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波 李振华 黄卓 张冉静:中国小微经营者难在何处,路在何方

题记:2021年4月6日,北大国发院举办【朗润·格政】论坛第150期暨国发院EMBA论坛第50期。论坛由北大国发院智库,北大国发院EMBA中心主办,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北大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协办。本场活动首先由张晓波教授发布了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2021年一季度)及信心指数报告(2021年二季度)。本文根据报告发布之后的圆桌讨论整理。四位嘉宾分别是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北大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张晓波,蚂蚁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北大国发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北大国发院EMBA2020级学员、中关村成长型科技企业互助促进会秘书长、北京高新之家科技企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北京共创之家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冉静。圆桌讨论主持人为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员孔涛。

孔涛:您如何看待张晓波教授刚刚发布的“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

李振华:我们非常高兴为这么专业的系列调查提供线上问卷协助。我谈两点想法:

第一,疫情对小微经营者的考验确实比较大。这些小微群体,有企业也有个体工商户,很多关乎底层民生的就业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依然是政策的关注点。从2020年二三月份疫情开始,国务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及相关部委都推出很多政策扶持小微经营。从调查也可以看到,这些措施都非常有效,但小微经营者的状况还不是特别好,还需要继续给予更多支持。

实践也证明,运用新的金融科技可以帮助触达小微经营者,既能解决他们的融资来源问题,也能帮助解决他们的风控、授信、放款成本比较高等难题。目前来看,结果也不错,坏账率比用传统的方式还要低一些,即便在疫情比较严重的五六月份,比例也仅仅是略有上升。因此下一步值得继续探讨普惠金融新模式、新技术对小微经营群体的应用。

第二,对于贷款额度稍大的企业,由于经营相对复杂一点,他们贷款的可得性、风控问题还存在难点,同样需要继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风控技术,加大对他们的金融服务。

孔涛:黄卓老师如何看待最新的小微经营者调查报告?

黄卓:从报告内容来看,小微企业的复苏很可能滞后于国家经济的总体复苏。尽管目前国家经济的复苏情况比较乐观,进出口在比较强劲地增长,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速也会比较乐观,但一些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的成本都在快速上升,这对经济复苏是抑制性的,对小微企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更大。而且总体来讲,小微企业应对经济的不确定性冲击本身也比较弱。

怎样更好地支持中国几千万小微企业,一直是难题,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难题。如何解决难题,我个人有两方面建议:

一方面,小微企业面临经营成本上升,包括人力、房租、原材料、融资四大成本在内,调查报告后续可否进一步测算经营成本的基本情况,比如成本指数、分行业上涨情况等。

另一方面,报告显示有半数企业以线下经营为主,那怎样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为线下经营活动赋能?个人认为,比如利用数字化工具引流获客,还有进行客户管理,能比较有效地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降本增效。再比如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有效响应,从库存管理、提升运营自动化水平等方面,减少对人力成本的依赖,对经营都非常重要。

总之,提高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水平和能力,应该是未来支持小微企业比较好的一个切入点。当然,小微企业自身体量比较小,能投入到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的资金有限,也不可能搭建完整的IT团队,具体困难很多。

到底该怎么做,我想到三个思路:

一是数字化并不等于必须线上经营,重点是把数字技术运用到经营和管理流程中,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几年,已经有少数行业探索出了成功模式。比如餐饮业的点餐软件,通过扫码点餐可以将客户的口味偏好、库存管理、原料采购,以及后续的客户营销,都纳入体系中。再比如财务管理软件,基于数字化将财务和公司业务结合,而且未来还有较大潜力。这些成功模式未来也可以扩大到更多行业。

二是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要进行分类考核。给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贷款,应该有不一样的考核指标,对坏账率也应该有不同的容错机制。监管部门可以牵头做一些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比如把社保、税务等公共部门的大数据,还有企业经营及个人信用状况有效结合来用,以有效降低风险。如果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高,也有助于改善大数据风控,在解决融资难题的同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是由政府为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专项支持。比如,由公共部门或者联合一些大科技平台提供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再比如,为数字化升级提供一些成本补贴和相关技术培训。政府也可以充分挖掘各行业能对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运营服务的企业,帮助提升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能力。

孔涛:张冉静秘书长如何看待最新的报告?

