:“其状如鱼,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这是一种大脚的大毒蟹。三危部落奉蛫为图腾。三危最早的根据地大约在甘青川交界的岷山、鸟鼠山、西倾山一带。三危为西裔,一说在今甘肃省敦煌市,敦煌市东南25公里,山上怪石磷峋,寸草不生。在烈日爆晒下,象熊熊大火焚烧过一般,所以又名“火焰山”。三危山主峰与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或云在该省乌鼠山之西或天水市一带等。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蔬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可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舜流四凶,“迁三苗于三危”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自然环境最差的“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在东迁途中留下了许多以危为名的山川地名。(商代危在安徽毫县东面;危方在内蒙集宁以南长城一带;下危在危方南面、河北桑干河的上游一带)
  三危的后代有危氏,定居在今江西南城、临川一带,湘西苗族也保留危氏。
  三危后来在迁移中形成强大的卢戎部落,在周伐纣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在中原建立了好几个卢子国,是卢姓的来源之一。
  附,有关三危的区域
  中国学者对古三危的地望说法也不一致,一说是今甘肃敦隍附近的三危山;二说是甘肃天水附近的鸟鼠山;三说在今陕甘川三省交界嘉陵江附近;四说在川甘交界岷江、岷山一带。后两种说法地理位置比较接近。《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叠山:甘肃南部,与岷山相接;宕:今甘南宕昌,与岷江相近。
(0)

相关推荐

  • 蚩尤究竟为何物?黄帝为何非杀他不可?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蚩尤 蚩尤 蚩尤 黄帝 黄帝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中华儿女对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炎黄子孙".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共同始祖.而与二帝作对的蚩尤,在儒家的笔下, ...

  • 『苗人的五次迁徙』

    2010年,全国人口大普查,苗族总人口9426007人,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苗族有宗教信仰,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苗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有湘西.黔东和川黔 ...

  • 《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一)

    [摘要]祝融.蚩尤.三苗为三个意义部分重合的兼容性种族概念:"祝融"为该部落集团及其首领最早称谓,"祝融"别称"蚩尤"则为祝融八姓支族东迁后 ...

  • “窜三苗于三危”考辨

    景生魁 一."三苗"是神农氏的后裔 传说中的神农氏,比黄帝轩辕氏早五百年.神农氏后裔分四支,就是所谓的"四岳"."四岳"是共工的重孙,他们和 ...

  • 窜三苗于三危

    二."三危"在岷州卫古叠州西    "窜三苗于三危"并非整个部落的大迁移,而是从陕西的渭河流域把一部分"苗人",追赶到甘肃南部的洮河流域.这 ...

  • 窜三苗于三危——齐家文化玉器的民族属性与历史渊源

    <传说中的古代中国>.来自顾颉刚先生所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尽管不太准确,但它反映了老一代历史学家对中国史前传说和史前部落及其分布的一些猜想.当然,这些地图在发表时,很少有人 ...

  • 话说三苗:一文读懂“苗族习惯法”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蚩尤所统领的九黎部落集团,率先发明刑法.兵器和宗教.涿鹿大战遭受败绩后,九黎余部向南方迁徙撤退,几百年后,九黎余部又在长江流建立了强大的三苗集团,三苗袭九黎制,< ...

  • 三苗祝融

    远古历史 三苗 史记.楚世家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 ...

  • 【淅川史话】之十五:淅川滔河黄楝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城墙”,或是三苗部落居住地

    龙山岗又称黄楝树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 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遗址总 ...

  • 蓬莱仙境,蚩尤九黎|界画家牟雪松

    蓝字 一.画家简介        牟雪松,1970年生于重庆南川,1991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美术系,2000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美术协会会员.自幼喜好绘画,求学期间得 ...

  • 【老白讲历史故事】上古篇之禹伐三苗。三苗...

    三苗,又称有苗.南蛮,相传为颛项之后或帝鸿氏之后,可能是由三个氏族或部落组成的一个部落联盟,活动于江汉流域广大地区.三苗部落联盟在向北扩展势力的过程中与以尧舜为首领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战争连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