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牛庄城满文石匾额及后金天命云板

作者 王立伟(鞍山市博物馆)

牛庄镇坐落于辽宁省的南部,隶属于海城市,地处海城西20公里处,背靠太子河、东临海城、北依鞍山市、西接盘锦市、南与营口接壤。牛庄城位于今海城市牛庄镇内镇政府西南10米处,牛庄城始建于明初,当时为土城,是辽东边墙的一处驿站。在清代以前,牛庄城是内陆商品进出东北地区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和著名港口。

最早对牛庄城加以明确记载的清代地方志书是康熙年间董秉忠所修《盛京通志》( 康熙二十三年) ,此志中说: 牛庄城在海城“城西四十里,明置驿于此。今设城守,其城周围二里九十三步,门三,东曰德盛,西曰外攘、北曰福胜。天命八年重建。”乾隆初年王河修《盛京通志》( 乾隆元年) 直接引用康熙本: “海城县牛庄城,明置驿于此,城周围二里九十三步,门三,东曰德盛,西曰外攘,北曰福胜,本朝天命八年重建。”后来,阿桂修《钦定盛京通志》( 乾隆四十四年) 、吕耀曾修《盛京通志》( 咸丰二年) 、管凤龢修《海城县志》( 宣统元年) 、廷瑞修《海城县志》( 1924 年) 、翟文选修《奉天通志》( 1934 年) 、常守陈修《海城县志》( 1936 年) ,都沿用董秉忠《盛京通志》的说法。《满文老档·清太祖八年·七月二十三日》记载,“立山、满都赖、乌纳哈赖、索肯、叶古德、察啥喇、拜楚喀等到赴海州、牛庄修建城垣”。这条记载与《盛京通志》等史籍的记载相吻合,是这次修城确切的开始时间。虽然后金的军队已经在辽西地区站稳了脚跟,但辽东地区仍不断受了明军小股部队的袭扰,所以无暇做大规模的扩建,只是在明代故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修城所需要的砖石都是就近扒取自周围的城、堡和墩台。工程进行得紧张而短暂,到了当年的十月份,基本上已经竣工了。后金的八旗官兵修城的同时,也在城内建立了署衙、兵营和校场、以及粮仓和寺庙。原住的汉民被迫迁往城外,城里则住满了新迁来的八旗官兵和他们的家属。牛庄城东门德盛门、西门外攘门和北门福胜门则是沿袭稍早完工的辽阳东京城的。这三个门名均出现在辽阳东京城八个门名中,因为当时的辽阳东京城已经是后金政权的都城了。不仅是门名,牛庄城在形制上也是遵循仿照辽阳东京城。比如都用满汉两种文字里外对称的门额,因为旗人居住在城里,城门上内墙镶嵌的是满文的门额,汉民多居住在城外,所以外墙安放的是汉字的门额。这种形式最后还被沿用到了此后在沈阳新修的都城——盛京城。

原牛庄城西门门楼上有“外攘门”汉文石额,右下小字“大金天命癸亥年十月吉旦立”。 此方石门额1949年前尚在,现已遗失无存。牛庄城东门满文石门额现陈列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刻石馆里。它是牛庄城在后金天命八年(1623)重修时的遗物,也是后金史上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从1994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建立刻石馆开始,就一直在那里展出。石刻馆的说明牌上写着:“海州牛庄城老满文德胜门门额”。该门额长64.5厘米,宽127.5 厘米。门额正面横刻老满文(亦称无圈点满文)大字四个,左右侧各竖刻有满文小字一行,四边凿有凸起的边框,中间上方雕有一个透孔,是钩挂并固定门额的钉孔。门额为石质,呈深绿色。

