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已久的中医音乐疗法,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当下的种种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中,恰恰是这些玄之又玄、忽忽悠悠的说法最能迎合大众的现实功利的需求,也因而最能吸引大众眼球。本期主要转载两篇文章,第一篇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戳穿五行养生的骗局;第二篇文章是近期广为流传的《失传已久的中医音乐疗法,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也许你看到这个标题就已热血沸腾,再看文中开出具体的音乐治疗处方,更是会忍不住要盛赞老祖宗的文化真是奥妙神奇。但是......

行养生音乐都是骗人的把戏


文/周海宏

平沙落雁 龚一 - 20世纪龙音经典-民乐精曲-荒城之月

当下的种种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中,恰恰是这些玄之又玄、忽忽悠悠的说法最能迎合大众的现实功利的需求,也因而最能吸引大众眼球。但这无助于人们对传统的理性认知,反而让传统文化被妖魔化和污名化,最终成为鬼画符之类的东西,如五行养生音乐之类的东东,鼓吹者宣称《春江花月夜》能够治疗因情志不节而致的神经衰弱.心血管疾患,《甜蜜蜜》之类的角调音乐能够治疗因思虑不解忧郁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头痛心血管疾病等等,并专门录制了一套金木水火土的音乐专辑,分别对应不通过体质的人群,木对应角乐据说有利于从事生态农业、房产建设及矿产开发的人员。土对应宫乐,有利于从事土地开发、建筑业或国家立法执法机构。此等荒谬言论竟大行其道,让人瞠目结舌。还是让我们听听周海宏老师从音乐专业的角度如何批驳五行养生音乐之荒谬。

——芬芳文化研究院微博

“五行养生音乐”都是骗人的把戏!大家不要相信宣传与推销“五行音乐”的人!他们全是音乐的门外汉!根本就连什么是宫、商、角、徵、羽都不知道。他们的“宫乐”,根本就不是“宫乐”,“商乐”也不是“商乐”,就是任意创作的轻音乐。那些音乐除了与其它任何轻音乐一样都能改善心情外,没有任何治疗作用。改变心情,那是所有音乐都有的作用!他们推荐的那些号称能治病的传统音乐曲目,不仅能治病是纯属扯淡,连调式也根本就不是他们所说的调式!——他说的商调曲子,其实是宫调的;他说的是羽调曲子,其实是徵调的……因为他们连基本乐理都不懂,所以搞不清什么是宫商角徵羽。让我来向那些宣传“五行音乐”的人普及一下基本乐理。

五行音乐的原理称:金、木、水、火、土对应着五音的商、角、羽、徵、宫;对应着五脏的肺、肝、肾、心、脾。所以听角乐,益肝;听宫乐,益脾;听商乐,益肺等等……听上去挺有逻辑是吧?宫商角徵羽的频率,使对应的脏器共振,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听上去挺有科学依据吧?关键的问题是:宫商角徵羽到底是什么?

我告诉大家——也告诉那些五行音乐的宣传与推销人:宫、商、角、徵、羽就是哆、来、咪、嗦、啦的中国古代叫法。你把“宫乐”翻译成“哆乐”,写成“1乐”,“商乐”翻译成“来乐”,写成“2乐”等……,这事儿是不是就一点劲都没有了,一点都不玄秘了吧?至此,我们就把什么是宫的问题,变成了什么是“哆”的问题,什么是“1”的问题了!

什么是“哆”呢?首先“哆”不是有任何固定振动频率的音。大家都见过简谱上1=C,1=D,1=G这样的标记吧?C,D,G这是固定频率的音(其实也有变化的时候,如A=440HZ,也有调为442HZ的,435HZH的)。1,即哆,可以是任何频率的音!对此你在唱卡拉OK调音调高低时就知道了。那么宫商角徵羽与什么脏器的什么频率共振?是胡乱振的!其实,什么是“宫乐”?怕那些搞五行音乐的不懂,我们还是翻译成什么是“哆乐”吧!是由哆构成的音乐吗?——哆哆哆哆哆哆哆,不可能吧?那答案就出来了:是“宫调式”的音乐!为此我得费些口舌,让没学过音乐的人听懂,也为了推销五行音乐的人不被他委托的作曲家蒙了,我要细细的讲。

