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武将一言不合就单挑,为何不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古代打仗时,对方武将出城迎战单挑,为什么不直接用弓箭将其射翻了事?

特别是攻城方,如果派一个武将前去叫阵,对方将军出城迎战,就用弓箭将其射翻,这样对方就会阵脚大乱,攻城岂不是更简单了!

三千强弩射潮低

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及评书演义里最常见的“战争场景”。

《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战争,全是英雄主义的表演,什么关羽斩颜良文丑,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等等,明明是一场场激烈惨酷、流血漂橹、伏尸千里的血战,竟被小说家们排演成了一幕幕小型打斗戏。

如此说起来,小说里渲染的所谓二十万、八十万大军,还有什么意义呢?全是来烘托场景的。无怪乎赵子龙出入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地!不是无人,而是普通士兵全跟纸扎的一样,毫无用处!

提这个问题的仁兄,很可能就是上了小说评书的当,以为只要评出(好比隋唐)几十条英雄,按其武功高下排好名,基本上打仗就靠运气了。好比排名靠后的秦琼别碰上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那便是好运;而宇文成都别在战场碰到第一条好汉李元霸,那也便是好运……以此类推,武功高低,是生是死,都按英雄榜名次预先决定了!

可是,古代打仗就靠几位名将,其他小校官兵全都是摆设,只配擂鼓叫阵?

自然非是!

打仗在任何时代都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兵多的一方总占天然的优势,不是手下有一两员功夫排名在前的英雄就可了事的。正因为需要集体,所有才有严密的军事组织(军、阵、营、哨、队等)以及要经常排练的阵法,所谓“排兵布阵”也!两军对垒时,也总以大队人马的冲锋为最主要的战法。

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大将,如果也跟普通将校一样冲锋在前,轻易地与敌交手,一旦折损了,岂不是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从另一方面来讲,像关羽这样的大将,在《三国演义》里几乎就是蛮斗,尽夸他刀法好了,全没见到他用兵之妙,“好主意”(帅才所需讲的兵法)全被诸葛亮一人包圆了!

事实上,在古代战场上被射死的人,很少是一箭穿胸,而多像上图一样,被“箭射成了一只刺猬”!古代的箭就像今天的火箭炮,必须齐射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效能,如果己方大将太前出,过于靠近对方,敌人忽然下令来个齐射,这位大将岂不当场变成一只死刺猬?在万箭齐发的覆盖之下,他根本没处可逃。须知诸葛亮草船借箭,一借就是十万枝呢!

苏轼这句诗写得好:“三千强弩射潮低”!想死的可劲往前冲吧!

好,再回到问题本身,既然没有大将在两阵中央“杀它三百回合”,那何来一冷箭射之呢?况且箭的射程相当有限,其准头与杀伤力与其所射的距离为负相关,也就是距离越远越不易射准,杀伤力越低。基本上在二三十米开外,箭就只能是概率性杀伤了。

那种以为,只消神箭手搭箭在弦,一箭射去,对方大将应弦而毙的场景,辄又是上了电影的当了!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攻击性武器”,要发挥其杀伤力,要在于“万箭齐发”。

一支箭改变历史的情况,不是没有,那也只是万箭齐发时造成的偶然性战果,比如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见军情紧急,将头伸出船舱外探视,忽被一箭不偏不倚射中脑壳,顿时挂了!可是这一箭是瞄准他射的吗?当然不是。他是被箭雨中不知名的一支偶然射死的。

不是一支箭改变了历史,而是陈友谅不小心探头改变了历史!

单挑有风险,装逼需谨慎

因!为!没!机!会!

所谓出城迎战单挑,完全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幻想,是根据演义小说而想象出的虚构情节。

所谓的武将单挑,是中国人民老少咸宜,妇孺皆知的一种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战争形式。尤以《三国演义》最为脍炙人口,什么“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什么“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那故事讲的叫一个畅快淋漓,爽!

可惜这是假的。

演艺小说这么写,原因很简单——人民喜欢,你算个屁?你写关羽怎么排兵布阵,后勤带了多少粮食,怎么扎营怎么警卫,老百姓不愿意听,我们就愿意听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之所以说这种事情不合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古代战争是以武将单挑来决胜负的话,那么动辄带十几万几十万军队干什么呢?啦啦队吗?人多加油的时候声音比较大?

