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 | 鬼节,烛光中的灵魂彼岸

我的家乡,有个让人走到天南海北都觉得格外骄傲的名字:龙城。大家出门在外,都欢喜提起龙城这英气响亮的名字,仿佛每个柳州人都成了龙的传人。
走在龙城,你会发现这里的山格外绿,水格外清,那条绕城流淌的柳江河,也是龙城人民心里的河。遇到下雨天,河面就蹭蹭上涨,爱热闹的龙城人就欢喜冒着雨去桥上去看那滚滚的河面,边看边说:“涨水咯涨水咯!”
谈起这柳江河,就不得不说起鬼节的习俗。柳州的鬼节是农历七月十四日便开始过了的,据说是宋朝末期,元兵进攻岭南(今柳州、桂林一带),百姓觉得社会不安定,于是便把这祭祖节日提前到七月十四日,以求神鬼保佑。
从小到大,我印象中的柳江总是特别邪门,事故频繁的发生,屡次有人轻生落水,这些多半发生在七月十四日前后。就连我奶奶等老一辈人,也总是告诫家中晚辈莫在鬼门关时渡柳江,江边水鬼不认人,抓着个生命就拼死往水里拽。
年轻人自然是不当真的,老人家也聪明,于是每年农历七月一到,便抓一把桃核或者朱砂,塞到家里人荷包里,口中喃喃道:“莫惹鬼,莫惹鬼!”
农历七月十四这天,龙城是非常荒凉的。
天黑过后便不见路上有多少人,家家户户提前回家准备祭祀。女人们中午便开始杀鸡宰鸭蒸鱼,家里的男人则负责从街上买来对联,这天的对联简直比春节还要好卖。几乎家家都得贴一副新对联防鬼神祭祖先,所以卖对联的生意人常常摆摊至深夜才归家。
等鱼鸡都烹饪好,摆在家中的大饭桌的正中央,桌子左右各点上两根大红蜡烛,中间放着白斩鸡、蒸鱼,大概是先人也欢喜生肉的缘故,鸡和鱼都刻意没弄成全熟。再下来就是三个碗,每碗米饭只小半碗,且旁边都有一个小酒杯,装着家里上好的白酒。等这一切都准备妥善,祭祀就开始了。
人们弄来一个火盆摆在家门口,好玩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开始烧那些头几天便折好的金元宝、银元宝,有时还多几个别墅跑车,霎时间火光萦绕。大人边烧着纸钱边说一些以求保佑平安发财之类的话,家里老人就爱坐在屋子的里某处静静看着,直到被滚滚的烟熏出眼泪。
等到纸钱快烧完,祖先也就吃得差不多了,家中的小儿子便会拿起祭祀的酒杯,往火盆上一浇,口里说着:“喝吧,喝吧!”

晚饭常常在下午五点来钟就结束了。这天的龙城人,格外忌讳在街上游走。更不用说那幽深漆黑的柳江河,夜里七点后连过桥的车辆几乎都没有。
吃毕晚饭,一些人家会在自家的门外的路边插上红蜡烛,再烧烧些纸钱,以便向先人求得更多保佑祝愿。
于是,龙城的鬼节又是灯火辉煌的,只要路过街道的人,都能看见挨家挨户燃着的红蜡烛,连成一排,烛光映天,弥漫在漆黑的夏夜里,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盛大的景象。

烧烛的人们各自回家,因自家先人今夜定已被款待妥善,所以心里也欢喜,看不得别人家的烛火,也还没有什么,唯独第二天清早起来,看见道边一排排灭了的垂泪红蜡,仿佛昨夜的烛光满市只是春梦秋云,那龙城人民的内心便也无由地来了空虚。
他们昨夜虽然杀鸡、蒸鱼、倒酒、贴对联、烧纸钱、点红烛,但并不是信仰什么,并不是因为看见了未来的光明,或前世的幸福。
人这一世,生老病死有如繁花落尽。
待吃饱穿暖,蜡火熄灭,生活还得继续。龙城人欢喜问候那逝去的生灵,凡是走了的,无不带着一种微凉的念想,仿佛阴阳两隔只是书中翻来的字句,不用寻,不用找,不必告别,转过身,你会发现那些音容笑貌从未离开过。
天涯若比邻。//
文案=刘恬 | 图片=网络 | 美编=阿波罗 | 编审=大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