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京剧定名的为何是上海人?
各位读者好久不见,大家的假期过得好吗?
是否还记得9月我们围绕国粹京剧在上海的那些事儿,汇聚了众多名角和名家,最后还上了电视的那场沙龙?(温故点这里→上海人叫出来的京剧,在上海的那些事儿)
答应大家的故事,今天小克勒就来开讲啦。
其实说起京剧,上海人可有发言权了,因为这“京剧”一词,正是上海人叫出来的!
1
京剧的起源

京剧的起源,一般来说主要是皖东和鄂西。当时的徽商办起了许多徽班,主要有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在长江流域那是风生水起红火到不行,后来吸引了当时的皇帝,于是就有一些徽班进了京。
要说这徽班的足迹还真是遍布四面八方。
北上,以宫廷和北京观众的趣味打磨,经过了一番改头换面的过程;
南下,广东粤剧、江西的赣剧、广西桂剧里面都有二黄的声腔;
西行,造就了川剧里的“胡琴”;
东进,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当时有一些“里下河徽班”在相对不受战乱影响、生活较安稳的苏北地区,即扬州附近的几个县搭台唱戏,之后往东就到了上海。
所以,上海的舞台上早就有了徽班。

2
改头换面的徽班,上海人民叫它“京剧”!
几十年之后的1867年,上海新开张了一个叫“满庭芳”的戏园子,为了打响知名度,便从天津请来了经过北京人改头换面的徽班登台演出。
这与上海当时本土的徽班一对比,事情就来了。
当时的戏不像今天有300多种,就两种,一种叫大戏,一种叫小戏。能够演军事和政治题材的叫大戏,家庭伦理的叫小戏。
经过了北京的一番改造,在当时比较土生土长的西皮二黄里面,加强了中州韵,加强了京音,加强了帝都的文化气息,尤其它还经过了皇室的洗礼打磨,让此时的徽班唱的戏由俗而趋雅,雅俗共赏。
这让上海人耳目一新,当时为了区别两路不同的徽班唱的大戏,便称北京来的为京班,还为了京班造了很多剧场,专演京班的戏,个个都生意爆好,这让更多的京班不断南下,在上海形成了一个看京班的热潮。
九年后的1876年,上海人终于忍不住给北京来的徽班定了名。
在上海的申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而这里面便出现了“京剧”两个字。从此,“京剧”便被上海人定下了。

上海申报刊登的文章里最早出现“京剧”二字
其实不止京剧,上海人还把绍兴的“的笃班”定名为越剧。
3
梨园“造星捧角”的鼻祖是上海人
“京剧”在上海的红火,也让当时的“天蟾大舞台”成了一个梨园界的奥斯卡,“不到天蟾不成名”成了衡量京角儿红不红的标杆。

当年上海丹桂茶楼看戏的盛况
京角儿不到上海不成名,这话翁思再从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那就得到了印证。他说当年把到上海来演出,算作一件大事,能在上海唱红了才算真的红。
这是怎么回事呢?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庞大的市场让京角儿在这里赚的盆满钵满。
第二、上海独特的国际视野,让这里的文化不断在融汇创新,文化氛围让各路京角儿不断来上海试炼。
第三、上海发达的传媒业,能让角儿们提高知名度。
举个例子,北京的剧场做广告,如果“小叫天”谭鑫培今天要演《秦琼卖马》,最后要耍锏。他们就把秦琼的两个锏,在剧场门口一放。如果要演《李陵碑》,那么就把杨老令公杨继业的大刀在门口一挂。
而在上海,演员的名字一个个是可以像面盆那么大的挂在剧场外面,而剧目的名字却很小。

当年的天蟾大舞台
姜妙香、高庆奎、姚玉芙、陈鹤峰、金少山,从这张照片中依稀可见他们当年的风采。老观众看戏就是看角儿。
报纸、广告上捧角儿的头衔,诸如环球第一须生,宇宙第一老生……搁今天那是涉嫌违反了《广告法》啊!

要说上海对京剧的改造,那可是从里到外、方方面面,一不小心就创造了许多第一,篇幅所限,下回小克勒再讲给你们听哈。

你可能还想看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化局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