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读懂生态智慧【NO.20】
本文内容和观点皆属原创,转载或者部分转载都需联系蚂蚁景观的小蚂哥,未经允许请勿使用。
关注我们请点击上方蓝色“蚂蚁景观”分享原创文章是对小蚂哥最好的支持。
本文基于7月“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象伟宁与王绍增的发言,文内的主要观点都非小蚂哥的观点。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
7月在同济大学召开了生态实践智慧论坛,说了好多有趣的东西和论点,但说起学术,大家肯定会觉得高深和严肃,那这期小蚂哥试着用轻松的文字来聊聊生态智慧。
说起这次会议,满满的三天时间,每人发言15分钟,居然讲到了晚上10点,是什么让我们景观界的这帮大牛这么拼了命的操心?
原因就是,争立山头……不,是无休止的城市扩张,带来了尖锐的环境问题。


寂静岭中的上海


新披头士
小蚂哥感谢环境问题给艺术创作做出的贡献,但日益严峻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反噬我们自己了,而人类目前对付环境问题却显得十分笨拙




比如小蚂哥9月去北京参观的太阳宫地下应急水柜,每当暴雨启动可通过地下官网与巨大的水泵一起快速把水抽入地下,但这玩意每次启动就要14个亿!!!
小蚂哥在想说每次决定启动,领导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真的是十分的笨拙~
当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例子小蚂哥还能举出不少,但也许是不是我们思考的方向本来就是错误的呢?
中国园林的主编王绍增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首河北儿歌:
有一个电影片尾是一首河北儿歌:娃娃呢?上山了。山呢?雪盖了。雪呢?化水了。水呢?和泥了。泥呢?糊墙了。墙呢?猪拱了。……高粱呢?喜鹊叼了。喜鹊呢?飞了。

听起来,这里堆砌了一组毫无逻辑关系的混乱关系,是一系列无厘头的链接。其实朴素的儿歌唱出的是一切原始生命的世界观,一切都在流淌,一切都在演变。儿歌所叙述的一系列关联,似乎天启一般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些其实都是“道”的显现,(不知道“道”出门左转看《道德经》)

这种你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掌握万物运行规律的东西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可见“道”早已超越了科学的范畴,那么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不了环境问题也就显的不那么奇怪了。
所以现在的景观界试图用这种“道”去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这个会议的主题“生态智慧”。

虽然说老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不要试图去解释“道”
但人类还是在做这种无用的事情~
就是:下定义

比如,我敬爱的象伟宁老师就是这么说的:
生态实践智慧是人类的一种美德(virtue),是人们在对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关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圆满的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skill);其核心和精髓,就是体现在实践者身上那种精心维系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关系的契约精神。以及在这种景深的引导下的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的能力。
好深奥!
举一个例子:古代人为了活下去要种田养家,他们总觉得气候变化多端,但他们对自然和未知都抱有敬意,通过多年观察天象与气候,总结了二十四节气,而你说节气是科学吗,不见得,但它很有用,指导了农业生产几千年。这就是智慧!

作为一般概念的生态智慧似乎应该是二元的,是由两个不同但密切相关的部分组成的:生态理论智慧,生态实践智慧
前者就是挪威哲学家奈斯的ecosophy,是个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秉持的信念,或者可以成为“个人生态哲理”,其目的在于完成个人认知和确立信念,是对个人认定的真理的探索,与实践的关联可大可小。
而后者,则完全为了行动和实践,是通过知行合一的社会生态实践过程对“善”的追求。这里的“善”既包括了“与自然为善”和“与他人为善”,又包含了两者对立统一起来的“与己为善”;分别对应着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社会—自我三层关系,或者说是对“人类开明的自我利益“的追求。

就是通过观察自然和古人总结一些规律,用类似中医“调理”的方法,最后达到“共生”。
但物种生来就是自私的,人类无节制的发展不就是最好的写照,“我活你也活”这种大智慧真的存在吗?
王绍增老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物种自私,上帝也会原谅。所以狼有权吃羊,人类有权为自己画出领域。但狼绝不会猎杀自己吃不动了的羊,这是一种天生的智慧,人类如果足够聪明,就会主动限制自己的领域,在人与自然交叉的地方也要尽量少侵占自然,而纯属大自然的领域,就干脆交还给上帝。我想这就是生态智慧的核心。

好了,说了这么多,看来生态智慧确实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良药。
但口说无凭啊,学术的目的从来就是指导实践,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才行!
小蚂哥给众位看管举个古人优秀的生态智慧的例子:
福寿沟
位于江西赣州宋朝的排水系统——福寿沟,典型的运用生态智慧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福寿沟是一处地下水利工程。它位于江西赣州,修建于北宋时期,工程由数度
出任都水丞的水利专家刘彝主持。

它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想想看,900多年前的排水系统居然比现代的城市管网大这么多,还真实在逗我。

大口径的地下管网贯通全城,城市内部通过下水口,排水道,集水槽收集雨水
。


收集的水,流入下水道。大口径的下水也适合人工清理淤泥。

最神奇的是,江水暴涨泛滥,也不会倒灌入城。因为他还设计了一个配件。

锵锵,福寿沟的小金门。
这种金门有十好几个,那个红色的是现代新修的铁门。宋代的门肯定早就绣的烂掉的。事实上历代对赣州福寿沟都有过修补,但全都是在刘彝的工作上进行维护。这个金门在城内排水的时候,会被推开,让污水倾泻入江。江水上涨时,又会把它推的死死的,再加上坚固的城墙,一点水都漏不进去。
原理和安徽寿县的月坝十分相似:

为了保证窗内沟道畅通且有足够的水压力(冲力),刘彝采取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来加大水的水流速度,进入水窗的水增加流速2-3倍,水窗的坡度是4.25%,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这样就保证了水窗内的水保持强大的水压,既可以冲刷走水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排入江中。

福寿沟综合集成了城市污水排放、雨水疏导、河湖调剂、池沼串联、空气湿度调节等功能,甚至形成了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整个排水网络“纵横纡折,或伏或见”。

小蚂哥为了了解福寿沟,翻阅了好多资料,看到知乎上一个14万同意的答案提到了福寿沟和月坝,也是厉害了~我的哥~


按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福寿沟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但这种赤裸裸的属性天赋,还真的点在了中国人的头上。
按王绍增老师的观点,初期人类可以任性的改造自然,并由此获得巨大的成功,因此“人定胜天”的思想一度弥漫,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来看待16到20世纪人类的基本状态。
而此前人类的步调并非这么一致,希腊人关心的是人本身,所以后来成为人本主义的根源,资本主义的条件,西伯来人关心的是神,最后凝结成最高的神,唯一的神,印度人关心的是未来,是死后的去向,宇宙的奥义,其最高境界远非上述文化可比,但最终远离了人类现实。
只有中国人,老老实实地认为“未知生,安知死”《论语》。力图如实的观察世界,理解永动变易的宇宙,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终于凝结成了《易经》《道德经》《管子》。

这就是“人与天调”《管子——五行》
这也是小蚂哥尝试解释的生态智慧!
好了,这期就到这里吧,有关学术概念和景观前沿,小蚂哥会不定期更新,想一口气变身景观达人,就跟着小蚂哥的脚步,一起摇摆吧。

彩蛋:王绍增和象伟宁两位大大


爱你们~
原创:小蚂哥
参考资料:同济大学生态智慧论坛象伟宁,王绍增老师发言
转载请要授权并注明文章来源于蚂蚁景观