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中的状元”!他是将温州城图写入诗咏第一人

原创 孤屿志 孤屿志 前天

历任宦游温州的州县长官中

不乏光照中国诗歌史的响亮名字

开了好头的莫过于东晋永嘉太守谢灵运

苏轼点赞: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

到了唐朝

温州迎来了一位颇有来头的地方官:

张又新

在古代,考状元难

连中三元难上加难

而张又新便做到了

被誉为“张三头”

这位“超强考霸”

在温州刺史任上深入基层

掀起了谢灵运之后又一波诗歌创作的高峰

发出了孤屿之问:

“不知谁与名孤屿”?

本期孤屿志

我们一起聊一聊

这位唐代传奇状元的“温州宦游记”

『 祖孙三代都是超强“考试控” 』

张又新,字孔昭,祖籍深州陆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石家庄附近。他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一大家子都是超强的科举做题家。

曾祖张鷟[zhuó],史载“凡应八举,皆登甲科”。当时名士员半千称赞他“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张家老爷子传世三本书,画风迥然不同:一本是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指南《龙筋凤髓判》,一本是官场八卦内幕《朝野佥载》,最出名的则是奇文《游仙窟》,艳丽传奇,传入新罗、日本,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

其父张荐官至工部侍郎,出使过回纥、吐蕃,在吊祭使任上殉职,是一位不辱使命的“高级外交官”。

张又新靠着家族的荫蔽,流淌着“考霸”的基因,本人又“IQ超高”。两《唐书》称,张又新“幼工文”“善文辞”。他年纪轻轻就摘取了科举的最高桂冠,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连中三元的“大满贯”。唐宪宗元和九年(814),进士及第,为状元。

连中三元的含金量有多高呢?

自隋朝起,中国科举沿袭了1300多年,共诞生了近800名状元,其中连中三元的仅17人,寥寥无几。

以诗歌鼎盛、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为例,也只有34位状元。李白,根本没资格参加科举;杜甫,资深落榜户;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大家也是榜上无名。

之前的崔元翰是在50多岁才连中三元的。而张又新年少便名满天下。

“大考第一,往往难得善终。”和大部分的状元一样,张又新人生的好运似乎在科举中都“透支一空”。

他在正史中的记载很简略,生卒年份都不清楚,一生屡屡站错队,仕途坎坷。流传后世最出名的作品是900多字的《煎茶水记》,足见他的文艺品位与饮食精致。在宦海沉浮、失意落魄的“张三头”无意间写成了全球第一个专门论述泡茶之水的著作,影响巨大,被后世封为“水圣”。

《煎茶水记》

『 谢灵运之后的题诗“发烧友” 』

在这篇被《全唐文》收录的《煎茶水记》中,张又新自述“及刺永嘉,过桐庐江”“及至永嘉,取仙瀑布用之”等语。

他到任温州前,好友赵嘏曾赋诗送别。

《送张又新除温州》

东晋江山称永嘉,

莫辞红旆向天涯。
凝弦夜醉松亭月,

歇马晓寻溪寺花。
地与剡川分水石,

境将蓬岛共烟霞。
却愁明诏征非晚,

不得秋来见海槎。

从这首赠诗中,可以看到张又新在当时是一个喜欢吟赏风流的才子,诗末也委婉点出张又新这次是被贬温州。诗中,将永嘉视为六朝的山水名胜之地。

张又新的诗风属于中晚唐之际,颇尚浮艳的一派,风格华美。他的诗歌造诣虽然没有谢灵运高,但是他游历甚广,走基层、去民间,所到之处,随手题诗,以七绝为主。

张又新在温州写下多少诗歌呢?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张又新为守,自《孤屿》以下赋三十五篇。”

有文献记载,张又新曾写下《永嘉百咏》。《全唐诗》记载了张又新诗歌14首,其中12首是咏诵温州境内的风景名胜。

据温州地方文献挖掘和专家考证,张又新在温州所作题咏诗作,已知共有20首,17首完整,2首各存二句,1首仅存诗题,距离《方舆胜览》所提到的35首,虽仅略过半数,已属难能可贵。

