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权:谈演唱与格调

小编

李权先生为著名京剧琴师。此文为李先生与同行师妹谈论京剧表演艺术的部分通信内容,见解独到,可资体味研究。

梅兰芳《思凡》

评论演唱无外乎:字眼、劲头、用气、尺寸,这几样都对了会用嗓子了,才能要求唱出“味儿”。差一点儿都不行。学习流派唱腔则更要有针对性的特别的要求,因为每一流派都具自己独特风格,艺术个性。而其艺术魅力的产生又是与个人天赋条件、演唱技巧、艺术修养密不可分的。这里有学问。学流派要研究这个。

梅兰芳嗓音条件太好了,唱念方法也太好了。巧学者是把人家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这个要动动脑筋,对照自己嗓音条件研究如何演唱,怎么念字,怎么行腔,怎么用嗓子,怎么唱劲头,丹田气,脑后音等等不一而足……你在这些方面学习掌握的不错,也得说是家学渊源。

“如何学唱流派”其实是很大的题目。一般追求的是“像”,声音要像,独特风格有特点的地方要像;能有几分像不易,罕见几可乱真的。模仿、照猫画虎、描红模子是必须经过的初级阶段,亦步亦趋如影随行地追逐才能接近目标。但不能盲目往死胡同里扎,梅这段《二六》唱两分钟,我不能唱两分零一秒!这是死学。怎样是活学?活学是通过一字一腔去感受神韵,明察技法,悟其要领,唱出自已。“唱出自已”,是把自己发挥到极至。这个最重要。在我看来,学流派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写字入帖难,出帖更难。学到死弄个“像”,何况也“像不了”,“像了”也是“唱人家”。有出息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家”的绝不满足仅限于“学人家”而湮没自己无丝毫艺术创造。(目前,京剧界整体都懵懵懂懂饶有兴致视死如归地在“流派”怪圈里转悠出不来也不想出来。可以这样说,現在京剧没有艺术家,只有一堆“玩弄流派”的唱戏的。回顾京剧发展的历史,这绝对是京剧衰败之象。)

余叔岩《洗浮山》

格调--听你的唱灵珑清秀,又觉得有点“小”,想到这两个字。

凡搞艺术都会有追求,唱戏亦然。京剧流派的形成也是艺术追求的过程及创作的过程。艺术家们不满足目前艺术現实而力求变化创造新颖的唱腔、研究创新唱法,在不断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他们都有创造有智慧,但未必品位如一,他们的不同的艺术风格所显现出来的“格调”会不尽相同。我们试着分析几例。

首先要说,针对京剧艺术家的演唱艺术明明白白地直接用“格调”这一理念来进行审视评论从未有过(至少我没见过)。这大概由于以下原因:非有相当水平之唱不足评论,而被大家认可成了家成了派的演唱,人们更多的是着眼于他的艺术风格分析他的艺术特色研究他的艺术技巧,总之都是去肯定,从技术理论上彰显升华他的艺术品格艺术成就,而少有涉及其个人情怀、境界、修养,以及从美学层面去开拓论述他的高下。论述“格调”空泛的去说没有意义,要有针对。问题即在此!高雅者好论,余下者则不好挑明了细说。面对名角,即怕鉴别失于偏颇;又怕被人诟病不懂尊重。于是且慢。 这大概即是我前面提到的不曾有针对艺术家的演唱来论“格调”之主要原因了。其实,艺术表现不大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即便是“艺术家”。正是:格调不以好坏分,品味自有高下论。

老生唱腔以余叔岩格调最高。

.....谈“格调”想到很多,涉及生旦净各行,可能一时半会聊不完,可是把回你的信搁得太久了不好,写多了也讨厌。所以,这个题目还是先搁一搁,下回再聊吧。 东拉西扯,尚希鉴谅。不当之处,望祈指正。

李权丁酉初五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