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图解』第三章 精、神、气、血、津液

第三章  精、神、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神

[含义]

(一)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构成人体之精,叫做“生殖之精”。维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生殖之精来源于父母,是指繁衍人类、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也是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当男女两性之精相结合后,在母体内孕育构成身形,所以又叫先天之精。水谷之精是指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脾胃化生而成,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原料,所以又称后天之精。两精均贮藏于肾。

(二)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形象、神态、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气息、姿态和动作等。中医学认为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篇》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它与人的脏腑气血盛衰有关:凡神气充旺,一般反映脏精充足、机能协调;若脏精将竭、气机衰败,则神气涣散。故《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作用]

(一)精的作用有三:①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灵柩·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指出入的胚胎由父母的生殖之精所生成,其后脑、髓、骨、脉、筋、肉、皮毛等脏腑身形都在胚胎基础上孕育形成。②精是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出生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的维持有赖于母体精血的供养。胎儿出生后从出生至终身,全赖饮食的水谷精微和呼吸的自然清气,即所谓后天之精的不断供给和补充,才能够进行生长、发育和维持呼吸、循环、消化等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③人体发育到青春期,生殖之精成熟,并产生一种具有生殖功能叫“天癸”的精微物质(现代医学的性激素)。至此,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生殖之精为繁衍生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神的作用  有二:①形与神俱,中医学认为神是父母阴阳两精媾合形成胚胎之际,即已开始产生并不断发育的。人体出生之后,其脏腑、经络、身形必须得到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温养和补充才能进一步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完善,而神始终附于形,形神统一,即所谓的“形与神俱”。形和神都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观察一个人的形神状况,包括观察这个人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可以了解这个人的健康状况,判断其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以及正气内存情况。②观察病人眼神的变化是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好坏的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所注。如患者两眼有神,即使病情较重,因正气未伤,预后良好。在疾病过程中,一旦病人目光呆滞,两眼失神,多提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第二节  气、血

[含义]

(一)气含义有二:①体内流动着的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清气等。②泛指脏腑的机能,如五脏之气、心气、胃气等。根据来源分布、功能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真气等。

(二)血指血液。《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是由食物精微通过气化作用而生成的一种红色液体,它的生化之源在中焦的脾胃,循环流动于脉管内,能将机体需要的氧、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运送到身体各部,以奉养全身。

[生成与作用]

(一)气的生成与作用  分述如下:①元气,又称原气,根源于肾(含命门),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生化(隐含体内各内分泌所分泌的激素),有赖水谷精气的濡润滋养和补充。元气藏于肾叫肾气。元气以三焦为通路而运行至周身,具有激发、温煦、推动脏腑、经络、身形的功能,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呼吸、消化、循环的原动力。②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其合成在肺,而聚于胸中,其作用为推动肺的呼吸和心的搏动,并影响声音的强弱,是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③营气,是营运于脉中的水谷精气,来源于食物,由脾胃生化,出于中焦,具有生化血液和营养周身的功能。④卫气,也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所化生,与营气同源,但行于脉外。《灵枢·营卫生会》说:“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即现代医学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透出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内环境,其分布昼夜之间有所不同。《灵枢·大惑论》说:“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与现代医学微循环开闭完全一致:安静状态下,真毛细血管网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开放的只占全身循环血量5%左右,其开放区与关闭区也是交替的,轮换的。白天肌肉组织活动增加,真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循环血量大增。而夜间,骨骼肌毛细血管只有1%开放。此时内脏的消化吸收活动相对增强,血供相对增多。卫气作用三:a温养脏腑与肌腠皮肤,启闭汗孔调节体温;b卫气昼行于阳,使人体保持清醒,夜行于阴,使人体进入睡眠;c保卫肌表、抗御外邪作用,指血液中的粒细胞、单核细胞可透出血管壁,向炎症区域渗透,移动并具有吞噬能力。⑤真气,是由先天的元气和后天的营气及宗气结合而成。《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其生化合成、贮藏主要在脑髓和五脏,在人体无处不到,无处不有,中医所称之“阳气”、“阴气”、“正气”、“肺气”……均为真气在各不同部位的别称。

(二)血的生成与作用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自脾胃的水谷精微。血细胞的生成场所在骨髓、脾、淋巴结。血液通过脉管运行全身,《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即血液将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送到身体各部的组织细胞。血液的正常循行,是各内脏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不息,“肺朝百脉”循行周身的血脉,都要汇聚于肺,进行气体交换,“肝藏血”起调节血量和主疏泄(解毒)功能,“脾统血”具有固摄血液不外溢(血小板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因之,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将引起血行失常的病证。

