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路 | 最早的新闻大楼

说起新闻大楼,武汉市民马上会想起江汉路洞庭街口的红旗大楼(永利银行大楼),这里曾是《新武汉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的社址。其实,早在1922年,汉口“模范区”江汉路泰宁街口就有了新闻大楼,主体建筑高三层有外挑凉台,四楼转角处有房间外余为平台,五楼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圆亭,总高五层,现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大楼对面是汉口的娱乐中心老圃,距今99年了。

现代报纸是西方的舶来品,清末汉口就有了报纸,当然都是私营的,办报纸如同做其他生意一样,没有“公营”即政府办的报纸。报纸有读者看才卖得出去,有了销量商家才愿意花钱投广告,你才能养活自己赚到钱。

1926年的《汉口商业一览》上有49家报馆,《大汉报》、《自由西报》、《英文楚报》、《武汉晚报》、《汉口日报》、《鄂报》、《新市场日报》等,多是租一间或几间房办公,配一部电话(有的报馆电话都没有),只有少数报馆建有大楼,华界仅此一处,且有照片为证。

国民新报

经理 李华堂

老圃前忠信二里

电话 〇七五五

武汉最早的新闻大楼,1922年兴造的国民新报大楼,1926年改为《汉口民国日报》社址,1928年改为《湖北国民日报》社址,1929年6月改为《武汉日报》社址。

照片中依稀可见湖北国民日报字样,

老圃牌楼

《国民新报》曾报道俄国十月革命

这栋楼的建造者非等闲之辈,《国民新报》的老板李华堂(1879—1929年),字家棣,应山县(今广水市)人,民国时期的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湖北省财政长。

1912年4月20日李华堂在汉口创办《国民新报》,报纸得到北洋军陈宦的资助。被认为是湖北督署的机关报。陈宦系袁世凯的亲信,该报成为北洋军在武汉地区的喉舌。1913年又创办《军事白话报》,扩大舆论阵地,以讨好袁世凯,并得到黎元洪的支持。1914年北洋军王占元督鄂,委任李华堂为财政长,协助发官票,从中获利。

民国初年,袁世凯授予武昌首义、军界人士为将军,后来成为将军团,将军团真正有将军头衔的仅孙武、石星川、刘佐龙、蔡汉卿等8人,另20人为鱼龙混珠,当时武汉人中有一种口头禅:“将而不团,团而不将”。孙武倡议汉口建“模范区”,“将军团”16人响应,其中就有“将军团”成员李华堂,主持修建了中山大道

1913年,孙武倡导建造汉口“模范区”,西起江汉路,东至大智路;南起中山大道,北至京汉铁路。地皮大王刘歆生拿出地皮,首义新贵“将军团”的李华堂、蔡希圣(又名蔡汉卿,1882—1952年,湖北沔阳人。武昌首义时,蔡汉卿向清总督衙门打响了第一炮,人称“蔡一炮”。旧有公馆位于武昌紫阳路中段,公馆旁配有一个叫“湖上园”的私家园林。还建有希昌里今大陆里)、寇英杰(1886—1952年,字弼臣,山东寿张人。为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心腹将领。)、刘佐龙等人积极响应,共同营建了模范区。李华堂不仅参入“模范区”的建设,还主持修建了后城马路。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武汉新闻报》11月12日引载东京专电报道了“俄国危急形势”的消息,继有《国民新报》、《大汉报》、《汉口新闻报》等以《俄国革命之因果》、《俄国革命事迹纪略》、《俄国革命之影响》为题,介绍俄国革命的情况。

1921年王占元离鄂前,又给李华堂一笔巨款,李为其疏通。李于1922年在今江汉路泰宁街口兴建国民新报大楼,《国民新报》日出对开两张,内容除讨好北洋军阀外,别无特色。1926年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李华堂自知劣迹昭著,于秋季自动停刊。(见《武汉市志》、《武汉老地名》)

湖南人在汉口办《汉口民国日报》

早在1912年1月7日,湖南国民党人曾在法租界创办过《汉口民国日报》,报名由谭延闿题写,社长黄言九,赵光弼、蔡寄鸥、张谐英主笔,编辑记者有杨端六、周鲠生、皮宗石、温楚珩等,该报反对北洋军阀态度鲜明。

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后,该报对袁世凯抨击激烈,拥护武装讨袁,并积极参与湖北革命党人组织的讨袁起义活动。1913年6月25日,黎元洪勾结汉口法租界当局查封该报,黄言九、曾毅、杨端六同时被捕。

1927年1月6日《汉口民国日报》

“共产党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汉口。11月25日,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和汉口特别市党部创办机关报,鉴于原《汉口民国日报》的革命性,仍沿用原报名出版。李华堂的《国民新报》于秋季自动停刊,其厂房设备及新闻大楼,均以租赁形式为《汉口民国日报》所接收。

