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公共号这2个周,读了几本书

2020年6月底,坚持了几年的公共号,突然写不下去了。

觉得自己要好好充充电,得安静地读读书、整理下思路。

手头还有出版社的几本教材约稿,

还有一本长线的约稿(2年前就想完成中国逻辑简史)。

刚好半个月的时间,教材的约稿全部完成,

长线约稿的前期资料,把之前积累的将近10万字雏形,

都纳入到写作提纲中,简单匹配。

期望能在假期面授讲课的闲暇时段,

好好写写东西,沉淀一下。

继续读了几本书。

把徐复观先生《中国人之思维方法·诗的原理》一书,基本读完。

10年前的时候,看徐复观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文章,

读到一点东西,讲中西文化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方式。

再回顾看这本书,有点体会了:

一是,中西思维差异,有二元和混元的差异。

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明确了主客二元的思维路径,

人我关系、主客关系,成为认知逻辑的起点。

中国哲学则不然,一直坚持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

人与物同、他与我同,由此而构建天人合一的认知观。

二是,徐复观先生从逻辑认知角度出发,

对汉语在语言上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居然能用哲学的语言来界定汉语推理、连锁逻辑等,

确实很了不起!

在我的认知中,逻辑属于文科中偏理的学科,

徐复观先生中国哲学造诣很深,

但也能娴熟地把握逻辑认知,确实很了不起啊!

三是,徐复观先生代表了一代人:

这一代人,认知清晰,有使命担当,

也能安静地做文化、拒斥物化。

我已投身培训界,期望学界能有新秀,接住文化薪火的传承。

读书,是获得新生力量的精神源泉。

今天开始,闭关结束。

公共号保持日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