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月夜思念弟弟,写下一首千古绝唱,结尾27字令人醍醐灌顶 2024-07-30 16:02:21 水调歌头 郑云龙 - 赘婿 电视剧原声带 前段时间,迷上了一部影视剧《赘婿》,追着看完了。剧中有一幕场景,印象尤为深刻:是在浦园诗会上,伴随着一阵烟雾空濛,郭麒麟饰演的宁毅划着一条小船,缓缓驶来。两岸是华丽楼阁,灯笼盏盏,锦衣人群,喧嚣不绝。船桨忽划破水面,一个空灵的男声悠悠响起,他唱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高潮时的唢呐声声、漫天的烟火、聂云竹翩若惊鸿的舞蹈,同绝美的辞藻与吟哦,天衣无缝地浑融在一起,美得不可方物。这首词便是东坡先生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词前有一段小序,记述了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一年,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自请去密州做太守。这是一个中秋之夜,本该万家团圆的时辰,苏轼却孤孤单单一人。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想着远方的弟弟苏辙,直到天光泛白。趁着醉意醺然,他写下了这首明月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看似闲闲一问,背后折射出的却是远自亘古以来,中国人,对明月的钟情,对天地浩瀚的怀想,对宇宙未知的探索与寻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李白《把酒问月》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快乐时,悲伤时,欢歌笑语时,郁郁不平时,无眠时,孤寂时,思念时......明月,永远都是我们最忠诚的伙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了前一句的叩问,才有了这一句诗人的想象: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又是何年何月呢?今夜人间万家灯火,不知月宫里会否也有这般热闹,也有仙人玉兔把酒欢歌吗?“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要冯虚御风,到那天上去瞧一瞧、看一看。可我呀,又恐怕在这美玉砌成的楼宇间,受不住那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翩翩起舞着,我玩赏着这月下的孤影,月宫再好,又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短短几句,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便被描摹了出来。天上,代表的是一种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那里富丽堂皇,美好非凡,是俗世里的桃花源,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一切苦闷。而人间,则是人世里一切歌、苦、哀、乐的总和。此时的苏轼,尚在被贬期间,仕途不顺,一贬再贬,让他情不自禁地向往天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最终,他仍旧选择了这俗世,选择去爱这烟熏火燎、也明月清风的人间。它或许有太多太多的痛苦与磨难,有数也数不清的烦恼与辛酸,但总有那样一些时刻,那些偶然的甜蜜,短暂的欢欣,不忍舍弃的眷恋,让人想要在人世,驻足得久一点,再久一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了,诗人迷离着醉眼,看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否则为什么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看似无理之问,实则蕴含着不尽的缱绻思念。诗人表面上是埋怨着明月,其实真正埋怨的,是这人生的离合无常;真正同情的,是世间还有多少同他一般因思念而无眠的人。苏轼替他们问出了想说的话:亲人不得相聚,爱人不得相伴,明明是一轮明月,却为何是两地悬隔、不得相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数句,诗人的笔锋却陡然转折,之前还在埋怨明月,现在却又来为明月开脱了。唉,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明月也有它阴晴圆缺的转换。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可是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明月便能寄托彼此的思念。这几句,真不愧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了。由人及月,从古至今,看似写月,最终仍是为了写人。月总有圆的时候,人也总有相聚的时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想通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再为月缺而惋惜,为离别而痛苦。花好月圆固然好,但若是日日都是好花,夜夜都是圆月,人也是会厌倦的吧。到那时,说不定我们反要爱起那花不好、月不圆的时候。欢乐固然美好,团聚固然温馨,但若是日日都欢乐,夜夜都团聚,没有了痛苦作参照,“欢乐”因何成为欢乐?没有了“离别”做对比,“团聚”又如何叫作团聚?史铁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称心地把月亮搂进自己的怀中,没有了阴晴圆缺,没有了潮汐涌落,没有了距离便没有了路程,没有了斥力也就没有了引力,那是什么呢?很明白,那是死亡。”说到底,缺憾,才是人生的常态。“人生起伏,一起需得一伏来平;世事悲喜,悲处需待喜处熨帖。”无“缺”,也便见不出“圆”。 赞 (0) 相关推荐 苏轼思念弟弟苏辙,水调歌头千古传,可你知道苏辙的中秋诗词吗? 中秋节是传统佳节,佳节自然会有诗词助兴.而提起中秋诗词,苏轼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第一时间浮上人们的心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背上行囊,就是远方.放下行囊,就是故乡.小时候不懂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愫,在离乡之后,才读懂&qu ... 天仙妙笔话中秋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 1076年中秋节,苏轼在密州思念弟弟苏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在山东密州,他举杯望月思念异地做官的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 他是唐代最深情的诗人, 怀念亡妻写下一首诗, 短短28字, 令人肝肠寸断 第一次读到悼亡相关的作品,是中学课文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点击加载图片 文章里的凄恻与深情,是那时的我尚不能读 ... 苏轼思念亲人写下一首词,惊艳了后世千年,邓丽君演唱后天下皆知 邓丽君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如今,中国家喻户晓的"甜歌皇后".她生长在台湾,成名在日本,巅峰时期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 1983年,如日中天的邓丽君发行了一张亲自参与策划的&quo ... 苏轼大彻大悟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开篇就惊艳了,至今无人超越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位列顶尖的只有一小撮人,李白算一个,而苏轼也算一个.他在活着的时候便有无数崇拜者,其中不乏有当朝文坛中的高人,比如说欧阳修.欧阳修一见他的文章便止不住赞叹,连连说自己文坛领袖的位置要让 ... 辛弃疾用苏轼“赤壁怀古”韵,写下一首念奴娇,开篇便有破空之势 如果由辛弃疾的词而想起另外一人,我想大多数人会想到苏轼,的确,历来辛弃疾都与苏轼并称,将两人归为"豪放派",豪放.婉约之分是否有必要,尚待商榷,但辛词确实受到了苏词的影响,却是不争 ... 苏轼为吃猪肉写下一首《猪肉颂》,看似打油诗,实际饱含人生哲理 宋朝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这其中让人最为深刻的就是苏轼.苏轼的诗词水准可谓是令人赞叹,除了对诗词的喜爱之外,人们也十分的同情他的遭遇,让人想起就感到命运的悲惨. 很多人都认为苏轼仕途的道路坎坷,命运如此 ... 杜甫月夜思妻,写下一首千古名篇,连用曲笔堪称绝妙 杜甫的<月夜>,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历来读者所称赞. 这首诗好在哪里? 很多人都知道:诗人从对面着笔,不写自己在长安思念妻子,而写妻子在鄜州思念自己,感情倍增,让人凄然. 这样理解没有问题 ... 苏轼离别黄州时写下一首词,词人不写离别却道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词作读来引人深思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这是苏轼在黄州时写的一首诗.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这首诗的诗题与第一句中,都出现了"东坡"二字.&q ... 柳永思念妻子写下一首词,开篇就是名句,全词情真意切,扣人心弦 要说到宋词与宋代词人,柳永是不得不说的一位,他的词作很少用典雅的歌词描绘酒筵歌席的盛景和筵席间那曼妙婀娜的舞姿,他的歌词主要描写歌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失意文人羁旅行役的生活题材.所以说柳永的词作并不被当 ... 苏轼与辛弃疾各写下一首《西江月》,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谁更胜一筹 引言: 宋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令人拍案叫绝且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宋词起源于民间,是宋代的主要文学表现形式.最初,宋词的内容多涉及"男欢女爱"."离愁别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