在当时,没来过温州的诗人,写温州大多靠“脑补”谢灵运的永嘉之游。但只要进入温州本土,诗人很快就能摆脱这种单一的文化符号表达方式,写出新颖奇特,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罗浮山 陈本远 绘

特别是张又新这样宦游温州,长期驻扎的诗人,开始深入温州的大街小巷。除了追寻谢客的山水行踪之外,他也踏遍了吹台山、郭公山、大罗山等永嘉郡内春秋以来的人文胜迹,广泛搜寻。从所存遗诗来看,他曾到过乐清、瑞安等地。他的存世诗歌也证明了唐代温州郡内,这一类名胜古迹是一直流存的。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华盖山》《百里芳》等诗,直接咏写郡城的名迹,且颇写市容市貌。

华盖山

一岫坡陀凝绿草,

千重虚翠透红霞。
愁来始上消归思,

见尽江城数百家。

1927年的百里坊口

百里芳

时清游骑南徂暑,

正值荷花百里开。

民喜出行迎五马,

全家知是使君来。

如今的五马街

这是温州城图第一次写入诗咏中,虽然在今天看来,是那样的陋小,但对温州人来说,却格外亲切和珍贵。试想,如今市区塘河的荷花和唐代的“荷花百里开”,这种古今呼应,岂不妙哉。

张又新用他的妙笔为后人记录下了当年的温州城和淳朴的民风。

张又新的这些诗歌虽然在艺术上难说是唐诗的一流作品,但在反映我们温州地域文化上却有独特价值。

张又新广泛游历,可以说是自谢灵运之后最大规模的以永嘉山水风物为主题的大型诗歌创作,“诗句满山川”。

『 实地打卡,发出孤屿“疑问” 』

张又新的《行田诗》《谢池》《孤屿》《春草池》等诗歌都是缅怀谢灵运踪迹的作品,“欲追谢守行田意,今古同忧是长人”,反映了他追踪前人芳尘,欲为忧民之良吏的心情。

追慕谢灵运足迹,江心屿是必须打卡的点。前辈诗人笔下曾无数次描摹过名闻遐迩的“孤屿”。

江心屿的榕树

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江心屿写了下代表作《登江中孤屿》,留下了“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千古名句。

谢灵运之后,到此一游最著名的诗人是盛唐孟浩然,留下了“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的佳句。(相关链接→1200多年前江心屿怎么玩?唐代旅行达人孟浩然笔下的孤屿竟是这样…)

谢灵运的“粉丝”李白和杜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李白有诗,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杜甫有诗,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

等到张又新兴致勃勃来到江心屿时,他傻眼了:不对啊,这哪是孤屿啊,这分明是两座互不相连的小岛嘛,于是一脸问号的他写下了《改孤屿为双峰》。

碧水逶迤浮翠巘,

绿萝蒙密媚晴江。

不知谁与名孤屿,

其实中川是一双。

这恰恰说明他是踏上过江心屿之人。因为当年的江心屿,的确是两岛中间隔着河流。直到300年后的南宋时期,高僧清了奉旨来到江心屿,率众抛石填塞中川,江心屿才“合二为一”,变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样子。

那为啥李白、杜甫也称其为孤屿呢?李白和杜甫都没到过温州,而是通过谢灵运的诗歌来想象温州,照搬了“孤屿”一词。

其实,李白和杜甫都曾作吴越之游,但都停止在越中,没有继续向温州进发,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李白诗中所说的“惮海路赊”。因为海路凶险,李白和杜甫只能望而却步。

而谢灵运当年为啥称江心屿为孤屿,答案或许只能从他的诗中探寻。孤屿或许并不仅仅只是地理上的描述。

谢灵运

谢灵运笔下的孤屿,成了江心屿代名词,也成为中国传统诗歌中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符号,不断被后来者引用和吟咏。

千百年来,小小孤屿成为后世许多文人雅客必“朝圣”的精神高地。

沧海桑田,古今一揆

孤屿的清冷孤绝,依此迷人

张又新诗中的疑问

也成了后人的一段美谈

编辑 | 豆豆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唐代温州地域内外诗歌创作活动考论》刊于《国学研究》2014年第1期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中文系)