1927年元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都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也迁汉办公,《汉口民国日报》又成为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言论机关。社长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和湖北省党部常务委员董必武,总经理毛泽民,总编辑先后有宛希俨、高语罕、沈雁冰,编辑有孙际且、宋云彬、马哲民、李达可、倪文海等人(当时都是共产党员)。

沈雁冰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茅盾,《子夜》、《林家铺子》等作品很多人都读过。马哲民这个名字一般人就不熟悉了,我知道他还是60年代看过一本书《湖北省右派言论集》,这本书中的第一个人物就是马哲民,早期的共产党员,后脱党成为民主人士,曾任武汉市政协副主席,80年代平反。

1951年夏中山公园,前排左一时任武汉市委书记张平化、左二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马哲民

还有一位湖北老乡、曾任湖北省政协一、二届副主席李西屏当过《汉口民国日报》社长,在《人文武汉公众号》2月11日李维建回忆其祖父李健侯与董必武书信往来的文章中提到李西屏。

李西屏(1887—1960年),湖北黄冈人。宣统元年(1909年)武昌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后考进湖北陆军测绘学堂,加入共进会。武昌首义打响后,与学堂的革命党人方兴率队至楚望台参加起义。1913年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回国,任广东军政府大本营技师。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李济深、冯玉祥等领导的反蒋活动,任国民党汉口市特别党部委员兼《民国日报》社长。

沈雁冰(茅盾)

据沈雁冰1980年回忆说:这张报纸“实际上是共产党在工作”,“报纸的实权掌握在共产党手里”,并认为是“共产党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报纸日出对开3张,12版,新闻占7版,文艺副刊国民之友)占半版,余为广告。1927年5月沈雁冰任总编辑期间,曾改革与调整报纸的内容与版面编排,日出正刊对开两张半,10版,其中新闻6版,广告4版;副刊半张,单页发行。正副刊共对开3张。

《汉口民国日报》改版后,曾在上海、北京、广州、南昌、福州、莫斯科、日内瓦、伦敦、组约、巴黎等处延特约通讯员,建立新闻信息网络,使国内外新闻信息量增多,并专辟《紧要新闻》,刊登国内外重大新闻、电讯,国民政府公告、本报专访和特约通讯等;《各地通讯》版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作较详尽的解释报道,作为要闻版的补充和延伸;此外,还增设《本市新闻》和《本省新闻》版,把原来的《农工消息)专栏扩大为《民众运动》专版,置于《党务消息》之前。

1927年武汉“七・一五”反共事变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被迫退出《汉口民国日报》,其内容由支持革命变为反对革命。

1928年初,国民党桂系军阀胡宗铎接办改组该报,更名《湖北民国日报》,直至1929年4月桂系倒台,报纸停刊。

《武汉日报》

《武汉日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的、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家日报。

1929年初桂系军阀倒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命令汉口特别市党部接收改组《湖北民国日报》,并拨款增设备,增添人员,定名《武汉日报》,于6月10日正式创刊。抗日战争以前,《武汉日报》日出对开3张,12版,其中新闻和副刊8版,其余为广告。1933年6月该报创刊4周年之际,增出晚刊,但由于内容贫乏、销售不畅而无法维持,翌年4月晚刊停办。

1934年6月10日该报5周年,又增出4开一张的《星期画刊》,用铜版纸套色精印,随报附送。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日报》改出对开1张半,发行量最高时达2万余份,是武汉地区发行最多的一家报纸。

1938年1月26日《武汉日报》曾创办宜昌版。武汉沦陷时,一部分设备和人员撤至贵阳改出《中央日报》贵阳版,一部分人员和设备撤退至湖北恩施(战时湖北省省会所在地)出《武汉日报》恩施版。1939年《武汉日报》曾在汉口出地下版。1941年又在湖北省黄网县增出鄂东版。该报在恩施期间,曾有部分地下共产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参与工作,起过一些进步作用,但时间很短。

《武汉日报》从1929年创刊到1949年5月武汉解放,发行近20年,是解放前武汉地区报刊发行历时较长的报刊之一,也是国民党在华中地区的宣传工具。《武汉日报》创刊时由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委员曾集熙负责等办,国民党中宣部很长时期没有任命社长。1932年曾由总编辑胡伯玄代理社长。

《武汉报》

下面的文章疑似某人的回忆,可供参考。

江汉路泰宁街口的一座五层大楼,吊台在外,顶有圆亭,抗战前这里是国民党的武汉日报社社址,一度宣传抗日,且广告多,销路广。沦陷后这里成为日伪《武汉报》报社。台湾籍人庄泗川担任总编辑,该报宣扬“日华满(东北)亲善”、“中日提携”的汉奸言论。《武汉报》一度又由原汉口《大楚报》总编朱庆麒来接替总编职务,原《大楚报》编辑杨翔中(笔名岳小狄)前来担负编辑主任,并于每周周日主编“文艺专页”。日寇投降,由杨虔洲接管日伪《武汉报》,《武汉日报》又复刊。杨虔洲是中统分子,一脚踢开过渡任职的总编芮道一,而自己独揽报社全部权力。

