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浅忌言深,越是隐秘之事,用人之前越要反复考验!

《资治通鉴》第28卷,汉纪二十

 汉元帝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四七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望之、堪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会稽郑朋陰欲附望之,上书言车骑将军高遣客为奸利郡国,及言许、史弟子罪过。章视周堪,堪白:“令朋待诏金马门。”朋奏记望之曰:“今将军规抚,云若管、晏而休,遂行日昃,至周、召乃留乎?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没齿而已矣。如将军兴周、召之遗业,亲日昊之兼听,则下走其庶几愿竭区区奉万分之一!”望之始见朋,接待以意;后知其倾邪,绝不与通。朋,楚士,怨恨,更求入许、史,推所言许、史事,曰:“皆周堪、刘更生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于是侍中许章白见朋。朋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待诏华龙行污秽,欲入堪等,堪等不纳,亦与朋相结。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

译萧望之、周堪多次向元帝推荐著名学者和秀才,作为谏官人选。会稽郡郑朋试图投靠萧望之,于是上书元帝,揭发车骑将军史高派遣门客到各地营私,以及许、史两大家族子弟的罪恶。元命把这份奏拿章给周堪过目,周堪建议说:『命令郑朋在金马门等待召见。』郑朋遂上一份签呈给萧望之,说:『现在将军为国家谋划法制,只不过当个管仲、晏婴,便心满意足?还是忙得过了中午才吃饭,直追周公、召公的勋业才停止?如果目标不过是当管仲、晏婴,那么我马上将回到故乡延陵,去看守祖先的坟墓,以终天年。如果在于复兴周公、召公留下的事业,那么我也许愿意竭尽小小的力量,奉献给你!』萧望之开始接见郑朋,推心置腹相待。可是不久就看出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邪恶之徒,与他断绝了往来。郑朋是楚地土人,由失望而怨恨,于是就改而投靠许嘉、史高。对他过去所做的事解释说:『那都是周堪、刘更生教唆我干的,我远在函谷关以东,怎么知道朝廷里的事?』侍中许章,于是奏请元帝亲自召见郑朋。在跟元帝对话后,郑朋出了皇宫,宣称:『我向圣上检举萧望之有五项小过,一项大罪。』待诏华龙,品行恶劣,也想加入周堪等人组成的派系,周堪等不肯接纳。华龙就与郑朋勾结在一起。

【解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分左中右,而人因为自身属性、标签等因素,会自然的形成一个具有某种共性的标签的圈子或者说派系。

至于这些圈子派系有什么用,比如共同利益、共同敌人、互保周全等等。

有人说要去融入圈子,其目的就是利用圈子来为自己提供某些便利。

但是,圈子并不是你想进就能进的,更不说你进来了就能获得认可的。

1.从郑朋和华龙角度来看

此时萧望之和石显史高的斗争已经开始,萧望之落了下风,刘更生被踢出中朝去当了宗正。

为了扭转局势,萧望之迫切需要有更多的自己人。

望之、堪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

萧望之推荐这些人,多是名儒、茂才,这是因为萧望之个人属性和偏好决定的。

其实很多人领导在用人的时候都会有这个现象,虽然也会考虑才干、道德,但是在这两项因素基本差不多的时候,会倾向使用存在自身偏好之人,更有甚者,干脆就是用有自己偏好的。

这事情,对于被推荐者而言,他们需要萧望之的推荐来进入仕途。

而对萧望之而言,他也需要扩充队伍来对抗石显和史高。

既然萧望之会推荐人,那么在有些人就会想利用萧望之会推荐的行为来谋上位。

郑朋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他的投靠方式,并不直接找萧望之推荐自己,而是直接上书弹劾史高。