以由五个音的音列构成的音乐为例:1,2,3,5,6。虽然这五个音在音乐中都有用,但是地位则不同。地位最重要的音,就是主音。主音的特点是:往往在结尾的位置,一句的尾,特别是全曲的尾;音较长,出现的次数多,位置显著。反正,给人印象最深、感觉最稳定的音就是主音。哪个音是主音,就是什么调式。“哆”是主音,就是“哆调式”,“来”是主音,就是“来”调式,“咪”是主音,就是“咪调式”……,你把它翻译回来好了:“哆”是主音,就是“宫调式”,“来”是主音,就是“商”调式,“咪”是主音,就是“角调式”……,按五行音乐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治脾的,治肺的,治肝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音乐很少有一个调式贯穿到底的!常常在中间就转调了!从徵调转成商调,从角调转成羽调,从宫调转成徵调!甚至有些民歌,上下两句都在不同的调式上。你分析一下《东方红》、《茉丽花》、《沂蒙小调》,哪个中间没有转换过调式?!请五行音乐的宣传推销者分析一下你卖的音乐调式对不对吧!

我现在要说的是:多亏音乐没有那么大的治病功效,否则还不像吃错了药一样,把人听死了!

音乐具有极大的情绪影响功能,通过影响情绪,改善心情,调整行为,这是音乐真正有的功效。但是不能夸大它,玄化它,更不能借人们不懂音乐去蒙事、骗钱。这样做只能自毁行业名声!

音乐是从心灵说向心灵的语言,是感性人生的精神家园;音乐欣赏给人心灵的慰藉,是健康的享受方式;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友谊的桥梁;请不要亵渎它!

作者:周海宏,著名音乐心理学家、音乐学博士。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主要致力于音乐心理学、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赏析以及严肃音乐普及工作。


下面这篇文章《失传已久的中医音乐疗法,一曲终了,病退人安!》,标题就很醒目,论述观点也很明确,此文有数十万计的点击,还在蔓延,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当阅读完了周海宏教授的文章再看此文,会发现有一种责任需要传递,就是:希望人们,不要被打着国学旗子的人误导!。但是必须申明下篇文章中中所选曲目都是民族音乐的经典,但可以肯定具不具有文中明确的一对一的医疗效果。

传已久的中医音乐疗法,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用乐如用药

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紫竹调 传奇乐坊 - 民乐合集3

一、心:五脏中的君主

心脏通常不会偷懒,它一刻不停的搏动完全符合属于火的特性。

心脏掌控着精神和血液的循环,然而,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在减少的睡眠、很少运动的身体……无一不在伤害我们的心,所以很容易心脏系统的不适。

心常见不适

失眠、心慌、心胸憋闷、胸痛、烦躁、舌尖部溃疡。

属心的音阶:徵音

相当于简谱中的“5”。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最佳曲目:《紫竹调》

心气需要平和,这首曲子中,运用属于火的徵音和属于水的羽音配合很独特,补水可以使心火不至于过旺,补火又可使水气不至于过凉,利于心脏的功能运转。

最佳欣赏时间:21:00-23:00

中医最讲究睡子午觉,所以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就要让心气平和下来。

伴茶

准备一杯红茶,略加少量绿茶,可以补益心脏。

胡笳十八拍 何怡 - 南熏

二、肝:五脏中的将军

肝比较喜欢爽朗、豁达

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我们体内的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稍久,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种种不适。

肝常见不适

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

属肝的音阶:角音

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最佳曲目:《胡笳十八拍》

肝顺需要木气练达,这首曲子中属于金的商音元素稍重,刚好可以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同时曲中婉转地配上了较为合适的属于水的羽音,水又可以很好地滋养木气,使之柔软、顺畅。

最佳欣赏时间:19:00-23:00

这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一来可以克制旺盛的肝气,以免过多的肝气演变成火,另外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旺盛的阴气来滋养肝,使之平衡、正常。

伴茶

准备一杯绿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梳顺肝气的作用。

十面埋伏 方锦龙 - 十面埋伏

三、脾:五脏中的后勤部长

脾是我们身体里的重要能量来源

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都来自脾胃,经过食物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成能量供应给各个脏器。暴饮暴食、五味过重、思虑过度等都会让我们的脾胃承担过重的负担,而停产。

脾常见不适

腹胀、便稀、肥胖、口唇溃疡、面黄、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

属脾的音阶: 宫音

相当于简谱中的“1”。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最佳曲目:《十面埋伏》

脾气需要温和,这首曲子中运用了比较频促的徵音和宫音,能够很好地刺激我们的脾胃,使之在乐曲的刺激下,有节奏的进行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最佳欣赏

