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推介|《跨出封闭的世界》王笛著(1993年版)

《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王笛著,中华书局,1993年版

著者:王笛

《跨出封闭的世界》作者简介


王笛,1956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1978年,王笛进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师从隗瀛涛先生。1985年,王笛硕士毕业后留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1989年,王笛完成了第一部专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王笛后于1991年赴美,师从罗威廉教授。1998年,王笛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美国全国人文科学中心、加州伯克利大学做客座研究。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职。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史的研究,成果丰硕。

《跨出封闭的世界》内容简介


《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一书从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农村经济发展、区域贸易与市场网络、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教育、社会组织、社会生活及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对1644—1911年间以四川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情况,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全书综合运用社会学、计量学、都市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对广大区域进行长时段、整体性的研究,被学术界视为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经典著作。

《跨出封闭的世界》序(隗瀛涛)


近年来,关于社会史的研究愈益受到中外学者的注意,国内学术界曾就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等问题进行过争论,各抒己见,尚存分歧,但是系统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较为全面的区域性社会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我认为,与其对社会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等问题争论不休,倒不如先拿出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来,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史这一重要的学科。玉笛同志经过若干年努力完成的这部系统研究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的著作,可以说在中国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本书的出版,将会对中国社会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观全书,我认为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引人注意的地方。

第一,新的研究角度和课题。过去,历史研究把着眼点主要放在阶级斗争、革命上,后来又比较重视经济问题,对社会的广大层面却反映甚少。而本书恰恰着力于过去人们忽视的方面,如人口与人口压力问题、移民问题、粮食问题、市场问题、乡村结构与国家关系问题、士绅问题、地方自治问题、地方军事问题、近代警察问题、新旧教育体制的更迭问题、仓储问题、社会救济问题、行会与帮会问题、宗教信仰与冲突问题、社团问题、城市问题、秘密结社问题、社会生活与风俗问题等等,可以说是基本上勾画了清代长江上游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第二,史料丰富。对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的研究,作者在史料上是下了功夫的。社会史研究之所以不够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史料的限制。这里并不是说关于社会史研究的史料少,而是指史料十分零散,搜集和整理非花大气力不可。而且长期以来,由于人们重视不够,大量珍贵的史料正在消失和湮没,若再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使用,将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作者为写作本书,查阅了数百种资料,其中包括官方文书、档案、笔记、报刊、地方志、各种资料丛编等,仅地方志就在百种以上。特别是作者采用了大量可靠的档案材料,从而使本书的立论建立在可信的基础之上。因此,且不论本书的学术水平怎样,就从它为搜集和保存大量的社会史资料来看,都是极有意义的。

第三,注意理论分析。本书虽然采用了大量的史料,但并不是简单的史料堆积或罗列,而是注意进行理论分析。特别是作者紧扣本书的主题:  即从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对社会的演化进行研究。如文中关于传统与近代化的理论阐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分析、社会组织功能转化的解剖、人们在近代化过程中心理重负的研究等。由于上升到理论层次进行分析,因而颇具新意并把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入。

第四,注意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就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的研究成果虽不很多,但仍不乏一些个别问题的阐述,作者注意收集信息,争取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有所前进。作者还重视了解国外的研究动向,并在本书中把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出来。如日本学者西川正夫关于乡绅和族谱的研究、山田贤关于移民社会的研究,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城市系统的研究等。作者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包括一些未刊稿,都一一予以注明,这种博采众家又实事求是的学风是值得提倡的。

第五,在研究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本书既有大量具体问题的分析,亦有全局的、系统的考察,富有整体感。如人口问题,既研究整个清代区域人口发展概貌,亦研究一个县、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  又如市场问题,既研究市场结构、层次、网络,又研究小的墟市、赶场规律;  再如统治结构问题,既研究统治系统,亦研究乡绅在地方控制中的作用;  复如社会组织,既研究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性质和作用,亦研究组织内部的规则和活动方式,等等,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的全貌。特别是在 "导言” 中,作者阐明自己对社会史研究的看法、对传统与近代化概念的理解等,在 “结论” 中,对社会近代化的程度、困难和痛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尾照应、联成一气,从而把内容丰富、枝蔓丛生的社会史各个方面串了起来,并集中体现了从传统到近代化这一鲜明主题。

第六,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过去我们习惯用定性分析来研究问题,而对问题程度缺乏数量的概念。我们注意到,本书采用了大量的计量方法去论证所提出的问题,读者可以从书中两百多个统计表看到这一点,可见作者用功之深。一些计量结果很有意义,如人口增长率、各期人口的修正数、移民数量估计、耕地总面积的修正数、适度人口的测算,士农工商各类人数的比例、中心城市引力范围、商品流通量的计算、近代学堂与学生数量等。一些似乎难以用计量分析的问题,而作者却另辟蹊径把它计量化,因而颇有说服力。如在第六章中作者为了分析县级官僚结构,抽出六个县的知县对其任期、功名、籍贯等方面进行了颇为繁复的綜合分析。本书并没有囿于一种研究方法,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说的,历史丰富多彩,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而应该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去选择研究的方法。如作者在研究人口时应用了人口统计学、人口经济学,研究城市应用了城市学、城市社会学等。我认为,作者实际在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史,在方法圡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略)

隗瀛涛 1989年4月于四川大学

《跨出封闭的世界》导言(王笛)


