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诗(十一)

(0)

相关推荐

  • 写诗的原理十四(怎样认识主观主义)

    十四.怎样认识主观主义 写诗.论诗和谈欣赏,单就能力方面讲,或可有擅长不擅长的不同,所谓"术有专攻",若就以擅长不擅长来给客观对象定印象标签,便是不合理,反过来则一定证明出的是,在 ...

  • 写诗的原理二十五(怎样观察内涵)

    二十五.怎样观察内涵 对写诗的人,各种意识,尤其在认识.情感.态度上,如果达不到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提炼能力,就证明还逃不出你说我说大家说,古说今说花说柳说,又人人听着没意思的情形,就证明完全还不懂抓规律 ...

  • 浅谈诗歌(十)

    浅谈诗歌(十) 文/杨金堂 十.结束语 关于写诗,我们说了很多,那么究竟什么是现代诗呢?我认为:现代诗要求诗人以饱满激情的想象创作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不讲究格律平仄,诗的分段建 ...

  • 写诗十讲之四:诗意和诗艺

    我们写诗,首先得有"诗意". "诗意"也叫"诗情",就是"诗情画意"那个"诗情",有时,也叫&quo ...

  • 左氏春秋丨写作的偏见1~20

    写作的偏见 左氏春秋:写作的偏见 1我从来都不认为,任何写作都是无意义的.我尊重任何能写东西的人,包括杂文,散文诗和截句等等写作.人人都有写作的权利,只要他们能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与写下去的动力.写着玩 ...

  • 和诗歌有关的

    <请和我谈谈诗歌><一首诗歌的产生><诗歌的样子>,你是在"用诗来思考诗".能否给起我们解说一下,这几首诗是怎样写出的?为什么要写这几首诗?顺便 ...

  • 写诗的原理二十四(怎样感受内涵)

    认识是内涵的第一要务,只要认识到位,则什么都能跟得上,凡跟得上的东西,反过来就成了认识的保证.说到底,任何能启发认识,并能保证认识的东西,都是内涵. 例如,情感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情感,既以认识 ...

  • 2021年春季刊(总13期)《奉天:诗歌长廊》 作 者 :赤心木 诗十一首

      文/赤心木(河南)   老家的灶台 回到久违的祖屋似回到上个世纪 风箱又吱吱呀呀响起 火苗与灶台热烈的亲吻 铁锅絮絮叨叨讲述久远的故事 木柴,土灶,铁锅 以及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与我一起拣拾早已 ...

  • 人生杂感作诗(之十一)

    作者/张鲁丹 一 末路难免遇悲凉, 冷饭薄酒伴残阳. 相思只能寄孤月, 却又不知在何方. 二 屈指日沉近西山, 有幸已过古稀年. 笑说研究"撤退路", 免得后人办事烦. 三 握手相 ...

  • 从李商隐的《无题诗》谈起,如何在作诗的时候运用比、兴的手法

    前言:什么是比兴? 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有个非常大的弊病------释义模糊且笼统.比如古书中对"比"."兴"的阐述就非常模糊: <文心雕龙>是这么解释 ...

  • 小学生作诗《秋游》火了,内容充满戏剧效果,老师:实在没法教

    歌德曾经说过: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表现出的思想的力量!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的国家更是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中国的语言表达也是有着十足的魅力,就像是诗歌的 ...

  • 南宋四大诗人,除了陆游,他作诗20000余首,这一神童5岁就能写诗

    唐诗宋词,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朝是诗的时代,宋朝是词的时代,这两个时代是诗词最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但是这并不是说宋代人就没有诗人,唐代人就没有词人,相反还有许多佼佼者,来看看 ...

  • 高二适 草书自作诗七绝二首 立轴

    東海書畫2019-10-12 03:16:00 释文 新诗敢寄何无忌,酷似其舅妙有辞.当日 桓公称两合,我生生事薄牢之. 家鸡野鹜谁当 誉,征西子弟小儿渠.虽说右军为后辈,我无都下与人书. 说明 此拍 ...

  • 贾宝玉作诗犯难,宝钗、黛玉帮忙作弊,都是才女,但品性相差悬殊

    贾元春加封贤德妃后,皇帝为彰显自己的仁孝之心,恩准其省亲.经过一番忙活,极尽奢华的大观园落成,元妃也隆重登场,荣国府内气派非凡,贾家的权势也达到顶峰.元妃省亲时,还特意安排了一场题咏,让宝玉和众姊妹为 ...

  • 启功题跋《溥儒自作诗卷》,晋韵浓郁

    启功 此帖为启功先生为<溥儒草书自作诗卷>所作长跋,不仅叙述详而多珍闻,书法也同样妙不可言. 此跋虽启功笔法,但更显工稳,晋韵浓郁,比如首字"右",若单独看甚至看不出是 ...

  • 唐朝女诗人鱼玄机:7岁能作诗,11岁爱上44岁温庭筠,26岁被腰斩

    如同鲜花着锦一般瑰丽浓艳的盛唐,一直都给人以流光溢彩般的绮丽印象.在经历了隋末各地此起彼伏.风起云涌的起义斗争后,大唐在英明君主的统领下进入了一段政通人和.物庶民丰的安定时期. 在如此理想的社会现实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