在进餐时,以及餐后一小时内欣赏,效果比较好。

伴茶

准备一杯黄茶,略加少量红茶,可以温和的调节脾胃功能。

阳春白雪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琵琶曲演奏

四、肺:五脏中的宰相

肺在身体里是管理呼吸的器官

全身的血液里携带的氧气都要通过肺对外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各处。也正因为肺和外界接触频繁,所以污染的空气、各种灰尘、致病细菌,会在你身体抵抗力稍低的一刹那,占领你的肺。

肺常见不适

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

属肺的音阶:商音

相当于简谱中的“2”。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最佳曲目:《阳春白雪》

肺气需要滋润,这首曲子曲调高昂,包括属于土的宫音和属于火的徵音,一个助长肺气,一个平衡肺气,再加上属于肺的商音,可以通过音乐把你的肺从里到外彻底梳理一遍。敬请各位爱好国学的朋友搜索公众号'国学知音'品读更多国学经典。

最佳欣赏时间:15:00-19:00

太阳在这个时间段里开始西下,归于西方金气最重的地方,体内的肺气在这个时段是比较旺盛的,随着曲子的旋律,一呼一吸之间,里应外合,事半功倍。

伴茶

准备一杯白茶,里面少放一些红茶和黄茶,以起到生补肺气,同时清除肺中杂质的效果。

梅花三弄 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萧演奏曲

五、肾:五脏中的作强之官

肾在身体的五脏之中,被认为是人体的储蓄机构

我们身体里所有其他脏器产生的能量,在满足日常消耗后,都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存到肾中,将来身体里的其他器官缺少足够的能量时,通常会从肾中抽调。长此以往,肾中的能量总的来讲还是处于一种匮乏状态。

肾常见不适

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

属肺的音阶:羽音

相当于简谱中的“6”。羽调式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最佳曲目:《梅花三弄》

肾气需要蕴藏,这首曲子中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不经意间运用了五行互生的原理,反复的、逐一的将产生的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肾中。一曲听罢,神清气爽,倍感轻松。

最佳欣赏时间:7:00-11:00

这段时间在一天里是气温持续走高的一个过程,人和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高升,体内的肾气也蠢蠢欲动地受着外界的感召,如果此时能够用属于金性质的商音和属于水性质的羽音搭配比较融洽的曲子来促使肾中精气的隆盛。

伴茶

准备一杯黑茶,里面少放一些白茶,以起到五行相生的效果。

附加:音乐处方


催眠:请听《平湖秋月》、舒曼的《梦幻曲》、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

平湖秋月 纯音乐 - 养生音乐

解抑郁:请听《喜洋洋》、《江南好》▼

江南好 传奇乐坊 - 民乐合集1

除悲怆:请听海顿的《创世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d小调——悲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c 小调——命运》▼

I. Allegro con brio Arturo Toscanini;Anton Nanut - Beethoven: Symphonies No. 1 - 5

振作精神:请听《金蛇狂舞》、《步步高》▼

步步高 传奇乐坊 - 民乐合集1

去烦燥:请听《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 朱昌耀 - 中国音乐发烧天碟之二胡传真

促进食欲:请听《花好月圆》、《青春舞曲》▼

花好月圆 传奇乐坊 - 民乐合集1

降血压:请听《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苏行》▼

雨打芭蕉 传奇乐坊 - 民乐合集3

注: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提高正面效果,本次发送时重新编辑。并附上一篇《五行音乐治疗指瑕》(此文论证以《内经》五行配五音通五脏、五志的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行音乐治疗方法是错误的。)!

附:《五行音乐治疗指瑕》

行音乐治疗指瑕


宋博媛(1978 -),女,硕士

原载《中国音乐学》2016年 第2期 | 宋博媛

The Evening Song Of A Drunk Fisherman 龚一 - The Drunkard: Guqin Solos By Gong Yi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之一。所谓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自然界的基本物质,相互之间存在着生化、制约的关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在战国成书,秦、汉时经增补修改而逐渐充实,后又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因革损益而形成的一部医学经典。它以五行学说的逻辑,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使五音与五脏、五志、五味等事物相联系归入完整的五行生克系统,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阐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性,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诊断和预后。除医学外,《内经》还旁涉天文、历算、气象、地理、生物、音乐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中医哲学整体观的特点。

