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基本格式

对联又名春联、楹联。是一种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结构相同的文体。其广泛用于纸书、木刻、石刻等,粘贴雕刻在显要的位置,简明易懂地表达了思想或介绍了事物的始末与走向。

第1节、 常用对联的平仄基础格式

这里我们主要列出最常用的五言对联和七言对联的格式

1、 五言对联的两种正格式

1、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 七言对联的两种正格式(就是在五言对联的每句前加两个与原句平仄相反的字)

1、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观察有两个特点。

1、 每联的上下两句相对应的位置的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2、 每联的上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关于平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相同于格律诗平仄的推导方法,以前我在《如何推出格律诗16种基本格式,记住16种变格式,解除死记硬背之苦》一文中讲过。

第2节、 五言、七言对联的平仄格式的变化

在第一节里说的对联的正格式也是格律诗里的对仗格式,要求相对于对联比较严格。

现实中,对联相对于格律诗里的对仗略为宽泛一些,对联在非正格式情况下,奇数位置的字的平仄要求并不很严格(上下句最后一个字不能改变)。

偶数位置上的平仄不可以改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对联的结构是二二一,例如:“绿水_青山_翠”。偶数位置的词的后一个字都在词的节奏点上。

当然,也有二一二结构的句式,例如:“微风_吹_弱树“的结构就是“二一二(二三)”。

为什么要说句子的结构呢?因为有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不够严谨,应该说词的节奏点“应该分明”(因为节奏点不一定都在偶数位置上)。我感觉这一提法也是有道理的。

五言的第三个字和七言的第五个字也要视句型决定改变与否,因为有可能出现三连尾。还有人讲,三连尾要放宽,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理由是特定词组的要求,如地名祁连山,俄罗斯等将会永远被排除楹联之外;又有人说,三连尾在对联里是不允许的(句子的后三个字同为平声字或同为仄声字就称之为三连尾)。

例如: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式,你若把第五个位置的平仄该变后,就会形成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就造成了三连尾的句式出现了,这是不允许的。我认为,即使放宽要求也要有个度。三连尾在读咏时没有了顿挫感。

五言对联整句中不可出现“孤平”或“孤仄“,七言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偶数位置平仄不可改变。

例如:“仄仄平平仄“这个上句中的第三个字改为“仄”声字,

就会形成:仄仄仄平仄。你若意境要求必须改,就应该补救一下(格律诗里提到的拗救方法),那就是同时把第一个字改为“平”声字即:平仄仄平仄。即使两个一起改,看着就有点乱。所以,五言句的第三个字和七言句的第五个字最好不要动。我的观点是,只有第一个字随意为好,越是接近正格式越好些。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看法。

另外,非正格式情况下,上下两句的奇数位置的字不一定要求平仄相反(上下句最后一个字平仄必须相反,即上句是仄,下句是平)。这些就是相对于格律诗对仗的宽泛之处。

以上所言的放宽程度,业内的大师们的说法也都不相同。就是说,放宽的尺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像格律诗的变格式那样,最起码有个平仄表格。

因此,我们在拟写对联时,最好还是采用正格式。尤其是公之于众,贴刻在显要位置上的;或者你在邀对时,最好还是要用正格式,以便对句人的对句构思。

第3节、 对联的“韵”

关于对联讲究“韵”这一概念,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因为我还没有看到关于这一概念的提法,或许也是我没有看到有人已经论述过了。以下谈的是否正确,望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这一提法的思维来自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因为格律诗里最忌讳的八大韵(有人说十二忌)中有“撞韵”和“挤韵”一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两个名词。

1、 撞韵:“撞韵”就是在格律诗里,不该押韵的白脚字位置上用了该诗同韵部的仄声字。

例如:青山绿水白云绘;

翠柳微风紫燕飞。

这个联从“平仄“角度去看没有问题。

但是,这个对联上下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在同一个韵部“五微”里的字,“绘”是“五微”里的“仄“声字,“飞”是“五微“里的“平“声字。(我们这里整篇所言都是以“中华新韵”为标准。汉语拼音一二声的字为平声字,三四声的字为仄声字。)

