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大事者,都有这三种特征

南师国学堂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国学今圣“南怀瑾”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为纪念南师,发扬南师学术精神,特设此平台!愿先生学术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
58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 | 冰月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做人方正圆融,待人谦逊低调。

曾国藩出身平庸,却能屹立官场数十载,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有人这样概括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用传奇的一生启示后人,古今成大事者,必有这三种特征。
01
  • 藏锋蓄志,伸屈有度
《运命论》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一出众,难免招人注目,容易惹祸上身。
早年间,曾国藩锋芒过于外露,结果被当权者猜忌,遭到外放架空。
几次受挫后,他开始学着收敛锋芒。
一次,李鸿章正要办理洋务,曾国藩嘱托道:“与洋人交际,丰裁不宜过峻,宜带浑含之象”。
曾国藩意思是说,彼时敌强我弱,切不可硬碰硬。
洋人言语上若有欺辱,不必争一时意气引发争端,导致情况更加严峻。
不如佯装糊涂,不与之计较,让双方都有台阶下,说不定还有回旋的余地。
曾国藩所说的“藏锋蓄志,伸屈有度”,是一种的智慧的生存处世之道。
无力扭转局面时,懂得韬光养晦;
静待到机遇到来,适时趁势而起。
深藏不露之人,懂得保持低调,见机而行,终成最后赢家。
02
  • 处变不惊,不急不躁
纵观曾国藩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官场暗斗,身处逆境是常态。
曾国藩说:“遇棘手之际,须得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认为,突遇变故时沉得住气,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做出正确决断。
因此,无论是修身还是成事,首要就是锻炼自己处变不惊、不急不躁的能力。
一次,曾国藩率兵追击捻军。
夜晚驻扎时,护卫仅千人。谁知捻军突然袭击,令众人惊慌失措。
唯独曾国藩镇定自若,与部下商议对策。
他们认为,彼时力战必不可取。
但若按兵不动,假装不知情,对方定会生疑,或许能不战而退。
于是曾国藩高卧不起,其他人见主帅都如此若无其事,也渐趋平静下来。
对方见状,果真以为曾国藩布有埋伏,不敢贸然进攻,只得撤军退去。
一遇事就自乱阵脚的人,撑不住场面,往往也难谋大事。
而那些临危不乱的人,无论在何境遇都能审时度势、杀伐决断,又何愁大业不成。
03
  • 提高定位,放低姿态
《易经》有言:“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一个人最终能否功成名就,与其对个人的定位密切相关。
一个妄自菲薄又鼠目寸光的人,甘于沦为庸碌之辈,注定难成大事。
一个自视甚高却眼高手低的人,在幻想里指点江山,也照样难善终。
只有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人,才能抓住更多机遇,成就丰功伟业。
曾国藩24岁时中乡试举人,虽之后两次会试都名落孙山;
但他不仅不灰心,反而更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
曾国藩晚年时曾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
曾国藩一生都对自己定位极高,几经挫败亦不断进取。
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
将毕生之所学,躬身落实到地面;
做人方正圆融,待人却谦逊低调。
正因如此,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古今成大事者,必是这种高定位低姿态之人。

作者:冰月,钟爱读书,对一切美好事物心存感恩。不改初心,愿为文化殷盛献一己之力。转载联系南师国学堂(NHJGXZ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