这个颇有赌的成分,如果萧望之不搭理他,郑朋将不得不面对史高等一众外戚的围攻。

也是这一点,让萧望之、周堪等人觉得,郑朋是正直之人,于是将其纳入圈子。

只不过,郑朋客观上是弹劾了史高,但是主观上他并不是真的为了弹劾,而是想通过弹劾来引起萧望之等的注意。

而这个举动其实就是郑朋在刻意营造和萧望之等人的共同属性,即我和你们一样也看不惯外戚。

引起了萧望之注意的郑朋,一封马屁信,把这萧望之这个大儒捧到了周公、晏婴、管仲、召公的地位。

望之始见朋,接待以意;

萧望之很高兴,推心置腹。

只不过,“伪装者”郑朋进了萧望之的圈子,该是什么样的人迟早也会露馅。

后知其倾邪,绝不与通。

为什么萧望之要断绝和郑朋的关系,这是放在萧望之的角度来说。

而在郑朋看来,自己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弹劾史高,萧望之最后不用,反而还踢出圈子,毫无疑问就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

朋,楚士,怨恨

郑朋被萧望之排挤出圈子,在外界看来,尤其是史高等外戚,郑朋现在不是萧望之的人,萧望之不会保他,那么以前他弹劾那件事该是时候报复了。

彼时朝中无非就是萧望之、石显史高、中立以及一下其他小圈子,前两者是大头。

一个不保郑朋,另一个要搞郑朋,他要想活命做人玩低调是不行的,中立派系更是靠不住,哪怕就是辞官回乡也不行。

不得已只有再投靠史高这边,玩一出死中求生!

更求入许、史,推所言许、史事,曰:“皆周堪、刘更生教我;我关东人,何以知此!”

郑朋对于史高等人而言,关键问题在于取信。

之前郑朋弹劾史高,现在又来投靠,史高他能信吗?

郑朋自有一番说辞,这里不是重点。重点是,史高居然相信了。

从这一点来看,史高这些人是比较实际的功利主义,对于用人不太讲究,能用就行。

而郑朋如此反复,的确是小人一枚,但是能用啊,他既然能够为了求上进而弹劾史高,自然也能为了保命而反咬萧望之。

况且,之前萧望之曾经对郑朋推心置腹,其中自然少不了吐露心声、泄露机密,这个就是史高等人可以拿来用的。

所以说,这个时候郑朋以前弹劾过史高已经不重要,而郑朋去萧望之那里转了一圈被赶出来,本质上可以看做是史高派遣打入萧望之内部的卧底,只不过最后暴露了。

2.关于萧望之

再来说说为什么萧望之不用郑朋,并断绝其关系。

这东西要分好几个方面。

第一,还是之前说的共性问题。

郑朋会伪装,但最后会暴露,等萧望之发现他不过是伪装过来接近自己的,其本质和自己完全是两种人,自然会断绝关系。

第二,道德洁癖。

注意郑朋投靠萧望之靠的是对史高的弹劾,不得不说他还是有一定的敏锐度。

但是切入点却是以朝廷党争来获得萧望之注意。

进入萧望之的圈子之后,为了体现价值,继续获得重用,势必也要在这方面发力。

个人猜测,萧望之为什么会发现郑朋伪装,极有可能是在商量如何对付史高、石显的时候,郑朋提的建议有些阴毒阴损,让萧望之不喜,也借此看出了郑朋的本性如何,觉得这个人不行。

第三,风险问题

其实退一步来说,就算郑朋是小人,品性不咋地,放在某些政客、权术高手眼中,还是有利用价值。

将其冲锋陷阵、干干脏事、用完就丢,亦或者随便打发到别的地方去,都行。

但是,这样也存在潜在风险,如何做好切割?

即,用郑朋,但是又如何不与郑朋挂上钩、牵扯上关系,这个就很讲究了。

萧望之因为其人设、道德思想不屑于用郑朋,而且也考虑到,郑朋是小人,恐怕其自身不干净,如果用它,或纳入派系,容易成为史高、石显等人攻击的切入口。

到时候,瓜蔓之下,牵扯攀咬说不定就把萧望之等人给绕进去。

只不过,萧望之没想到的是,你不用郑朋还把他推出去,其实已经是给史高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启发】

从结果上来看,萧望之是被这个郑朋给阴了。

萧望之的失败之处在于什么地方?