由于单个的音不具有五行木的生长、升发;火的温热、引腾;土的生化、承就;金的肃降、收敛;水的寒凉、滋润等象征意义,也无法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情绪,便有人认为“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种民族调式音乐。自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的音响制品开始,这五种民族调式音乐又有“五行音乐”之称。“五行音乐治疗”就是以《内经》五行配五音通五脏、五志的中医五行学说为治疗的理论依据,对患者“辩证施乐”,即通过聆听不同民族调式音乐,达到调节脏腑经络和情绪的治疗目的。

然而《内经》中的“五音”到底是不是五种调式音乐?目前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五行音乐”是否就是《内经》中所指的音乐?这些直接关涉到五行音乐治疗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的问题仍有待探讨。

杨荫浏先生曾经为搞清中国乐律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还自学了算命,结果发现“五行说”没什么价值(梁茂春:《曹安和采访录》,《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3期,第12-18页)。本文通过对《内经》音乐性内容的考据,结合中国古代音乐史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五行音乐治疗是当代人错把“五音”理解成五种调式,进而导致的一种缺乏合理理论基础的音乐治疗方法。依据如下。

一、《黄帝内经》成书时音乐尚未出现“调式主音”的概念

由于中西音乐理论之间有差异,大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开始用西方现代的乐理概念解释中国传统乐理术语。例如,欧洲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音乐理论中只有调高(Key)和调式(Mode)两个层次,有人就把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宫”和“调”两个概念简单的与“调高”和“调式”等同起来(童忠良,崔宪,胡志平,彭志敏,王忠人:《中国传统乐理基础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4-16页)。现代乐理对“调式”的定义是:“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体系,并以某一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就叫做调式”(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中国传统音乐是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作为调式的主音。

据冯洁轩考证,“调”(tiáo)原为形容词,《说文》训“调”为“和”,形容周密无间,两相和合,用在音乐上,来形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音高密切相合,即音高一致,词义与今语称乐音的“准”、“和”相同。形容词的“调”引申开去,产生了“使之调和”的意思,即把促使音高“准”、“和”的行为动作称为“调”,“调”便由形容词引申成了动词。如“调音”、“调琴”等词至今依然习用“调”的动词性词义。动词的“调”再引申,则是把所调结果,即有着一定的相对音高关系的一组乐音称为“调”(diào),这便是名词性质的“调”。从“调”的引申过程可知名词性质的“调” (diào)的出现晚于动词“调” (tiáo),尤其晚于形容词“调”(tiáo)。文章还指出名词的“调”虽然在今天仍在使用,但因为古今“调”的具体内涵不同,若不加仔细分辨,很容易误解其义,而且往往会造成极关键的错误。过去因为文献中有什么调以什么音“为主”的“主”字,便认为什么音“为主”就是什么调式,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调”主要是指调高(包括宫音所在,因为宫音位置决定调高),而不包涵调式主音的意义。如果错以为“古时称调式为'调’(或'声’)”,认为中国的“调式的概念大约也在春秋战国之际逐步确立”,更把中国有关调式的理论往前推了一千年(冯洁轩:《调(均)·清商三调·笛上三调》,《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第75-81页)。

调式是西方乐理的概念,所以“五音”如不是五种调式音乐,也就无从谈起按五行生克关系使用民族调式音乐来通五脏、五志辩证治疗。

二、由《内经》同时期文献可知“五”、“五声”常指阶名或曲调而无调式之意

宫、商、角、徵、羽是五声音阶的阶名,不同于律名和唱名。律名是绝对音高,每一律名的实际音高都有标准器来加以确定;阶名是在音高上具有相对性的概念,用以表明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和音程距离,其实际音高则要通过律名来确定。五声音阶的阶名相当于现代首调唱名法的dol、re、mi、sol、la,实际音高以调号来确定。

“五音”与“五声”在古代文献中有混用的现象。黄翔鹏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现代人误用'音’字来翻译了西文音乐术语中表示单个乐音的语词。先秦的'音’,实为多个音级,即:宫、商、角、微、羽等各声的集合之义;其狭义为'音阶’,广义并能涵盖'乐调’”(黄翔鹏:《乐问》,《音乐研究》1997年第3期,第5-24页)。

要辨明 “五音”一词和“宫、商、角、徵、羽”在《内经》中的原意,就要分析西汉前的文献里“五音”和“五声”的含义,从《内经》成书之际的古文献的语境来探究古人原意。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65-766页)。此处“五声”是作为宫、商、角、徵、羽音阶各阶名的集合概念出现的。