张冉静:我简要谈三点个人感受:

一是这个报告关注的群体对民生和社会稳定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所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也都有借鉴意义。基于日常接触到的小微经营者们,我感受到他们最大的困境是盈利能力太弱,因为大多数属于糊口型经营阶段,人力、物力都不足,也缺乏管理、制度、流程,甚至业务模式还有点混乱,更谈不上战略、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

二是疫情期间很多小微经营者的困境,是既缺钱、缺融资渠道,也缺人、缺供应链保障。他们很可能学历不高,但是学习能力还蛮强,要解决难题,他们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增强综合能力。

三是政府的普惠性政策中,税收政策的力度和效果都很明显,对小微经营者的帮助也最大。其次是可以申请减免国有房租,也是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另外,目前小微经营者的社保成本还很大,所以我想后续调研能否加入这方面的内容,包括他们的建议、感受、接受程度,也为政策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孔涛:晓波老师对这些感受和建议有什么回应?

张晓波:谢谢三位的点评。

加强数字化赋能确实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信息散落在各个角落,没有汇总起来。因此数字化赋能未来还有很大潜力,也很值得研究。调研中涉及了这方面的一些内容。比如我们设计的问卷中提到:小微经营者有没有使用下列电子化系统,包括线上缴费、销售、财务、线上办公、数字化存储等。结果发现,53%的受访者回答都没有,47%的比例回答至少引进一种电子化信息系统。下回答引进至少一项电子化信息系统的样本中,61%用到了线上缴费,但是用到销售、财务、员工管理等电子化系统的比例只有30%左右,线上办公只有23%,其他的就更低。将这些比例都乘以47%,可以得到所有接受采访样本的使用各种电子化系统的实际使用比例,还是非常低的,所以确实有很大提升空间。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赋能?糊口型的小微经营者本来就很忙,又缺钱,还面临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员工可能也招不来,还有可能上下游断供,经常在生存线上挣扎,再学新的东西精力也不够,所以很难主动学习。

考虑到小微经营者的这些现状,如果想帮助这个群体数字赋能的话,可能要从政策和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多下功夫。

调查也发现,大家确实认为在所有政策中减税最有效。社保成本也是这个群体关注度很高的问题,尤其是公司制的小微经营者,他们很难享受到国家的社保减免政策,所以压力确实存在。

孔涛:提升小微经营者的线上化和信息化能力似乎是公认的有效手段,但也是公认的难题,究竟该怎么突破?

李振华: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确实是一个难题,因为跟投入有关系,小微经营者很难靠自身的资本和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建议由专业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

去年疫情期间,支付宝提出推进服务业的数字化,这个领域的主体基本都是小微企业,推行过程中发现难度在于:

1、小微企业涉及行业众多,供给端的解决方案远比需求端的解决方案复杂。

2、缺乏足够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3、需求端的数字化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数字化并不一定能立即带来收入增长,甚至同时还需要长期投入。现实中小微企业受到非常强的财务约束,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小微企业数字化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带来新客户以及销售增长,这才是吸引他们投入的关键。

从产业角度来看,中国产业互联网比消费互联网发展进程要慢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过程其实就是产业互联网的进程,可能要十年到二十年时间才能完成,需要从局部的行业切入,每个行业要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还要实现商业的可持续性。

美国的产业互联网进展比国内要快一些,也涌现出来大量针对B端的服务入口,既能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数字化问题,也能提供垂直化的解决方案,还能带来新的客户和销售收入等等,已经成为获客的主要来源。这就是专门服务机构的价值。

我们也比较欣喜地看到,中国也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把注意力从消费互联网往产业互联网转移。包括蚂蚁、阿里、百度等众多互联网公司,都在这个领域内发力和投入,提供这样的解决方案。下一个重要战场就是供给端的数字化,或者叫产业互联网。

当然,过程中也需要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也包括鼓励性政策。

孔涛:最后请问晓波老师,小微经营是否也受到很多宏观政策、国际贸易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

张晓波:小微经营者确实感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但是他们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更敏感,比如最近原材料价格上涨,尤其原油、煤炭、铁矿、棉花价格上涨,他们的压力也主要来源于此。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会使得企业非常难备货计划生产。而且商家常常是买涨不买落。原材料价格上涨往往意味着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小微经营者有很大影响,但是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改变。

整理:王志勤 | 编辑:王贤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