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美石欣赏续篇——议论和探讨

(1)一位藏家指出以下几件不是天然的:







(2)还有一则留言指出文中“有些是染色绿泥石,非常像田黄石肉眼是无法辩清。只能在地矿中鉴测了。”为此,笔者在网上找到一篇介绍台北故宫藏品的文章,将原文的部分段落文字和图片照录如下供参考:
鸳锦云章循连环印是一套印章的统称,跟前面提到的田黄三链章一样,都是乾隆非常喜欢的印章,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整套印一共有9枚,每枚印章底部都很有意思,篆刻的虽然都是“循环连”3个字,但这3个字是呈井字排列,不同的章不仅用的字体不同,排列的顺序也不同,从而形成了27种不同的语句。

印章的顶端雕刻成各种瑞兽的模样,有狮子,有辟邪……而在印章的侧面,每枚印章都刻着不同的内容,比如第一枚印章上,就刻着“初读。御制回文,三言三句,读之得九体”、“玉筋篆,唐李阳冰作此体,至今用之印章”的字样。

△“初读”
而第二枚则刻着“循连环,二读。连环循环循连循连环。奇字,前汉甄丰定古文六体,此其一也”,依次从“初读”、“二读”到“九读”。
如果该文插图的确是台北故宫的藏品,就可以作为天然石的参照物了。那么,染色绿泥石是什么样的呢?也找到一篇网络文章,也将其部分段落文字和照片照录如下仅供参考:
目前,比较常见的造假田黄通常有几类:用石头染色造假、用树脂造假、用颜色相近石头冒充。其中,用绿泥石染色冒充田黄石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绿泥石质地松软,染成黄色后,从外观上看,与真田黄颇为相似,一般消费者根本无法凭肉眼分辨。由于其密度比较低,分子之间的缝隙较大,故而颜色容易浸进去,具有较大迷惑性。

常见的绿泥石仿制田黄印章
用绿泥石染色制成的“田黄”,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随形印章,不带任何雕饰,外表有深色蜡状物,模仿包浆;另一种是钮章,通常雕工粗糙,并且有意处理成稍有破损或是刻痕里面较脏来模仿包浆或岁月痕迹。有些还会有印文雕刻,并刻上边款,模仿老印章出售。我们平时在博物馆里见到的真正田黄雕工都很精细,真正的田黄自古以来都是很珍贵的,雕刻当然也不会找差的工匠。所以,碰到雕工极差的机器工“田黄”,就一定是仿冒的。
如何鉴别绿泥石染色“田黄石”?
首先观察其纹路。真正的田黄会有萝卜纹或是形成时产生的流向纹路,而绿泥石染色而成的肉眼则看不出来纹路。

绿泥石仿制田黄,指甲划可见明显划痕
其次试探其硬度。鉴别时可以用指甲划一下,因为绿泥石的硬度较低,用指甲划会出现一些粉状物质,而真正的田黄用指甲划是划不出痕迹的。
另外,田黄的价格相当高,如果卖家几十块钱或是几百块钱就要出售,那可就要斟酌斟酌了。
常见田黄造假种类:
●用寿山石染色。通常用质地较为不错的寿山石,经过染色后手感、刀感都较好,不易分辨。但是这种染色一般只会在表面,如果我们见到一方田黄颜色呈从外到里渗透状,就要当心了。
●用树脂造假。这种造假的田黄通常看起来十分匀称通透,有些甚至做上去“乌鸦皮”浅雕。这种造假田黄通常较轻,并且质地过于均匀,而这样的田黄几乎是不可能的。
●用其他黄颜色石头冒充。有些卖家会拿四大名石里的其他知名黄颜色品种,如连江黄、水淡黄、鹿目、昌化黄石、寿山溪蛋石、巴林黄冻等来充当田黄出售。这些石头本身质地较好,但是如果当做田黄出售,价格相对其本身价值则要高出许多。
●小块拼凑雕刻。由于田黄大块最为难得,许多商家就在块头上面下功夫。通常用一两块或多块来拼合后进行雕刻,将粘合处做雕刻处理,这样做成的田黄迷惑性较大,需用强光手电筒仔细观察裂隙才能辨别。
●绿泥石染色造假。这种造假较为常见,绿泥石便于染色,而且成本很低。这种造假也是最为常见的手段。
再附上找到的3件据说是绿泥石的图片,如下:



下面再附上几件寿山石的图片,应该是天然的没有染色处理过,但不敢断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类对事物做理性的判断需要4个层次,即,事实判断、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本文仅仅局限与事实判断的基础层面,即我们日常接触的藏品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非天然的、哪些是艺术品、那些是工艺品,希望善良的收藏者能多一些识别信息资料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而已。所以,欢迎有实践经验的藏家对《收藏殿堂 | 美石欣赏》《收藏殿堂 | 清代初期篆刻家林皋大师治印欣赏》《收藏殿堂 | 清代田黄方章欣赏》3篇随笔中的图片提出质疑,但要把质疑说得清楚具体,把你的学识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利他亦利己,积功累德!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