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化田 ‖ 廊坊最早大学的创始人马钟琇的传奇人生

马钟琇,字仲莹,安次县得胜口村人。马氏祖先是东汉伏波将军,明朝初年移居安次。自清朝中期至民国年间,其家庭逐渐兴旺。当年,无论历任县长、各方贤达莅临安次都会到马家拜访。

马钟琇自幼受教于大城县刘钟英(紫山)先生,他从小好读古文学,博览群书,熟读国学。经过多年努力,清朝末年曾官至刑部山东司、法部制勘司主事。被选为民国政府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为公祭黄花岗72位烈士墓撰写祭文。辛亥革命时期,马钟琇与同族马元勋主动联络北方革命家孙洪伊(天津北仓人),宣传革命。同时他积极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取得联系,率先在安次县筹建县议会,创办县教育公会,宣传民主革命,倡导新政,创办新学。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马钟琇被选为民国政府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并受聘为总统府顾问。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马钟琇在国内率先反对,著文给予驳斥“……一呼万岁滇云颠,二呼黔中将士变,三呼粤西动干戈,齐向中央欲挑战,警闻天子已下殿,此时不复歌受禅。万民涂炭今可怜,三呼万岁贻臭讵止三万年!”

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军阀非法解散国会,马钟琇联合避居上海的国会议员通电反对。他偕胞弟马钟璞一起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军政府国会护法运动。马钟琇为“公祭黄花岗72位烈士墓”撰写祭文:“清季失真政,国土洒碧血。壮气塞两间,不与身俱灭。藏形青山阿,黄华耀高节。后世仰仪型,千秋表芳烈……同室忍操戈,八载悲复辙。山河破碎余,何日变建设。英灵如不昧,泉下皆应裂。我来崇岗前,再拜声呜咽。”他在广东主持护法国会参众两院时,曾主导征集、编辑《国雅》等诗文,被誉为感旧新编。

1920年末,孙中山来到北京,马钟琇等进步人士对孙先生到北京改造政局,实现民主革命寄以很大希望,他亲自到北京迎接。由于北洋军阀不采纳孙中山的意见,马钟琇带头拒绝参加段祺瑞在1925年春主持召开的“善后会议”。孙中山逝世后,马钟琇毅然返乡,在县内开展纪念孙中山的宣传活动,唤起民众的民族民主觉悟。同年6月,上海“五卅”惨案爆发,激起了全国的反帝怒潮。马钟琇在安次率先响应上海市民的“三罢”号召,组织县内学生进行反帝斗争,并在老县城、廊坊镇组织反帝游行、宣传、讲演,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

随着封建帝制消亡,旧的科考制度被新的教育模式所代替,马氏家族积极倡导新学。马钟琇以其父亲的名义,个人出资在得胜口开办“尚实”马氏私立学堂,招收本村及邻村子弟入学,不收公学费。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培养,马钟琇高薪聘请县内外的教育名流郭润芝、王德修、孙家彦、王耀成等为教师,使用《史鉴节要》《地球韵言》《地理新编》《普通新历史》《国文》《修身》等新式教材。为了办好学校,他带领老师去北京参观公立学堂,观摩教法,以“五端”教育为宗旨,提倡“诚、义、贞、勤、慎、俭”为校训,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尚实学校在全省连续三年会考中,各方面成绩名列前茅,受到省视学和东安(安次)县令的嘉奖。清宣统元年(1909年),尚实学校成立高小,扩大为两等。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武清、霸县、永清及县内的乡绅子弟纷纷来学校就读。学校治学严谨,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第一届毕业生冯复光考入天津政法专门学校,成为天津学运负责人之一;还有曾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荣高棠(霸县堂二里人)、高教部留学司司长杨凤仪(女)等。

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平燕京大学毕业的族内马焕亭担任校长。为了扩大学校规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马钟琇次子、北平国民学院毕业的马蕴民接任校长。他出资1000块大洋,先后从东北购买木材,同时在邻村榆树园建窑烧砖,重新翻盖前后五层院落,成为内设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食堂、大礼堂等一应俱全的新学校。学校图书室购买了《小学生文库》《鲁滨逊飘流记》以及鲁迅、丁玲等近代文学书籍。其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学校规模都属县内一流,考试成绩甲于一方,大多数同学考入当年著名的通州潞河中学、黄村中学、通州师范等学校。方圆百里的富绅子弟争先到尚实学校就读。