《管子》的五行说标志着哲学五行学说初步形成。《幼官篇》用听“宫声”、“角声”、“羽声”、“商声”、“徵声”和五辰、五数、五色、五味、五气、五方相应,这里每“声”指得都是音阶中的某一音,这样才能与每一种味、色分别相应。而且《幼官篇》 说“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黎翔凤:《管子校注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3-157页)。音乐要听角声来调治干燥之气,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以音声调和阴阳的观念。《地员篇》载:“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呼音中商。……呼音中宫。……呼音中羽。……呼音中徵。……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黎翔凤:《管子校注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73-1080页)。该篇用角、商、宫、羽、徵五音来辨别不同深度的井的回声,用五音形容五畜的叫声,就是把每一音作为个体化概念来使用的,“五音”就是“五声”。

《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2页);《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4页)。这里的“五音”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章为五声”、“以奉五声”一样,是阶名的集合概念。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冯达甫:《老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8页);《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五声乱耳,使耳不聪”(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5页);屈原《九歌·东皇太一》写到:“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吴广平译注:《楚辞》,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第53页);《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0页)。这里五音、五声都是广义的音调,乐调的意思。

由《内经》成书之际诸多文献可查知,“五音”和“五声”两词常指阶名和乐调、曲调这两种含义。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每一阶名单独使用时,表示单个的“声”,与五行、五味、五色等内容比附。由此推断“五音”、“五声”在《内经》中也无调式之意。

三、《内经》用“五声”之名纳“呼笑歌哭呻”,五音、五声均无调式之意

《内经》出于五行的集合系统概念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声参求内脏表里虚实之病、五气之邪。《阴阳应象大论》载:“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在天为玄……在地为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志为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志为思……。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志为忧……。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志为恐”(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0-54页)。

《内经》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分属万象于五行,把人不同精神活动(五志)表现出的带有情感特征的呼、笑、歌、哭、呻五类声音以“五声”之名涵盖,则音乐的阶名或乐调从分类上就不能重复使用“五声”,而仍以“五音”来指称宫、商、角、徵、羽。

《内经》计有十三篇论及音乐,分别是《素问》卷《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脉要精微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六篇,《灵枢》卷《脉度》、《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外揣》、《阴阳二十五人》、《五音五味》、《邪客》、《九针论》七篇。

《五脏生成》中“五脏相(xiàng)音,可以意识”,此句只提到一个“音”字却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内经》出于修辞而省略“五”字,五音指五脏相对应的各自的声音,如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可以凭意会而识别。另一种解释认为察听从五脏反应出的清浊长短疾徐的音声,可以意会而分析它(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59-160页)。总之,与五脏对应的是“五音”或泛指声音。

“五音”一词出现在《脉要精微论》、《脉度》、《外揣》、《五音五味》、《邪客》、《九针论》六篇中。《金匮真言论》、《五常政大论》、《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三篇用“其音角(徴、宫、商、羽)”的表述方式依次论及各声。《阴阳应象大论》一篇用“在音为角(徴、宫、商、羽)”的表述方式依次把单个的音(声)与五行其他类别的内容相应。在《六元正纪大论》、《阴阳二十五人》、《五音五味》各篇里还根据阴阳或五行对宫、商、角、徴、羽五音做了太、少、左、右等性质的划分。

《脉要精微论》“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这里“五音”是阶名的含义,作为集合名词使用。《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此处“五音”指音乐或各种声音。《外揣》“五音不彰,五色不明”,则指人的声音。《五音五味》只在篇名上使用“五音”一词,接上篇《阴阳二十五人》的分类方法来以五音、五味之上下左右,来说明手足三阳与五脏阴经的相互关系。文中右徵、少徵、质徵、上徵、判徵同属火类;右角(《阴阳二十五人》有左角而无右角;《五音五味》有右角而无左角)、钛角、上角、大角、判角同属木类;右商、少商、钛商、上商、左商同属金类;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同属土类;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同属水类。清代医家张志聪注曰:“故复序此一节,盖欲使学者通变以论阴阳,不可胶柱而鼓瑟也”([清]张志聪集注:《黄帝内经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79页)。张志聪清楚地认识到,与五脏相应的色、时、音、味、日五种变化的关系是为了让学习者形象性地领悟理解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不必拘泥于五音高低上下的具体问题。《邪客》“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九针论》“五者,音也;六者,律也。”这两篇是在比附中论及到“五音”,前者泛指声音;后者的意思是五数比象于五音,六数比象于六律——五音则指作为音阶的五声。