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1599年),额尔德尼、噶盖二人,遵照努尔哈赤的旨意,根据女真民族语言的特点,仿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老满文(亦称无圈点满文)。但在推广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字母数量少、清浊辅音不分、上下字无别、语法不规范、字型不统一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不成熟的民族文字。所以三十多年后,达海奉皇太极之命进一步完善了满文,这就是新满文(有圈点满文)。老满文仅在后金初创的战乱中使用了30多年,那个时候女真人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识字的人不多,所以遗留下的文献和文物非常稀少,每件都显得异常珍贵。这块牛庄城满文石门额,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还镶嵌在城墙上的时候就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被摹拓下来。拓片的照片在中外学者们之间流传, 它对于研究清初的语言、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学者沃尔特·福克斯通过日本人山下泰藏得到老满文德盛门门额的拓片照片,最早对此进行了释读和翻译,并将照片和研究结果发表在1936年出版的专著《满洲语文录》中。195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鲍育、张玉全两位先生将中间的四个满文大字译为“崇德门”或“崇正门”,左方小字译为“金国天命庚音汗”,右方小字译为“癸亥年十月建”。而东北史泰斗金毓黻先生则把两行小字合译为“大金天命癸亥年十月吉日立”。这是国内到现在为止,最合情理也是最具权威的解读。上世纪九十年代,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嘉禄先生重新对这老满文门额进行了考译,他将大字的第一字译为“尊崇”,第二字和第三字译为“德盛或崇盛”,第四字译为“门”字。这一结论同历史文献的记载相吻合。因为这时的老满文小字损坏更为严重,并未得到关先生的译解。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后,仿照明军在两军防线上使用云板报警。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八旗军攻入辽沈地区后,曾在辽南的石城、牛庄城、沙井等地,利用汉人工匠进行冶铁和铸造报警用的和宫廷内传讯使用的云板,于天命八年前后在牛庄城大量铸造。由于云板在后金时期是重要的实战用器物,分置于八旗驻防军的各地台堡之内。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初四凌晨,明军偷袭后金,被后金兵发现,立即敲响云板报警。云板警报从一个墩台传送到另一个墩台,最终传送到新宾的赫图阿拉。努尔哈赤闻听云板报警后,立即率兵出击。后来,为避免滥用云板,努尔哈赤作出规定:若在白天看到敌人有一二百,就举一大旗、放一炮、打一次云板;如有一二千敌兵,举两个大旗、放两炮、适当快打云板;如在夜里有万余敌兵,要举起所有大旗、连续放炮、不停地打云板。由于云板为生铁所铸,不易长久保存,因此至今能够完好传世的云板极为稀少。牛庄云板铸于后金天命八年(明天启三年1623年),材质为铁质,铸制。高55厘米,宽44厘米,厚1.5厘米。因上下而对成两云朵型,故称云板。其作用类似钟锣,经打击而发出宏亮的声音。上部有一个透孔用来系绳悬挂。云板首、尾均呈云朵形状,板身为长方形,正面阴铸楷书铭文“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十一字,左侧一行五字为双勾阴文,右侧及下部一行六字为凸起阳文。板身正面上下另铸有凸起花卉纹,背面铸有凸起菊叶纹。在打击点的底部为海水纹,清代这块云版被放在牛庄巡检衙门(又称巡检司衙门,是清代在牛庄设立的管理汉民的行政机构,民国时称县佐公署。当时还有管理旗民的防守尉衙门,巡检司衙门旧址原在牛庄城内,后迁到今天的牛庄北关小学道东,原铸造厂北)用作大堂堂点。民国十一年冬裁撤县佐公署之后把它送到海城他山公园保管。民国十三年《海城县志》和伪满康德四年《海城县志》对此均有记载,当时称它为“古点”。 1955年,该云板被沈阳故宫工作人员发现,被征集入藏沈阳故宫。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牛庄城铸造的云板、牛庄城满文石门额都出自“大金天命癸亥年”,也就是努尔哈赤天命八年( 1623年) 。现今保留下来的前清文物有“大金”字样者极其罕有,故沈阳故宫博物院保存的这两件文物是研究后金历史最重要的珍贵实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