一个封闭的世界

长江上游既是中国地理上的封闭地带,亦是中国经济和文化上的独特区域。地理的封闭和特定的生存环境,使中国的这一腹心地区帶有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经济和文化的特征。在这一广大区域,清中叶以来就聚集着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把这一巨区提取出来,作为研究区域社会演化的个案,来探索中国社会从传统到近代化漫长的历程,去考察这一历程中的曲折、困难和痛苦,将是很有意义的。

长江是一条横贯中国东西的经济和运输大动脉,重庆——武汉——上海这三个长江最大的城市和港口,组成了联络中国腹地、中部和沿海地区的完整系统;  长江流域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它沟通了西南、华中、华东 (江南) 九个大区的经济往来;  长江流域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上游的巴蜀文化、到中游的荆楚文化、再及下游的吴越文化,从而组成了一个长江文化带。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必须要借助于载体,由西至东、从上到下万年流逝的长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这个角色。因此,从特定角度上看,长江上游的研究和开发可以说成为整个长江研究和开发的基础。

之所以把长江上游视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来考察,是因为长征上游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形成了其区域性的特征。实际上,人们在研究中已经习惯于这样的视角,如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即是围绕这个区域来进行的;  台湾中央研究院进行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共列十个区域,长江上游的四川也是独立区域之一。在国外也有学者根据这个划分进行区域性的研究,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施坚雅 (G.W.Skinner) 将中国分为长江下游、岭南、东南沿海、西北、长江中游华北、长江上游 (四川)、云贵和东北 (满洲) 九个 "巨区”,对城市结构和系统进行分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由于长江上游地理的封闭性,人们对其社会了解甚少或有所了解但很肤浅;  而对外国来说,它甚至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由于缺乏了解,因而对它的研究就存在较大的困难,迄今为止,对长江上游的研究十分薄弱,除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 (例如保路运动) 有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外,而对整个社会层面的研究却付阙如。相较而言,对华北、华中和沿海地区的研究就要深入得多,有不少从事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且现正在进行的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在 "七五" 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仅近代农村而言,就有近代中国华北农村、近代中国华南农村、近代中国长江中下游农村、近代江南农村等,人们似乎忘记了中国举足轻重的、最大的农业基地之一——长江上游农村!在国外,对长江上游社会进行专门、深入研究的学者也甚少,据我所知,在美国有施坚雅从宏观角度对长江上游城市系统和四川近代人口的研究;  在日本有西川正夫教授从微观角度对部分州县的乡绅、宗族、经济、民众运动的研究等。他们研究的课题都有相当深度和独到见解,但毕竟从事研究的人不多,因而影响了对长江上游社会研究课题的扩展。(略)

《跨出封闭的世界》目录


导言

一个封闭的世界

目的:对社会的研究

主题:传统与近代化

研究方法与手段

几点说明

第一章 自然环境、生态及交通条件

第二章 人口、耕地与粮食问题

第三章 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

第四章 区域贸易、城市系统与市场网络

第五章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

第六章 政治统治结构与地方秩序

第七章 从传统教育到近代教育

第八章 社会组织及其功能的变化

第九章 社区、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

第十章 传统文化的危机与近代意识的兴起

第十一章 结论

征引书目

后记

《跨出封闭的世界》目录(影印)


社会学硕、博选读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推介|《中国宗族社会》冯尔康等著(1994年版)

藏书推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熊月之著(1986年版)

藏书精选|《人文类型》雷蒙德·弗思著(1991年版)

藏书精选|《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1981年版)

藏书精选|《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迪尔凯姆著(1995年版)

藏书精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克尔斯著(1992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社会问题》弗·斯卡皮蒂著(1986年版 )

藏书精选|《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不平等和异质性》彼特·布劳著(1991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社会生活与思想史》(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著 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文化的经济基础》(谢帕德·克拉夫、西奥多·马伯格著1989年版)

藏书精选|《自由、市场与国家》(詹姆斯·布坎南著1989版)

藏书精选|《美国阶级结构》(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著1992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及其困境》(罗伯特·贝拉等著1992年版 )

藏书推介|《父贵子荣》克洛德.泰洛特著(1992年版)

藏书推介|《自我论》伊·谢·科恩著(1986年版)

藏书精选|《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艾伦·布鲁姆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亨廷顿著1989年版 )

藏书精选|《中国的现代化》(罗兹曼主编1989年版)

藏书推介|《资本主义史》米歇尔·博德著(1986年版)

藏书精选|《中国人》(林语堂著 1994年版)

藏书精选|《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著 1996年版)

藏书推介|《走出中世纪》朱维铮著(1987年版)

藏书推介|《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著(1994年版)

藏书推介|《马克斯·韦伯》弗兰克·帕金著(1987年版)

藏书推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著(1986年版)

藏书推介|《生育制度》费孝通著(1981年版)

政治学硕、博选读系列(随意排序):

藏书精选|《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利普塞特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论民主》卡尔·科恩著(1988年版)

藏书精选|《论国家》弗兰茨·奥本海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政治》维尔著 (1981年版)

藏书精选|《国家的作用》罗伯特·赖克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国家间的政治》汉斯·摩根索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比较现代化》西里尔·E·布莱克编(1996年版)

藏书精选|《当代比较政治学》阿尔蒙德 & 小鲍威尔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比较经济制度》格鲁奇著(1985年版)

藏书精选|《公共选择》丹尼斯·缪勒著(1993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的权势集团》伦纳德·西尔克、马克·西尔克著(1994年版)

藏书精选|《美国人: 建国历程》(丹尼尔·布尔斯廷著1993年版)

藏书推介|《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刘绪贻主编(1987年版)

藏书推介|《美国文化和美国哲学》罗志野著(1993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