(真要是这样的话,带他们上战场岂不更好?)

实际上,古今的战争都是一样的,武将作为指挥官,始终处于一个安全的指挥位置(中军大帐),很少亲自上战场厮杀,毕竟冲锋不差你一个,要是你死了,军队怎么办?

不过武将单挑也并非完全没有出现过,比如颜良就真的是被关二爷斩杀的,夏侯渊也是真的被黄忠所杀。不过这两次都有特殊情况,颜良是认出了关羽,想和关羽说话,结果一不留神被他冲过来,一刀咔嚓了。夏侯渊更冤,他在山谷里,黄忠从山坡上冲下来,连人带马加上重力势能,动能超级大,一鼓作气冲到眼前,被咔嚓了。

但除了这种情况,武将被斩杀的情况还是相当少的,毕竟处于核心位置,只要没像颜良、夏侯渊一样被突袭,应该问题不大。

但也有一种人,死的纯属活该。

宋辽澶渊大战的时候,双方战斗陷入僵局,辽国大将萧达凛,看见宋军只守城不出战,心里急啊,于是想出了天才的一招——叫阵!

他自己单枪匹马的跑到了澶州城下,对着城上的宋军破口大骂,希望激怒宋军,让他们出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吃了没文化的亏,没想到宋军有秘密武器!

床弩是一种古代的重型武器,常用于攻城守城,威力巨大。它用绞盘蓄力,箭支极长,射程也很远,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工具。萧达凛当时在城下,万万没想到宋军装备有这种东西。城上的宋军虽然战斗意志不高,但是武器先进,拉动床弩直接一箭,把萧达凛连人带马活活钉在了地上!

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单挑有风险,装逼需谨慎啊!

单挑确实是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鼓舞士气

其实我们想也能想得到,如果真的双方将军打一仗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失败,那么古代王朝都去抓壮丁,补充兵源干什么,广发英雄帖,招一个武林高手让他一个人去和敌人单挑不就行了嘛。所以说这样的场景很现实是不切实际的。

这样的场景只是在小说,电视剧里看到,只是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让故事情节更加戏剧化,好看,也为了更加突出单挑双方的厉害,和增加打斗性。

当然不是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这样的场景的,其实在战国之前,特别是春秋时期,我们都知道春秋特别注重礼仪的,打仗也是一样的,那时候的人少,国家又多,一个国家可能就几个城池,或者一个城池的都有,总人口也就几千几万人,大的国家还有几十万,一些小国家排除几百人几千人打仗就不错了,那么这个时候打仗单挑还是存在的。

这个时候打仗也是相当有礼貌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之前是没有任何军事家,谋略家的。因为这个时候打仗就是双方先排除使者说我要打你了,为什么要打你。然后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等到了那一天吃好饭,就开始打,而且打仗一般不会超过一天,当时能打仗的都是有身份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打仗的,将领一般都是贵族,普通的士兵也是城里的人,不是一般的乡野村夫就能打的。人少,所以对于士气来说就相当重要了,所以双方将领单挑打赢了会大大鼓舞士气的,所以这个时候打仗单挑,决斗就很常见了。

当然其实在唐朝以前这样的场景也是有的,只是非常少。历史上也是很少有记载的。但是这个时候其实对于打仗双方的将领要求也是非常高的,首先一个就是要确实能打,赵云万军从中七进七出,救下阿斗。这个不是没有能力的。

前面说了单挑确实是存在的,最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战争也是声明态度,表明姿态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得说得远一点,先说说战争模式的发展吧。

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战争就伴随着朝代更替,但在春秋战国之前,战争还只是一种类似仪式的具有表演性质的大规模活动,那时的战争双方非常讲义气,将军对将军,车兵对车兵,骑兵对骑兵,步兵对步兵,双方逐一上场比赛,根据比赛结果确定胜负,那时的战争目的性并不很强,更多的是声明态度,表明姿态。

但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由于诸多国家互相杀伐,战争的目的性已经很强,于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为了赢得战争的兵书策略应运而生,此时的作战双方已经非常敌对,为了取胜不择手段,各种阴谋诡计开始上场。

所以《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双方军队列阵,将领单挑的事情简直就是不尊重事实,是为了突出关羽,张飞,赵云等几个演员的个性罢了。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