《武汉市志》的词条

《武汉报》汪伪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于1938年11月10日在武汉创办的华中地区的一家大报。初为油印报,一月后改为铅印对开半张。1939年3月安装有高速轮转机及浇铸、照相制版等设备。同年4月25日改出对开一张半。7月7日扩大为对开两张。其办报宗旨在创刊词中宣称:“本报为适应民众需要,乃于焦土之上,播下文化种子,以和平建国为当前任务;以建设东亚新秩序实现大亚洲主义为终极目标。”该报设编辑、总务、营业和工务4部,并在全国和湖北沦陷区设有12个办事处。有电台两部,接收有契约往来的国际新闻社和同盟社的电稿,并接收该报上海、南京、香港等地专电。社长欧国士,编辑部长庄泗川。各部均有大批日本顾问,控制编辑、人事、财务等实权。日本投降后,该报为国民党中宣部创办的《武汉日报》所接收。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民国日报》旧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每天老照片】-1万-1553-一组90年代的湖北武汉老照片,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 ...

  • 1920年代武汉的老照片:江汉之滨的民国风流

    1920年代老汉口的江汉风流,感受民国武汉繁华风貌. 江汉关大楼,至今依旧是武汉的地标之一,整点鸣奏威斯敏斯特钟声作为准点报时: 汉正街是武汉早期的商业中心,至今依旧车水马龙,人物阜盛: 水塔,又叫消 ...

  • 老房子 ▏江汉路红旗大楼的前世今生

    2020年国庆节前,武汉市对江汉路进行整体保护性修缮,江汉路8号,现名为中国民生银行大楼,作为重点修复工程之一进行了大整改,拆除了玻璃幕墙,改变了建筑外立面,恢复了武汉人熟悉的"红旗大楼&q ...

  • 江汉路 | 浙江兴业银行大楼 珍品变为山寨

    江汉路与中山大道西南角交汇处,中山大道561号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但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大楼系1998年被炸毁后重建的,赝品代替了珍品.该楼遭厄运前系江汉路中山大道至循礼门段历史最 ...

  • 江汉路,不倒的武汉地标

    六渡桥.江汉路,汉口曾经的中心.六渡桥上世纪末没落了,辉煌不再:江汉路大纛不倒,节假日百万外地学子打卡之地,每年的最后一天,万人在这条街上聆听江汉关敲响的<威斯敏斯特>,迎接新年. 汉口人 ...

  • 江汉路 不倒的武汉地标(续)

    2020年1月23日,武汉肺炎导致武汉封城.70多年来,今天,公共汽车第一次没有出现在城市的街头.在家宅着,年可以不拜,生活还要继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平常的日子,民众最为关注的跟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 ...

  • 【徽章上的武汉】江汉路 四明银行资本家的解放纪念

    江汉关上看江汉路.摄影田联申 2012年,江汉区宣布,江汉区博物馆拟选址于江汉路45号四明银行旧址,如果这项动议实现,它将是武汉市中心城区首座区级综合博物馆.但至今音讯渺茫. 两件四明银行旧物品 19 ...

  • 江汉路历史建筑欣赏 以不变应万变

    2020年国庆中秋,历经5个月的封闭整修,江汉路开街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有音韵,有旋律,有节奏,有跳跃与和谐.建筑有两大功能,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民国时期彩色明信片,江汉路泰宁街口老圃的牌楼 ...

  • 江汉路 | 怡园

    中山大道江汉路口 现汉口江汉路与中山大道交会处的"班尼路"品牌店,"文革"后是武汉市无线电商店,解放前曾是纱丽都商店,更早这里是一个叫怡园的戏院,原为群仙茶园, ...

  • 江汉路 | 水塔上俯瞰歆生路、后城马路与英租界围墙

    1909年,既济公司修建的高41.32米的水塔落成,时为汉口第一高楼.站在水塔顶楼瞭望台上俯瞰汉口,租界的外国人用相机留下了汉口的城市形象. 1911年阳夏战争刚刚结束,歆生路(今江汉路)一片废墟.建 ...

  • 黄陂,需要建一条商业街吗?像江汉路那样的!

    前言 群里聊天,谈及黄陂日常看不到多少年轻人,大家一致同意,黄陂不仅缺少高薪工作(不是缺少工作机会哦,几千块一个月的工作黄陂大把,而是缺少高薪行业,月薪1.5万以上的凤毛麟角),而且还缺少商业街,虽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