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遭遇挫折时,《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以让你快速走出低谷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周易》。《周易》是六经之首,记载了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探索。即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之前有利的条件,也会变成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时要主动调整、主动变化,在变化中寻求新的路径,以保证工作、事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穷”指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滞碍不前了。这个时候就会发生变革,使事物获得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所谓“变则通”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往来不穷”地变。万物由此才可以恒久。

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某一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不过,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从这句话中,摘出了两个字,表达了更为实用主义的意思。那便是"变"和"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变通一词,仍然极具通用性。告诉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司马迁著《史记》旨在“通古今之变”;王安石变法,也推崇“变通”精神,任何措施不是基于“祖宗成法”,而是根据现实,提出革新策略;清末的资产阶级为了变法维新,也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变者,古今之公理也”,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在近代中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启蒙作用。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只要你想改变,哪怕是山穷水复疑无路,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