在于对郑朋没有深入了解之后就推心置腹,反而落人口实,以为郑朋和他一伙的。

咱们常说“交浅忌言深”,意思就是交往太浅,说话不能说太深、太隐秘的东西。

因为你和对方交往太浅,本质是对对方不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是谁的人、什么利益诉求、品行如何,你都没有充分确定,你上来就和对方吐露心声,遇到个真想和你交往的人缓则罢了,要是遇到个心存歹意或者故意套近乎的呢?那你绝对栽对方手里。

所以,生活中托付事情给人办,亦或者职场中安排一些特殊事情给下属,很多领导首先想的不是这个人能力如何,而是这个人和自己关系如何,靠不靠谱。

尤其是越是隐秘、重大的事情,其人品、品性考量的权重越高。

(0)

相关推荐

  • 安排辅政大臣也是个技术活!汉武帝成功了一半,汉宣帝则彻底失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安排辅政大臣的传统.每当前一任皇帝对继任者的统治有所担心,尤其是继任者年龄较小之时,辅政大臣便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辅政大臣的安排却往往伴随着权臣的产生,甚至引发权臣欺压幼主之事,当幼 ...

  • 现实又精辟的4个人生道理,与人交往,交浅别言深

    现实又精辟的4个人生道理,与人交往,交浅别言深

  • 交浅不能言深

    财富的秘密 有人说"财富来自于远大的目标和每天朝次目标的不懈努力.每天你必须采取至少两个小时的行动."其实每天努力的人很多(虽然工作可能是被迫或不情愿),也很勤奋,但年复一年还是在 ...

  • 交浅,言深,交浅言深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苏轼 交浅莫言深,从古至今的谆谆教诲,可惜太多的人还是做不到.当然真想做也不至于做不到,只是把握不好分寸,容易忽而暧昧忽而高冷,反而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想避免一样东西就要先搞清 ...

  • 交浅不言深

    生活中,常有人把与陌生人快速熟识的能力,当成是社交能力强的一种表现.殊不知,快,不等于好. 如果你跟一个人才刚认识没多久,就开始对人家刨根问底,或者掏心掏肺,那多半只会起到反效果,把别人原本对你的好印 ...

  • 群居守住嘴,独处守住心;知人莫言尽,交浅莫言深!

    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性格写在唇边,分寸挂在嘴角,言辞反映才华与情商,语速可见心性与态度. 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后汉书·崔骃传>中有一句"骃闻,交浅而言深者 ...

  • 李商隐探访连襟,这首七律言浅而意深,人到中年才能读懂

    人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感受,年少时多愁善感,既惜春伤情,又见雨惆怅:中年时经历多了,本该可以沉淀下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属正常.可是若是一个人总是在痛苦中煎熬,估计到老也难以平静. ...

  • 知人莫言尽,交浅莫言深(深度好文)

    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性格写在唇边,分寸挂在嘴角,言辞反映才华与情商,语速可见心性与态度. 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 <后汉书·崔骃传>中有一句"骃闻,交浅而言深者 ...

  • 机关忌言十句(务必牢记)

    为广大干部阅读和学习提供参考. 来源:中国新闻网.党建网微平台 1.我不会做 你不会做不是理由,更不是借口,凡事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办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到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 2.我觉 ...

  • 诗韵飞扬 / 许胜带 又扣窗纱月一枚,如今浅酌与深杯(346)

    无题 文/许胜带 又扣窗纱月一枚,如今浅酌与深杯. 有情遗在曾经里,俘了冰心唤不回. ★ 下弦月 文/许胜带 千山之外可相同,共抚温柔缕缕风. 已付冰心君一半,还余一半挂天中. 无题 文/许胜带 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