直隶省及京兆公署对马钟琇热心办学嘉奖备至,曾颁布“济公兴学”“嘉惠士林”匾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尚实学校改为安次县第二完全小学。建国后改称得胜口小学。尚实学校自建校至1965年的60年间,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时值日军入侵,设立在安次老县城(今仇庄乡光荣村)的安次师范(讲习所)学校被迫停办。1945年日寇投降,为了恢复和发展原安次师范学校,马钟琇次子马蕴民出资2000块大洋,在当今的廊坊日报社一带重建安次县师范学校(今廊坊师范学院前身),他亲任校长,培养了大批师资。

水患侵扰时,带头捐资献粮,减免租税、开办粥厂;由乡绅出面联合治村的政治主张在县内施行马钟琇掌管家族遵循“勤俭持家、子女读书、诚善乡里”的祖训,对兴学、赈灾、扶困、公益之举从不吝啬。得胜口村南邻大清河、北依永定河,常受水患侵扰。每逢水灾过后,很多乡邻房屋被淹,粮食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大灾之年,马钟琇倡导家族济困,带头捐资献粮,减免租税、开办粥厂、提供籽种,帮助乡邻渡过难关。

民国六年、十三年,大清河连续两次发生较大水灾,县南褚河港(原为安次县管辖)一带几十个村庄受灾严重。马钟琇携胞弟钟璞自出资金,带领民众亲到堤防抢险、堵口、赈灾,近一年的时间,坚持每天施粥舍饭。几十个村的灾民联名,以“救灾恤邻”的匾额赠与马钟琇家族。

得胜口村位于永定河故道南侧,建国前永定河水患频仍。民国年间,正值军阀混战,政府没有精力和财力治河。每值汛期前后,有的村庄从小利益出发,不顾防汛全局,各自为战,村与村为挡水分流引起的群殴事件常有发生。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马钟琇联系县内石桥村的乡绅张恩祐,以北京安次同乡会的名义,组织涿州、大兴、宛平、固安、永清、霸县、安次、武清沿永定河平原段8个县的乡绅,提出联合出资、联合治水的倡议,深得百姓赞许。

由于军阀混战,水患不断、土匪横行,地方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为稳定局面,马钟琇联系乡绅大户,向安次县政府提出由乡绅出面联合治村的主张,得到政府的支持,主要措施为:根据全县各村庄分布情况,由附近乡绅负责所管辖村庄的社会治安、兴办教育、孝道诚善,完成赋税等日常工作。对于每年完成目标较好的乡绅,县政府给以奖励;对于连续二年完不成目标的,由村庄代表重新推荐选择下一任。这种做法在县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受到京兆公署的认同。

马钟琇一直以诗书传承家风。他自幼爱好古诗、古文,同时十分重视安次县地方历史文化。孙中山提倡的南北议和决裂以后,马钟琇毅然回归乡里。时值《东安(安次)县志》自乾隆年间续修后,未曾编修。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安次县政府、县议会一致推荐马钟琇为编修县志总纂。是年,他在老县城(光荣村)组成一个由县内社会名流参加的编修机构,设总纂、分纂、收掌、采访、眷录、绘图、校对等专职人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分头办理,定期召开碰头会,研究处理修志相关事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志书付印成册,共14万字,内容上起五代,下断今人,收揽无遗。当年,马钟琇被推选为志书总纂,他把这个位置让给一直在得胜口马家教私塾的恩师刘钟英。

马钟琇琴棋诗书无不精通。他优工于诗,著有《味古堂诗集》《清诗稿》120卷、《畿辅诗传》前编10卷、后编5卷、《古燕诗集》12卷、《古燕诗续编》2卷,并著有《昆曲剧目》《味古堂书目》8卷。马钟琇喜欢藏书,数量达10万卷。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严范孙先生称其“收藏丰富备至,可与张之洞齐驱”。

1927年以后,由于军阀混战,乡里不靖,马钟琇避居天津,以诗书自娱,并参加了“天津城南诗社”,与严范孙、刘庚尧、章一老,以及《大公报》社张季鸾、何心冷等社会贤达习文吟诗。

1937年“七七”事变,马钟琇因腿疾不便,从得胜口随味古堂藏书移居北京,每日枕于书斋之中。1949年1月,马钟琇因病去世,享年72岁。马钟琇逝世后,他的10万卷藏书及字画捐献给北平图书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