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为何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的创作背景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全诗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起李清照的这首诗,就不免要对宋朝当时的国家形势以及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家庭关系捋一捋了。

一、“元丰党人”与“元祐党人”的争端
北宋在第六任皇帝宋神宗的时候,开始起用王安石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由于发生在神宗熙宁年间,故又称“熙宁变法”。变法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动摇了守旧派的势力,这就势必形成新旧两个派别之间的政治斗争。
这种政治斗争在后来的几任皇帝中尤为突出,逐渐形成了以皇帝为首支持新法的党派(又称“元丰党人”)和以太后为首进行反对新法的党派(又称“元祐党人”)。两个党派此起彼伏,轮流执政,互相攻击,就这样,前前后后共持续有40余年的时间。

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两家关系
这和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他们各自的父亲就分别被认为是“元祐党”和“元丰党”两个对立的不同派别。
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之间的联姻本就注定是一场悲剧。1101年,徽宗即位的第二年,18岁的才女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然而好景不长,婚后第二年李清照的父亲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就被列入“元祐党”,罢官不说,还要被驱逐出京。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甚至都牵连到了李清照身上。反观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迁,直至尚书左丞。

两家到了势必划清界限的地步了,于是新婚燕尔的两人不得不分开,各自走向自己的不确定的未来。李清照陪伴她的父亲返回老家明水,赵明诚和他的父亲留在京中为官。
要不说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呢!1106年,朝廷刚刚解除党人之禁,23岁的李清照也得以返回京城和丈夫赵明诚团聚了,可是又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元丰党人”又被打压下去,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被罢官后病死,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还被关押了几个月,出狱后二人离京回到赵氏老家青州。后来的那段时光也是她二人最幸福的时光,期间二人搜求金石古籍,李清照还协助她的丈夫完成了《金石录》一书。
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命运可能总爱跟人开玩笑,李清照44岁那年,也就是1127年靖康二年,金人大举南侵宋都,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了。
后来因功为官的赵明诚也随南宋政府到了南方江宁府去上任了。而迫于北方形势,李清照只好收拾珍藏金石书画等南下投奔赵明诚。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因弃城逃跑失职这件事引起了李清照的失望和愤愧,夫妻二人的感情渐渐疏远。一次,二人在泛舟路过乌江,也就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其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本意是借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也不回江东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来讽喻南宋朝廷的一味偏安求和、不思进取,却让赵明诚更加自责和愧悔。从此,病由心生,一蹶不振,没过多久就病死于建康了。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我们说历史是不会重演的。如果项羽肯过江东,重新召集江东子弟,像推翻暴秦那样再次打败刘邦,也是又可能的。那样,历史将会被改写,当然也就没有后来什么《夏日绝句》了。但是,那就不是西楚霸王项羽了,项羽自刎乌江也是有其一定的根源的。

项羽为人性孤傲,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做事也从不考虑后果,前期的胜利可以说是在叔父项梁和亚父范增的教导下获得的,在失去这些谋士以后,再没有人能够说动项羽了,缺乏了远见的卓识和谋略的胸涛,项羽的路还会走多远呢?
也不能说项羽就一无是处,他起码正直豪爽,不与人玩心机、斗智谋;他讲义气、信承诺,说一不二,甚至连天下都可以一分为二;他为人粗犷,却感情细腻,与虞姬的爱恨情仇、生离死别足可以看出他爱江山更爱美人。

然而他的骄傲自负,他的冒险激进和宁死不屈的弱点却被韩信给拿捏的死死的,以致于陷入刘邦的五路大军60余万兵马的包围中,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竟会被自己的手下败将刘邦打得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这岂能让他释怀?岂能一人心安地回到江东?叫他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们?因而,他选择了慷慨赴死,宁死也不愿落下只身逃跑的骂名。
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肯过江东的结果那就是死路一条。一个人如果连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刘邦不也是数次逃跑,甚至还几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踢下车,最终不也是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吗?

南宋后来偏安一隅,虽有几次改革,却始终未能自强,总是借助他国的力量,结果还是引狼入室、自毁长城。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奋起抗金,恢复中原来得痛快,即使身首异处,也不枉为英雄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