《内经》通篇“在音为角(徴、宫、商、羽)”、“其音角(徴、宫、商、羽)”的表述也是单声的意指,所以在《六元正纪大论》中五声才能按阴阳划分出太、少、正等性质不同的声,《阴阳二十五人》、《五音五味》才能以五行为原则把五声中的每音(声)再进行类比划分,演化出二十五种人格类型。不论是“五”还是“五五二十五”,核心都是 “五”,是五行学说决定了这种类比的分类方式。由此可见,以少、上、太、左、右等标准划分五音(声)这是受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是古代哲学原理的引申和发挥,音乐在《内经》中是作为“取象比类”的一部分来说明五行的完整性、系统性,而不是以实际音乐中应用的乐音来解释或推演的。这也可能是自《内经》后古代医案中无任何以特定乐曲进行音乐治疗的案例之原因所在。

虽然先秦时期“五声”和“五音”二词有混用的现象,但《内经》把呼、笑、歌、哭、呻用“五声”之名来分类,仍以“五音”来指称音乐的阶名、乐调或泛指各种声音,因此“五声”、“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些词在《内经》中均无调式之意。

四、五音和五行相生顺序不符,无法依五行生克规律用音乐辨证施治

春秋时五行思想还是零散的,系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于战国。《国语》记载了关于五行说的较早资料,五行与五味和六律相配,还未曾提及五声或五音,这也说明五行配伍的比附思想是有演进过程的。《左传·昭公元年》载“医和论乐”:“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43页)。这段文字暗含了五度生律的观念,由此而知,五行学说出现前,五声观念已经形成。

《管子·地员篇》最早记载了计算五声音阶的“三分损益法”,五声是有始发律的,依次相生的顺序是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内经》书中依次把角、徵、宫、商、羽五音与木、火、土、金、水五行一一对应,五行符合木、火、土、金、水两两相生,隔一相克的规律,但五音相生的顺序是宫—徵—商—羽—角,而非角—徵—宫—商—羽,五音(声)和五行相生的顺序不符。

《淮南子·天文训》也有对五音相生次序的记载:“合气而为音,合阴而为阳,合阳而为律,故曰五音六律。……物以三成,音以五立。……徽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何宁:《淮南子集释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23-252页)。很明显这里提到的五度相生与三分损益法的计算出来的五音顺序并不相同,是先徵宫四度、然后宫、商二度,最后商、羽、角五度的顺序。有人认为这是文献记载有误,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这里陈述的本来就不是一条五度五音相生链,而是一条与五行相生原理吻合的五行五音相生链”(徐金阳:《宫、商焉生?和、缪安解?—对《淮南子·天文训》乐学文献片段的再思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11年第1期,第63-68页)。与火—土—金—水—木相生的五音顺序是徵—宫—商—羽—角,之所以这样排列,是因为《淮南子》与《内经》一样是以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主的著作,在音乐问题上遵循的也是阴阳五行之法,作者并未考虑音乐实践的问题。

从音阶的计算方法角度来看,音阶是只有相生而没有相克的。而且即便音阶的计算方法有生律,按五行生克关系用音乐辩证治疗也无可行性,因为音阶不是用生律法创造出来的,它是在先民音乐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只是后人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它从而有了理论依据。五行学说囊括的很多事物只可言类比,无法言生克,这也不能不说是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五行

五脏

五音

五声

五志

五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内经》五行配五音通五脏、五志的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行音乐治疗方法是错误的。首先《内经》成书时期音乐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调式观念,五行音乐治疗研究者误把“五音”理解成五种民族调式音乐。其次“五音”和“五声”在先秦文献里原指阶名、乐调或泛指各种声音,意义互通,有混用的现象,也没有调式的意思。再次,《内经》把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的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归为“五声”范畴,仍以“五音”来指称音乐领域的阶名、乐调或泛指声音,五音、五声在《内经》中都无调式之意。最后,五音和五行相生顺序不符,音乐没有生克制约的关系也就无法依五行规律用来辨证施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是文化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文化的其他方面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和互为对应的关系,音乐的调和往往象征着阴阳和合,风调雨顺。《内经》运用音乐来与自然界其他事物相比附,是古人对人体内外环境相互统一的整体观念的表现,所涉及的音乐性内容并无实践指导的意义。“五行音乐”不是《黄帝内经》中所指的音乐,“五行音乐治疗”的观念是当代人错把“五音”理解成五种民族调式进而导致的一种缺乏合理理论基础的音乐治疗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