《诗人张又新的人品、水品与佚诗》刊于《文史知识》2018年第1期 作者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

《唐五代佚诗辑考》 刊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作者 张靖龙

《深州张又新事略及其诗校释》 刊于衡水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作者 郭殿忱(北华大学文学院)

(0)

相关推荐

  • 温博动态丨谢客去后的永嘉山水——谢灵运山水诗风及其在温州诗风中的传承

    公元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出守既不得志,遂肆志游遨,遍历诸县".谢灵运在"郡有名山水"的永嘉创作了奠定中国古代山水诗传统的一批诗歌.因为谢灵运,永嘉成为 ...

  • 试论中国山水诗在永嘉发祥的成因

    试论中国山水诗在永嘉发祥的成因  文/成立志 [内容提要] 中国山水诗发祥于永嘉,文章从地理.人文和历史三个角度论述了山水诗在永嘉发祥的成因,并认为:谢灵运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永嘉的灵秀山水 ...

  • 豫浙赣自驾游手机游记(之五)

    (龙游石窟内景) 之五  温州江心屿和龙游石窟 2018.4.10 上午由永嘉出发至温州江心屿.江心屿东园有小山,山上有塔,塔建于唐朝还是北宋?史籍已无从可考. 江心屿历史上出名,首推谢灵运的功劳.这 ...

  • 【文氏撷英】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附殿试卷)

    状元中的状元 文天祥 附 殿 试 卷 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读书人皓首穷经,毕生所求,不过是通过科举求取功名,同时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当然,科举成功后,有的人沦为奸臣遗臭万年,有 ...

  • 天赋碰撞!这12位状元同时参加选秀,谁能成为状元中的状元?

    NBA每年选秀只选60个人,不管是第几顺位被选中,能成为60人之一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而想成为60人之首--状元是难于上青天,除了拥有出色的篮球技术,还要拥有无限发展空间的身体天赋,以及超凡的篮球智商 ...

  • 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

    勤于业 惟有手中笔如刀!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它打破了贵族世袭当官的先例,为普通百姓出人头地创造了机会,因此,纵观整个历史,科举制在历史上起到过非常重要的 ...

  • 他40岁中了状元,48岁当上了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60岁成太上皇!

    隋朝建立之后,为了粉碎贵族掌权,于是开创了科举制度,无论贵族寒门,一律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做官,有效地抑制了大家族的形成,防止了因大家族掌权而造成的皇权旁落形成的分裂. 科举制度隋朝草创,唐宋承袭并发展, ...

  • 2021年一季报,$成都银行(SH601838)$ 是中国商业银行上市公司中的状元

    $杭州银行(SH600926)$ 在改善资产质量方面依然大踏步前进,净利润增长率也很不错.但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市场预期. 等待明天$成都银行(SH601838)$ 一季报,再来比较$宁波银行(SZ0 ...

  • 科举状元中的北京人

    2020年高考即将到来.今年的高考,注定成为众多莘莘学子无法抹去的特殊记忆. 提到高考,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到了清末,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考试被很多读书人所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隋唐时期成 ...

  • 历史上有皇子参加科举的么?有,而且他还中了状元

    原创文章,作者穆润 科举考试是帝王们为了在民间选拔人才而设立的,诸侯将相的子侄们有官荫和世袭的优势,所以很少参加科考,至于皇子王爷们,自然就更加不必去参加这种考试. 然而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皇子,不仅参 ...

  • 《忍小事平, 忍大乱兴》——看曾经的中招状元,如何再次一鸣惊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曾仕强教授在<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中说:中国人现在很爱生气!拥挤的公交车上,车水马龙的公路上,我们听惯了谩骂,看多了追尾司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

  • 清朝的114位状元中,这13个状元竟然是亲戚

    清朝享国近三百年,从顺治三年(1646年)开始至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大清一共诞生过114个状元,其中顺治三年的傅以渐是清朝的开国状元,而光绪三十一年的刘春霖则是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