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去的乡愁 ——吴垭石头村(三)
挥 不 去 的 乡 愁
——吴垭石头村(三)
石头村的留守老人
马秀华 摄影/文

老家是一个小山坳,很穷,从小记得的样子,今天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老人们说,清朝乾隆八年(1743),吴姓家族弟兄三人逃荒到这里,他们都是石匠,用老手艺打凿石头,砌房垒灶,繁衍生息,至今已有274年。
这里原本住着20多户人家,后来,条件不同,能迁下去住的都迁走了,有能力进城的在城里买了房子。现在留下来的有十多户。年轻人打工走了,老人们在家照护门户,帮媳妇们看看孩子,除此,他们一个个不甘人老,拾个柴,放个养,喂喂牛,在坡上散养几只鸡子,生活倒是很充实的。

蛋蛋儿,有啥不高兴的,给爷爷说说?

爷爷一边照看孙子,一边干活。累了,就坐下来,卷上一支“纸”烟,解解乏。

老队长四哥一个人做在门墩上,不时地大口大口吸烟。

三哥抽袋烟,准备下地干活去。

村东头的一家三代人。

瞧这又是一家三代。老太太好像也在抽着烟。

老人家在拣种子。

勤劳朴实的石头村人。每天放羊、种地、劳作不停。

老人家喂了几头牛,冬天,没有青草,每天从这个屋往牛屋背草,就需要几个来回。

用了几代人的耕犁,至今仍舍不得丢下。

好,老人在前,孩子们跟后,下地去喽!

石头村过去吃水很难,都是挑子从村外担水用。

老人们有时也集中在一起聊聊天儿。

老队长四哥家养的羊群最大,每天到山上放牛、放羊的活儿都是四嫂干的。

老人叫姜玉凤,2015年她91岁,她19岁嫁到石头村,生下三个儿子和一个闺女,1974年,大儿子病故,留下1岁的儿子跟随着奶奶爷爷。二儿子40岁时病故。紧接着她丈夫在刚过花甲后也突然去世。三儿子20岁时胃穿孔去世。闺女最小,3年前患白血病也去世。一家人到头来只剩下姜玉凤一人。虽然当地政府给予她低保和救济,但毕竟上了年纪,又单身生活,仍十分困难。

姜玉凤住着两间石头房,中间没有界墙,外间放柴火和养鸡用,里间前面是灶台,靠后墙就是她的睡床。

她目前还能自食其力,平时很少得病。

姜玉凤老人很乐观,旅游人让她站做模特拍照,她很乐意。

说到这里,再赘述石头村中的另一家人,就是上图中石头巷子的最深处的主人吴新照。

2008年拍下的这幅照片,画面中的女主人公叫李春玲,吴新照的妻子。

2013年8月,李春玲患上了不明症状的疾病,连续3次住院,直到2014年2月经南阳市中心医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骨质钙化),浑身麻木,满身神经性火辣辣地疼痛。更严重的是全身骨骼强硬、关节不会弯曲,跟植物人一样,不会翻身、起坐,不能大小便。几年打工的积蓄瞬间乌有,还欠下了3万多元。
继续治疗,不但效果不佳,而且需要数十万元的费用。无奈,就静躺家中。
图中中间下部的是导尿袋。

87岁的婆婆,本该儿媳妇孝顺伺候,这个时候,婆婆反倒担负起了协助儿子伺候儿媳的重担!已经3年半时间了,婆婆和丈夫不离不弃,照护着始终摊在床上的李春玲。

今天我再次过去采访,婆婆已是虚90了,明显行动迟缓。他还有一个大儿子在别的村,我问他,您为啥不跟着老大过呢?她说,“这一摊子在这儿扔着,俺享不了那个福!”说着,老人家眼眶红了……
伟大的母亲,石头村人!
或许这就是石头村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