    第三节  津    液

[含义、生成、输布与排泄]

津液在现代医学称体液,由水和溶质(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组成。无机盐和葡萄糖为晶体物质,蛋白质为胶体物质。因无机盐和蛋白质在水中能离解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又称电解质;葡萄糖在水中呈分子状态,被称为非电解质;体液是多种晶体、胶体或电解质液、非电解质液的混合体。体液是人体内除血液以外的一切液体及代谢物的总称,包括一切组织间液(占体重15%)、细胞内液(占体重40%)、血浆(占5%),以及唾液(每日分泌1000~1500ml)、胃液(1500~2500ml/日)、胰液(700~1500ml/日)、胆汁(500~1500ml/日)、小肠液(500~1500ml/日)、脑脊液(120~140ml)、关节腔液和汗、尿、泪、涕等。因体液含蛋白质和其他溶质多少不同,中医将清而稀的称津,主要指输布体表的汗、唾液、泪和存在于气血之中(血清)。浊而稠厚的叫液,专指关节液、脑脊液、消化液、尿液等。因均来源于饮食物通常合称为津液。

津液来源于食物和饮水,经食道入胃、小肠。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中医称水谷精微)和水、无机盐、维生素等,通过肠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个过程中医学称为“脾的运化。”食道是上焦,胃肠为中焦,全身主要的动静脉、胸导管,以及输尿管、结肠、直肠均位于中医的“三焦”。所以中医说:“津液以三焦为通道”。在三焦中升降循环,上输肺脉时呼出二氧化碳和水分称“肺气宣发”,经肺循环后入体循环称为“肺气肃降,通调水道”。清中之浊(代谢废料)由三焦水道下行,归于肾。浊中之清(指原尿中营养物质)经肾阳的蒸化(回吸收)后藏于膀胱,并形成尿液排出。运行于三焦的津液于孙脉渗入组织间隙,这部分津液称为卫气,是滋润、濡养组织、细胞的体内水库,现代医学称功能性细胞外液,具有蓄水和供水作用。通过以上各有关脏腑的作用,津液的输布可以外达皮毛内注脏腑,滋灌全身各组织器官,中医学称之“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全身的津液,由于神经一内分泌的正常调节,每日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平衡的,消化液每日分泌总量可达8000ml左右,但绝大多数在回肠末段和右半结肠重新回吸收,只有lOOml左右水由粪排出。汗液是汗腺的分泌物,其分泌由温性刺激或精神紧张所引起,前一种称温热性发汗,后一种称精神性发汗。正常人每天通过皮肤蒸发水分达600ml,这种蒸发失水比较恒定,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称非湿性发汗。中医学对汗比较重视,认为是由津液所化,津液与血液相互渗透,故称“汗为心液”,心阳虚则自汗,心阴虚则盗汗。总之,中医学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脏腑病变都可造成津液平衡失调:如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就会出现伤津、脱液。如输布障碍、水液停滞就会出现痰饮、水肿。同时,也会影响某些脏腑的功能,如水饮凌心则心悸、射肺则出现咳喘、津伤肺燥则咳、胃燥则渴、肠燥则便结等。

[津液的作用]

①津液是人体重要的组织成分  占人体总体重的60%,其中40%分布于细胞内。②人体从外界摄入的营养物质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通过细胞外液,再经有关器官排出体外。⑧参与体温调节、酸碱平衡调节及某些体液因素(激素)的转运。④起润滑(关节液、胸腔、心包腔液、泪、唾液)保护(脑脊液、体液免疫物质)功能。

第四节精、神、气、血、津液的关系

以人体血液为主题,来论述中医学精、气、血、津液与神的相互关系,可以发现其理论独特、严谨,且具有科学性。

血液是一种红色、混浊、带有一定腥味和粘滞性的液体,由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由90%~92%水和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各种内分泌激素、酶类以及代谢的废物)组成。由于血液在脉管内不停息的循环流动,其血细胞和血浆在功能上对身体起着运输生命需要的养料和带走废物;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负担机体防御保卫的功能。血浆中的水、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等有形成分均由机体摄取饮食物,经“胃的受纳”、“小肠的化物”、“脾的运化”进入血液的水谷精微,在血液中又称营气,均溶于水分之中,这种体液即津液。由此可见“血、精、气、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有时候是“一物多名”。如水谷精微的“精”指溶于津液的营气,而含于水的营养物质,在血中称血清,中医又称为津液。可见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生化的。