因为格律诗最后是讲究朗咏的,同韵部的两个尾字就会弱化了朗诵的效果。

而对联与格律诗又属于同宗文体,因此说,对联也是要讲究“韵”的。我认为,对联也不可以“撞韵”。

2、 挤韵:挤韵就是在格律诗里,押韵的那一句里不能出现与韵脚字是同一韵部的字。

有人说不能用同韵母的字,我觉得不够严谨。因为《中华新韵》里一个韵部里有相邻的韵母的字,我认为还是以韵部为单位要严谨一些。

例如:《中华新韵》“十一庚“里就有“同tong”、“丁ding”、“橫heng”,显然这三个字不是同韵母,而是邻近韵母。

例如:青山绿水白云绕;

翠柳红梅紫燕飞。

在这个下句里的“翠”、“梅”、“飞”就构成了“挤韵“,包括上句里的“水”字,用句流行语说,就是“撞衫“了。他们同为《中华新韵》里的“五微”一个韵部里的字,只不过有的是“平“声字,有的是“仄“声字(这种“挤韵“事情,我在写对联时也时常出现)。

“挤韵“同样也是弱化了朗咏的效果,因此也要避之。最好是上下句里都避开。

3、 重字:就是在一幅联里尽可能地不要出现重复字(叠字联除外),格律诗对此也是

这样要求的。严格地讲,“重字“也属于“挤韵“范畴内的问题,但比“挤韵”更加严重。

第四节、结束语

以上谈了一些关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有不当之处还望友们多多指正。

对联也好,格律诗也罢,“平仄“韵律都好掌握。要想写好,关键还是在于“立意”,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出最美好的意境,才是难点所在。

有人看重意境,重视结果;有人关切格律,注重过程。在我看别人的对联时,我觉得都没错。谢谢你的阅读!

有关对联的其他要求,比如词对、结构、合掌等等,本条文不再叙述。在此恳请您:多提宝贵意见;保持联系,共同加油吧!

(0)

相关推荐

  • 诗词平仄在线检测

    诗词平仄在线检测

  • 格律诗写作(连载7)律诗的标准格式

    格律诗写作(连载7)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七.五言律诗的标准律格式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前面已经讲过了,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基本句式,这四个基本句式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五言绝句押仄声韵时,平仄如何排列?

    五言绝句如果押仄声韵,其实对平仄关系的处理还是一样的. 平仄关系的三要素是什么?相替.相对.相粘. 我们先通过相替得出五言诗歌中的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注意这个律 ...

  • 对联初学者必看――浅谈对联之平仄规则

    在网络上有很多朋友喜欢玩对联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对联不讲究平仄问题,这是一个对联的基本问题,好多对联爱好者并不清楚对联的一些基本规则,所以我今天就平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能给大 ...

  • 对联初学者必看||浅谈对联之平仄规则

    在网络上有很多朋友喜欢玩对联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对联不讲究平仄问题,这是一个对联的基本问题,好多对联爱好者并不清楚对联的一些基本规则,所以我今天就平仄问题总结了一下,希望能给大 ...

  • 对联对平仄、音调有什么要求?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 ...

  • 对联古韵平仄查询《平水韵》表(带拼音)

    对联古音平仄查询<平水韵>(1) 下接(2) [平○上平 一东(dōnɡ)]东(dōnɡ) 同(tónɡ) 铜(tónɡ) 桐(tónɡ) 筒(tǒnɡ) 童(tónɡ) 僮(tónɡ) ...

  • 【邓登武说联】对联的平仄

    对 联 的 平 仄 邓登武  一.  巧断4声,智判平仄 用四川话(川话符合平水韵)读妈.麻.马.骂,然后用此法推读其它字.   音象妈.麻的是平声,用"一"符号表示:    音象 ...

  • 对联的特点与格式

    转:琴逸的博客 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对联与格律诗有着极其相近的特征,那就是都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对联与格律诗相比,其实质是相同 ...

  • 对联的平仄学习

     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  不懂平仄,   ...

  • 对联的平仄

    一.汉字的平仄 汉字大多一字一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悦耳.抑扬顿挫的美感. 以现代汉语为例,汉字的四声分别为: 第一声,(阴平,"一'); 如:衣(yī) ; 第二声 ...

  • 【对联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也就明白了对联中平仄的要求是什么了. 平仄的要求篇一: 平仄相对 音韵谐调 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