[精与血]

“血”中除上述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外,尚含有各种内分泌激素和各种酶类,从功能讲,是维持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属予藏于肾(命门)的先天之“精”。在血液中又称为“元气”,它的生成、补充有赖于后天之精的濡养。由此中医的“血者,水谷之精也”,“精者,血之所成”就很易理解了。

[气与血]

血浆中的营养成分称为营气,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氧气中医学称为清气,进入血液后一部分溶于血浆中,中医将这种血浆(含营气清气)称为宗气,认为它是推动呼吸活动和心脏搏动的动力,即“气行则血行”。红细胞等血细胞在血中有一定的生存期,如红细胞是100~120天;白细胞寿命2~4天;血小板寿命5~7天,在血中均保持一定的数量。血细胞衰老破坏后由骨髓制造释放新的血细胞,制造新的血细胞所需要的原料和能量(如氧、铁、钴、叶酸、蛋白质,及有关激素)等物质均由血液中的清气、宗气、营气所供给,中医学称为“气能生血”。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能游出血管内皮的间隙,负起吞噬细菌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功能。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与免疫球蛋白,直接杀死靶细胞和增强免疫,中医学称为“卫气”和“正气”。这些所谓的营气、宗气、卫气、正气,溶于血中,随血而流动。此所谓“血行气亦至”,“气由血化”。血液中的血小板是保持血管壁脆性、完整性的重要物质。血浆中尚含有各种凝血因子等都是止血、凝血、使血液运行于脉管中不溢脉外的物质,中医称“脾统血”、“气能摄血”。气血濡养脏腑,使脏腑功能正常(即脏腑之气)提供了保证,也称为“血能化气”或“气由血化”。

[气与津液]

上述营气、宗气、卫气、正气均源于水谷精气。脾胃气旺,运化水谷精气充足,津液也充足,此即“气旺生津”。上述“阳气”也均溶附于津液而温润全身,此即“津液化气”。

[血与津液]

血与津液皆属阴液,均源于水谷之气,在血液中,血清与津液实系一物,也可说是互相渗透转化,此即“滓血同源”,于毛细血管处渗出脉外生成组织液(卫气),于汗腺生成汗液,此即“血汗同源”,全身血液总量相当恒定(总量约5000ml或70~lOOml/kg),血浆容积为全血的50%~60%。这有赖于脾、胃、肺、肾、膀胱、三焦的功能正常和调控,当大汗、大吐、大泻引起“津亏”(血容量下降)时就会出现“气随液脱”(低血容量休克)的证候。

[精、气、血、津液与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气、血、津液是神产生和表现的物质基础。人体有精、血、气、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才有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物质基础与功能活动的辨证关系,是人的形体与精神辨证统一的关系。

(0)

相关推荐

  • 中医学:人体基本物质

    一,精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禀受于父母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精华物质. 2,精的生成与分类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 ...

  • 『中医精髓图解』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手  三  阴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 每一脏腑都 ...

  • 『中医精髓图解』第五章 四诊方法

    第五章  四诊方法     第一节    望  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神.色.形.态来了解一般情况,具有中医特色的是观察舌.通过舌诊来判断疾病性质.对3岁以下小儿常用望指纹辅助切诊. [望神] 观察病 ...

  • 『中医精髓图解』第六章 病因辨证

    第一节  六  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气.六气的反常变化如太过或急骤发生,抵抗力或适应性差的人就可致病,成为疾病发生的病因.中医文献称这种"不正之气谓之邪".所以又 ...

  • 『中医精髓图解』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第一节表证与里证八纲是中医辨证的八个基本纲领.<医学心悟>说"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四诊 ...

  • 『中医精髓图解』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概述 [简介]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观察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对基本概念.阴阳概念?源久远.<易传>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论断.把阴阳交 ...

  • 『中医精髓图解』第二章 脏腑学说

    第一节  五  脏 一.心 [形态结构] 中医学对心脏的形态.位置早有描述,如"心为牡脏,其色赤","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 ...

  • 『中医精髓图解』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心病辨证 一.虚    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1.主要证候:心气虚.心阳虚的共同主证是心慌,气促,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1)心气虚:兼见面色苍白,神 ...

  • 『中医偏方精品』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消化不良 消化是人体的重要功能之一.通过消化功能,使摄入的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同化过程,分解成可溶性的.不具有特异性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等,被肠道吸收,变成体内的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 ...

  • 『中医精髓图解』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八章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中医六大辨证之一,主要通过分析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辨证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气血津液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